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19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 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B . 主张义利并重 C . 具有民本思想倾向 D . 追求国家统一
  • 2. 考古发现,秦朝陵墓中如青铜马车、真人大小的陶俑与汉初帝王的陪葬品中相比,青铜器都不多见,陶俑的种类种类变成了家禽或家畜,人佣更是缩小到了数寸大小。这反映了汉初( )
    A . 彻底摈弃秦朝的政治制度 B . 诸侯王严重威胁中央力量 C . “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 D . “光武中兴”的政治局面
  • 3. (2023七下·平远期末)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唐代( ) 
    A . 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 .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4. (2023七下·献县期末)  《元史》记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而元人赵天麟也认为行省“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由此可知,元朝设置的行省(  )
    A . 具有较强独立性 B . 设置在边远民族地区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5. 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相对于昆曲而言,京剧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由此推知,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 )
    A . 文人品味发生变化 B .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 . 京剧艺术发展成熟 D .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6. 中英《北京条约》规定,英商运入中国的货物,或从中国运出的土货,除缴纳一次5%的进出口关税与2.5%的子口税之外,便可任意输往中国内地,不再负担其他任何税务。这表明( )
    A .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 . 列强的侵华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C . 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 D . 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 7.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 B .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 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统治
  • 8. “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往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此次会议后( )
    A . 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B . 革命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C . 党的正确路线和领导核心得到确立 D . 战略反攻序幕逐渐拉开
  • 9.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于1938年的一次重要会战。此次会战( )

    A . 打破了日本的速亡计划 B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 标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 . 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成功典范
  • 10.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辞官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
    A .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 . 印证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C . 开启城市体制改革潮流 D .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1. (2021·襄城六模) 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
    A . 在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 B . 全面学习东西方文化 C . 阻碍古代文化间的交流 D . 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者
  • 12.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法国大革命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为实现这一秩序,拿破仑( )
    A . 颁布《人权宣言》 B . 建立帝国 C . 颁布《法国民法典》 D . 远征俄国
  • 13. 林承节在《论二十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的亚洲革命所体现的亚洲觉醒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对亚洲、对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里“亚洲觉醒”包括( )
    A . 印度民族大起义 B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 纳米比亚独立 D .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 14. 1921年4月,列宁明确指出,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我们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这说明苏俄正在(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放弃利用市场的调节 C . 实施农业集体化 D . 启动市场调节的机制
  • 15. 下图是1936—1938年美国"工程兴办署"吸收的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比例情况。由此可知,“工程兴办署”( )

    A . 落实“以工代赈”政策 B . 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 C . 遏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D . 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二、辨析改错(8分)
  • 16.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北魏农学家祖冲之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2. (2) 北宋时蔡伦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3)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编著的《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 (4) 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王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基础,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摘编自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嫁接若干工业植株”的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其面临的“有利时机”。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在对民族工业改造前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为民族工业建立基础的。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美国《时代》、《财富》、《生活》杂志的创始人亨利·卢斯撰文说,20世纪将是美国的世纪。…时任国务卿的赫尔也说:“美国深知自己可以强烈的影响为维护和平而建立的任何国家组织,由于这种影响日益增强,我们对安排战后世界所负的责任相应地增大了。”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等

    材料二 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为,这是一个拥有万千年“和”的文化的国度对世界的青任与和当。

    ——中国高校网《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欧美关系举一例说明美国如何“安排战后世界”?并说明美国“安排战后世界”的实质。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指的是什么?并概括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不同的责任担当的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 19. 读表,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整理自《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历史逻辑研究》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1949年至今)”的因素。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