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 )
    A . 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 . 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 C . 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 . 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 2. 王守仁认为,一个观念正确与否,不能离开“行”而只在头脑中加以判定。同样,要了解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某种观念,也必须根据其是否付诸实践来加以确认。王守仁的这一思想( )
    A . 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B . 首倡了“经世致用”的学说 C . 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D . 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 3. 随着江南地区市镇中“丝行”、“布庄”的发展,明代后期杭嘉湖地区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 .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B . 长途贸易推动了商业资本集聚 C .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 工商皆本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
  • 4. 乾隆年间、官至闽浙总督的陈辉祖,因贪恋苏州的纷华靡丽,不愿回湖南原籍,不仅在苏州“买房一所”,而且在吴江县卢溪镇开有当铺。他这种“忍弃祖父坟墓,贪恋繁华”的行径,受到乾隆帝的严词斥责。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
    A . 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 . 城市以及工商业的繁荣 C . 重农抑商政策初步松动 D . 世俗文化波及官僚队伍
  • 5.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
    A . 雇工政治地位提高 B . 社会风气的恶化 C . 商业管理日益规范 D . 市场化水平较高
  • 6. 清朝学者钱大听说:“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龚自珍也指出,君主应视群臣为平等之手足、股肱之师友,而不能视之如犬马或一己之私有财产。这些认识( )
    A . 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B . 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 . 根植于民主思想的萌发与传播 D . 蕴含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
  • 7. 17世纪初,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等人募集大量装帧精美的书籍运往中国,史称“七千部西书入华”。这些书大部分被收藏在澳门,少部分运往中国内陆,其中部分书目被翻译成中文,这反映明清之际( )

    作品

    作者

    主要内容

    《建筑十书》

    (古罗马)维特鲁威

    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原理

    《数学札记》

    (荷兰)西蒙·施特芬

    近代数学和工程学

    《矿冶全书》

    (德国)乔治·鲍尔

    近代采矿、冶金技术及管理方法

    《天体运行论》

    (波兰)哥白尼

    近代天文学

    A . 中学突破传统窠臼 B . 西方科技得到普遍认可 C . 出现西学东渐现象 D .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频繁
  • 8.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 要反映了( )
    A .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 明代手工业者生活困苦 C .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 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 9. 明代文人归有光在为徽商程氏所作的寿序中,称扬程氏商人“蔡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即为“商而士者”,程氏家族“以读书为业”,实为“士而商者”。这反映了当时( )
    A . 士商互动引领时尚风潮 B . 政局变迁影响阶层流动 C . 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 . 儒家信仰规范商业经营
  • 10. 下图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 B . 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C . 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 D . 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
  • 11.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这反映了( )
    A .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 B . 妇女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 . 理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 12. 明代中期归有光在江南地区担任长兴知县时,发现按照该县户口记录,从弘治元年(1488年)到嘉靖元年(1522年),这个商业高度繁荣的县城流失了20%的人口,且未添加一个人丁,女性也只占人口的20%。这种现象反映明朝中期( )
    A . 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锐减 B . 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脱节 C . 苛捐杂税刺激人口的逃亡 D . 商业繁荣下的人员大迁徙
  • 13. 自明朝后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各项,属于明清经济领域新现象的是( )
    A .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B . 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C .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D . 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
  • 14. 下面为1600~1840年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促使17世纪中期以后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是( )

    A .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 海外移民大量涌入 C . 自然环境的改善 D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15. 下表是明清时期每一公斤白银购买力的变动表。对白银购买力变动原因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白银购买力变动表(十五世纪一十八世纪)
    时间每一公斤白银所能购买之米(单位:公石)每公石米之价格(单位:公分银)
    十五世纪75.11(100.00)13.31(100.00)
    十六世纪46.44(61.83)21.53(161.73)
    十七世纪31.40(41.80)31.84(239.19)
    十八世纪20.87(27.78)47.91(359.84)
    A . 税制改革的推动 B . 物种交流的影响 C . 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农业技术的进步
  • 16.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元末明初《水格古婴论》等均包含有关白银成色特征的知识,但此时人们更多是将白银视作“宝物”“古物”类的奢侈品。明中叶以来,商人因商品交易频繁,白银需求增加,于是不断总结用银经验,并将其编入商书中。这一变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
    A .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 . 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 . 商人地位的提高 D . 经济类小说的盛行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印度佛教龙女故事在中国的发展转变简表                                        

    时代

    作品

    内容

    南朝梁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

    故事中龙女“受恐”“报”,同时规劝商人珍惜人族身份,应该早日出家皈依如来

    唐朝

    《柳毅传》

    龙女遭难——书生柳毅传书——龙女得救——报恩成亲

    清朝

    《蜃中楼》

    书生与龙女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遇到阻碍——执着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

    ——摘编自钟鑫《中国古代柳毅故事情节转变探析》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国古代地图简史                 

    时期

    概况

    三代及之前

    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周礼》记述“司险掌九州之图……而达其道路”

    春秋战国

    《战国策·燕策》中有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

    秦汉

    《史记》记载,萧何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地图《驻军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军事地图

    魏晋

    西晋名臣裴秀提出六项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长期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所遵循

    唐宋

    唐代宰相贾耽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开创了“古墨今朱”分色编绘历史地图的先河;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是我国传世的地名最多、时间最早的政区地图

    明清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的闻名世界的实用航海图;利玛窦用西法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康熙令中国官员和西方传教士测绘完成《皇舆全览图》,此为我国第一幅实测全国地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