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2023年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1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奥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蒲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地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

    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尽

    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 . 《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C . 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贸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D . 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 . 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 .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 . 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 . 《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 B . 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 C . 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 D . 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然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
    4. (4) 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5. (5) 《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算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史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咕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库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就能见到一座库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桕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洞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放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 . 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C . 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守护着廊桥。 D . 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2) 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 . 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 . 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 . 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3. (3) 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遂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4. (4) 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贬夷陵令。后仲淹使陕西,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B .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C .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D . 当时/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坐贬夷陵令”的“坐”意思是因此,与《苏武传》中“当相坐”的“坐”意思不同。 B . “辟”,由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征”“辟”不同,“征”,由君王征聘。 C . 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人伪朋所指相同。 D .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欧阳修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肯定与赞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上疏皇帝来谴责高若讷,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 . 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C . 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因同道结为朋党,小人因利益结为朋党。国君应当斥伪朋用真朋,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 . 欧阳修很有才能。为官论事切直;所写《朋党论》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参与《新唐书》编纂,精通纪、表、志多种文体写作。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

      ②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

    5. (5) 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唐】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 B . 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C .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D . 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
    2.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回望自己的年轻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回忆了“”的军旅生活。
    2. (2) 《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以月拟人,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责在真,牛跟道先生的文字处处弥漫着一股不可阻挡的真情,这是矫情泛滥的当今文坛    (1) 的因子。他写人记事,心系桑梓,将山川风物、民俗人情尽展笔端。先生的笔底所展现的,大都是凡人的生活,烟火气息浓郁,如《人生》等作品,既体现出作者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随波逐流的拓荒者形象,也体现出作者勇于审视自我、让灵魂深处的暗点在阳光下清晰呈现。

    文字,让原本看不见、变化不定甚至有些        (2)     的思想变得具体实在,精神得以弘扬广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和良知的业余作家,作为一名恪守做人本分的农家子弟,先生在用心写作。我想,通过这些文字,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走近他。一个怀揣平常心和美好情怀面对精彩生活的人,他生活的每一天也必然是        (3)     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D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错误类型并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水虽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小节气”,既不属于“四立”“二分”这些“大节气”,也不能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提并论,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雨水渐增。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        (2)      , 体现了农业社会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对降水的渴盼。

    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因此雨水节气对于农事非常重要。风调雨顺,春雨充足的气候,        (3)      , 农谚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麦小麦粒粒饱”的说法。然而在很多时候,春雨来得并不及时,春旱现象时常发生。春旱对春耕、春种十分不利,“雨水不落,下秧无着”……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耕都需要雨水的滋润,因此人们在立春之后也会格外期盼雨水的到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引用了农谚,请根据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