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25</strong>小题,共<strong>50</strong>分)
  • 1.  经过几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据此可知(  )
    A . 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较早 B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 中华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D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2. 图1、图2两幅图片( ) 

     

    A . 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 . 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 C . 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 . 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
  • 3.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 . 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 . 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 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
  •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编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总体上由“国人”(周王或各诸侯国国君宗族成员)从军制逐渐向着政府征兵制演变,平民阶层成为兵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反映出当时(  )
    A .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 . 分封制彻底瓦解
    C . 君主专制政体的确立 D . 郡县制普遍建立
  • 5.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沙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  )
    A . 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 B . 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
    C . 是秦朝实行仁政的表现 D . 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
  • 6.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 . 水利灌溉工程迫及南方地区
    B . 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
    C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将建立
    D . 对南部边疆管控加强
  • 7.  据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                                                                                                                                                

    汉高祖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汉惠帝

    禁止民间私自传币

    汉文帝

    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

    汉景帝

    禁止民间铸钱

    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A . 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 . 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
    C . 政府历行承农抑商政策 D . 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
  • 8.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曾“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但遣往州郡的官员核垦田时普遍遇到阻挠,故检验工作未能完成。此后东汉政府再未核验土地。这反映出当时(  )
    A . 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 . 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C .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9.  南朝刘宋时,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之通商的国家有波斯、天竺等国,而且刘宋和东南亚国家交流尤为频繁。当时输入的有象牙、犀角、珠玑、玳瑁、琉璃器、郁金等商品,输出的主要有绫、绢、丝、锦等大宗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 .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D . 北民大量移居江南
  • 10.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战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
    A . 提们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 . 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 . 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 . 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 11.  南朝时地下储粮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并且依然可以食用,这最能说明隋朝(  )
    A .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 . 百姓生活的富足 D . 国家长期统一稳定
  • 12.  据《旧唐书》记载,在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入侵波斯,波斯萨珊王朝王子俾路斯求救于大唐,唐高宗即在波斯疾陵城(今伊朗扎博勒)设波斯都督府,任命俾路斯为都督,隶属安西大都护府。唐高宗此举(  )
    A . 彰显大唐盛世的胸怀 B . 增强了唐朝与世界的交流
    C . 促进西域民族的交融 D . 有利于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全
  • 13.  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  )
    A . 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 .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 . 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 .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 14.  贞观十六年(641年),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诛其父子,足警其心,此而不恤,何忧兄弟?”这表明唐代(  )
    A . 三省官员位高权重 B . 门下省可审核奏章
    C . 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D . 中书省可监察百宣
  •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语言干净明了、质朴粗犷、豪迈雄壮;南朝民歌语言明亮巧妙,大量使用修辞,词句鲜丽但语意浅俗。这说明当时(  )
    A . 艺术具有地域性特点 B . 民族之间交往极其有限
    C . 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 D .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 16.  如图可用来研究,唐代(  )
    A . 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 B . 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C . 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D .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 17.  转运使是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掌管--路的财赋、监察等。宋代转运使职能的变化(  )
    A . 结束了节度使各自为政的局面 B .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C . 扭转了政府长期的“冗费”局面 D . 使得知州权力基本被架空
  • 18.  史载,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这说明(  )
    A . 北宋守旧势力异常顽固 B . 变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扣
    C . 变法存在危害百姓现象 D . 北宋朝廷无视民间疾苦
  • 19.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  )
    A . 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 B . 借鉴中原的先进制度
    C . 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 D . 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
  • 20.  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  )
    A . 否定了前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 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
    C . 将地方的各种权力全部收归中央 D . 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 21.  宋代城市规模得到了极大扩张,人口剧增,最繁盛时东京(开封)城内人口达150万。南宋时对都城临安(杭州)作了改造扩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宋代城市发展主要缘于(  )
    A .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抑商政策的废止 D . 海外贸易的扩展
  • 22.  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但宋代于996年下诏允许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同时还规定:“今后,富商大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这一变化(  )
    A . 说明市民阶层群体扩大 B . 源于科举制的不断完善
    C . 反映了社会控制的松弛 D . 表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 23.  自宋元起,纸大部分用于印刷书籍、佛经、会子(早期的纸币)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很多纸制品,如纸织画、纸衣、纸被纸枕等。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 民间信仰发生重大变化 B . 印刷技术发展丰富了民众生活
    C . 科举制录取人数的扩大 D .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的紧密
  • 24.  李清照的名作《夏口绝句》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人毛晋称赞她:“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媛才,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矣。”据此可知,李清照(  )
    A . 得到后世文人的一致称赞 B . 始终以婉约风格见长
    C . 倡导妇女解放与个性自由 D . 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
  • 25.  元朝南下俘获“南儒”赵复后,将他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以传授程朱理学。北方的著名学者如许衡、窦默、姚枢等人皆为赵复主讲太极书院时的高足,他们学成之后成为北方地区利用书院讲学的中坚力量。据此可知,元代(  )
    A . 理学得到弘扬 B .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 治国以德为先 D . 儒学派别南北分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3</strong>小题,共<strong>50</strong>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于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统治区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残苦,历经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 
    ——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
    材料二: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课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粟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 
    ——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
    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跷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洫,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 
    ——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