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备战2024学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7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知识</strong>
  •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旋(wò) 粗(kuàng) 振聋发(kuì) B . 对(jiào) 制(è) 花团锦(cù) C . 恶(zēng) 号(chuò) 喃自语(nán) D . 褛(lán) 皱(zhě) 彬有礼(bīn)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儒皆知的人物了。 B .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坻,你几乎忘记了是在高原上行走。 C . 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暄嚣的歌声,它掘土四年,才能在阳光下歌唱。 D . 我正在谈木材的事情,这畜生无缘无故跳出来咬了我的手指头一口。
  • 3.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北京冬奥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从容自信的中国。开幕式上,拂动舒展的绿色春苗,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令人叹为观止;奥运健儿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赢得了观众振聋发聩的欢呼声。冬奥志愿者们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助力奥运,那些感人的瞬间仍然历历在目;同时,众多科技元素也融入了冬奥,中国科技与冬奥相辅相成 , 科技让冬奥更节能低碳,冬奥让科技更普惠亲民。

    A . 叹为观止 B . 振聋发聩 C . 历历在目 D . 相辅相成
  •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心灵手巧的盆景师,把植物、山石、工艺品等加工整合,创作出构思精巧的微型景观。 B . 校园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原因,是学校有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及家长支持配合的结果。 C . 走进图书馆,当我们触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时,会将眼睛和心灵都映照得明亮。 D . 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经播出就激起全球热议与赞扬。
二、文言文阅读</strong>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 军士吏甲 被:通“披”,穿着 B .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披甲戴盔 C . 天下秦久矣 苦:苦于 D . 令吴广 间:间杂
    2.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百姓多闻贤 此之谓乎 B . 已而细柳军 辍耕垄上 C . 佣者笑应日 舍生取义者 D . 怪之矣 君为长者
    3. (3)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A . 陈胜吴广竟然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B .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C .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都不是更好吗?” D . 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即使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4. (4) 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两文皆塑造了鲜明的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乙文中陈涉是出身卑微却心怀大志的英雄。 B . 两文均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甲文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塑造周亚夫;乙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塑造陈胜。 C . 两文皆流露了司马迁的情感:乙文列入“世家”暗含作者称道之意;甲文以“称善者久之”结尾隐含赞赏之情。 D . 两文选材均详略合宜:甲文详写细柳军营兵士严守军纪表现周亚夫的治军严明;乙文详写陈胜的谋划彰显其洞察时局,才能卓越。
三、默写</strong>
  • 6.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 (1)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

      ①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

    2. (2)  请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最浪漫”的二十四节气

    ①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的创意,巧妙而独特。

    ②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短片将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用古诗词对应节气。将“意象”作为影像表达的核心,创作出了兼顾诗词原始意思和中国新风貌的画面,将中国人独有的含蓄、浪漫,传达给全世界。

    ③例如,短片中“清明”节气的画面,选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画面中滑雪者在雪山之上搭建了一个帐篷,随着镜头缓慢移动,观众会发现地上还放着一个滑板,因为透视的关系滑板显得很大,当雪花飘落时,眼前的滑板与帐篷仿若是烟雨紫紫中的江南乌篷船。虽然字幕没有打上“江南”二字,但此景却是观众心目中清明影像的映射。

    ④北京冬奥会倒计时短片,将二十四节气及其诗文同当代冰雪运动完美融合与呈现,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投射与缩影。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乙]

    如何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绽放生机

    ①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应在适应不同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再创造。

    ②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还要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的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如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

    ③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应在各地中小学中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体验民俗活动,来品韵节气文化。例如,在清明节期间,青少年一边诵读苏轼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想象古人在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美好画面,一边亲自去踏青、扫墓、亲手制作青团,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④在当代,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二十四节气,让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1. (1)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怎样在当代传承和发展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2. (2)  甲乙两文第③段都举了与清明节气有关的例子,两处是否可以互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 (3) 下列材料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它适合放入甲乙哪篇文章?请做出选择再简述理由。
五、作文</strong>
  • 8. 作文

    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中谈到:相识犹如昨天,离别却又在即。回首逝去的日子,我们相聚在这个校园,这个班级,一起洒下过无数的汗水,共同收获过无尽的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个“驿站”,既意味着前一段旅途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

    请以《驿站》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六、<strong>诗歌鉴赏(共4分)</strong>
  • 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浪淘沙(其五)

    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选自《尊前集》)

    1. (1)  这首诗前后两句各自描写了什么场景?请概括作答。
    2. (2)  诗中写到“晚霞”,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七、&nbsp;<strong>文言文阅读</strong>
  • 10.  

    筹边楼记

    陆游

    淳熙三年八月既望,成都子城之西南,新作筹边楼。四川制置使、知府事范公 , 举酒属其客陆游曰:“君为我记”。

    按史及地志,唐李卫公节度剑南实始作筹边楼。后废,无能识其处者。今此楼望犍为僰道、黔中诸郡,山川方域皆略可知,卫公故址其诚在是乎?比楼成,公复按卫公之旧图,处处新志之。边城地势险要及异同者,皆考信不疑。虽然,公于边境,岂真待图而后知哉?

    方公在朝,以洽闻强记擅名,一时天子有所顾问,近臣皆推公对,莫敢先者。其使北而归也,尽能道其国城邑、制度云云。且朔方古今,战守离合,得失是非,一皆究见本末,口讲手画,委曲周悉,如言其国内事,虽彼耄老大人,知之不如是备也。而况区区西南彝距成都或不过数百里,一登是楼尽在目中矣。则所谓图者,直按故事为记而已。

    范公慨然曰:“君之言过矣!予何敢望卫公?然窃有幸焉。卫公守蜀,丞相牛奇章每排沮之,维州之战既成而败。今予会清明宽大之朝,论事荐吏,奏朝入而夕报可使。使卫公在蜀,适得此时,其功烈壮伟,岂止取一维州而已哉?”游曰:“请并书范公言,以诏后世,可乎?”公曰:“唯唯”。

    (选文有删改)

    【注】①范公:即范成大。南宋淳熙二年,调至成都任职。②李卫公:即唐代李德裕。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1.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处处新之 志:作标志 B . 天子有所顾问 顾问:询问 C . 不疑 信:相信 D . 书公言 并:一齐
    2.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山川方域皆略可知,卫公故址其诚在是乎?

      ⑵则所谓图者,直按故事为记而已。

    3. (3)  文章是为记录范成大修筑筹边楼而作,为何要多次提到李卫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strong>现代文阅读(共22分)</strong>
  • 11. 名著阅读
    1. (1) 作家克雷洛夫说,“对于命运的变化无常,我们慨叹得太多了。然而,仔细想想……”读了下面三部作品,你想过其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吗?请结合作品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命运变化

      我的探究

      闰土 (《故乡》)

      从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变成愁苦麻木的中年农民。

      祥子与闰土:因为③ (一点即可),从而具有相似的命运。

      祥子与徐海东:两人出身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④ :徐海东大胆无畏,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祥子 (《骆驼祥子》)

      ① 

      徐海东   (《红星照耀中国》)

      ② 

  • 12. 现代文阅读

    巴扬寺的浮雕

    ①去柬埔寨旅行,我常在吴哥的建筑里徘徊流连。

    ②吴哥王朝留下的建筑雕刻,大多是古代帝王贵族所有的神庙皇宫。我和游客们一样着迷于华美雄峻的建筑和精细繁复的雕刻,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究竟和这伟大的艺术有什么关系?我心里疑惑着,不得其解。

    ③每日围绕在我身边的小贩、乞讨者、儿童,他们黧黑瘦削,衣衫褴褛,卑微乞求着一点施舍。忽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陶醉这样奢侈,也这样虚妄。

    ④“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真正要深究艺术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的。

    ⑤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的墓葬,四千年以前陪葬品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图坦卡蒙只是十八岁去世的年轻国王,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品,手工捶揲的精美,宝石镶嵌技术的繁复,色彩搭配的准确和谐,造型的丰富创意,今日的美术工艺也只有自叹弗如。

    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留下来的是属于别人的不朽的金银珠宝和巨大的石造建筑。

    ⑦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

    ⑧巴扬寺是一个例外。

    ⑨在巴扬寺的四围,围绕长达1200米左右的浮雕饰带,是以高棉人在12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这数量庞大的浮雕风格特殊,和其他寺庙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雕法写实而又丰富,长达几十米的战争主题,层次如叙述诗一般,缓缓行进。树林是大衬景,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愉悦幸福。树姿态婉转,树茎树叶平面展开,鸟雀布置其间,形式像汉代的画像砖。但更多为写实细节:戴着头巾、留着络腮胡的占婆兵士,被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倒毙在地。高棉军人孔武有力,身体骨骼肌肉的表现及动态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种以生活现实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也一定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热情的关心与投入。

    ⑩庶民的生活借着战争的史诗被记录了下来,也许要仔细特写,才看得到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的不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作坊里一名陶工正专心在辘轳上用手拉坯,制作陶器;有人趴在地上,手里抱着公鸡,两人面对面,吆喝着公鸡上场互斗;有人在市场木棚屋顶下卖鱼,有人牵着野猪互斗,有人腹中阵痛如绞、正要生产,有人悠闲地静静坐着下棋——战争归战争,庶民还是要努力生活。

    ⑪我走出吴哥城,在今日的暹粒市闲逛。大部分的柬埔寨人仍然居住在树叶草秆搭建的屋子里,草棚用两三公尺的木柱架高,有梯子可以上下,上层睡人,下层堆放货物。长年炎热,许多人就在户外树上拉一条简便吊床,睡在树间,自在摇晃,怎么翻身也掉不下来,令人羡慕。我看他们在制作一种棕糖,谈谈笑笑,不慌不忙,像在巴扬寺的石壁浮雕里,天灾人祸都没有使他们惊慌忧愁。这一刻,我觉得可以到寺庙叩拜,感谢神恩。

    1. (1) 作者在旅行中对艺术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请梳理并概括他的认识过程。
    2. (2) 请赏析加点词的妙处(两句任选其一)。

      ①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突然想到:平凡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②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极少部分人的生活内容。而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在时间里淹没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3. (3) 文章的第②段和第⑪段写了现实中暹粒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分析作答。
    4. (4) 文章标题为“巴扬寺的浮雕”,却在其他内容上着墨不少,作者有何用意?
九、</strong><strong>语言运用</strong>
  • 13.  

    在成都“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建设的契机下,民宿行业焕发出蓬勃的生长力。下面是一组关于民宿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 (1) 以下材料介绍了关于民宿的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

      民宿,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研究说来自日本,有的说来自于法国,更多的是来自于英国。公元1960年代初期,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民宿,是采用B&amp;B( Bed and Breakfast)的经营方式,这就是英国最早的民宿。目前,成都周边的民宿有独立农舍民房型、集合住宅型、聚落别墅型、个性化风格型等。民宿业因平民化、平价化、亲民化而广受游客喜爱,但由于个体差异,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 (2) 下面是一段关于民宿的文字,请根据语境将空缺处补充完整,娶求准确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民宿所承载的早已不是简单的休憩、住宿功能,而是一个能够①的场所,让人们宿于美好的屋宇之内,享受地道风物,邂逅审美的默契。这些民宿就像一个个②,或让人们看到一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生活,或让人感受到主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经验。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沿着龙泉山脉一路开车上去,随便找一家可心的,便能很快投入这个地方历史与自然的怀抱。细细观察的话,还会发现民宿的设计,③,小到房间摆件,都在气质上与周围的山水草木、密林古刹相通。如果你想要像成都人那样生活,不妨④,它会让你瞬间感觉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深厚了许多。

    3. (3) 以下为成都某民宿内的摆件图片,请任选一幅,用优美的文字为它撰写一则“民宿物语”。要求:贴合该摆件特点,体现某种哲思。

      示例:我选择陶罐,物语:一个“珠圆玉润”,一个“高挑颀长”,但丝毫不影响她们——各美其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