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 1. (2022·济宁) 近代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与“英商协议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2. (2023·盘锦二模)  如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 3.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他早年革命活动的是( )
    A . 成立强学会 B . 成立兴中会 C . 创办《青年杂志》 D . 创办黄埔军校
  • 4. 正确地计算历史时间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把如图所示的“民国八年”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 . 1914年 B . 1919年 C . 1924年 D . 1929年
  • 5.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上文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意在( )​
    A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 提倡新科技,反对旧科技 C .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D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6. (2022·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早在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A . 不怕牺牲、艰苦奋斗 B .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 .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 .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 7. (2020·泰州) “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井冈山会师 C . 红军长征 D . 淮海战役
  • 8. (2023·昆明一模)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材料主要叙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过程 D . 意义
  • 9. 某同学在历史课上,整理出如表所示表格,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时间

    关键词

    1934年

    战略转移

    1935年

    转折点

    1936年

    转危为安

    A . 五四运动 B . 国民大革命 C . 红军长征 D . 解放战争
  • 10. (2022八上·拱墅期中)  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运动 B .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 . 一二•九运动 D . 九一八事变
  • 11. 某校组织“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历史剧展演活动。九(三)班同学准备挑选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剧本进行排演。下列剧本属于这一题材的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地道战》 C .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 《渡江战役》
  • 12.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的部队是( )
    A . 东北野战军 B . 华北野战军 C . 华东野战军 D . 中原解放军
  • 13. 照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如图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 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 . 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 . 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反动统治覆灭
  • 14. 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其所述现象表明( )
    A .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C .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15.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文中高度盛赞的事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6. (2022·广安) 下列美术作品,属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所反映的重大主题的是( )
    A . 雕塑《大刀进行曲》 B . 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C . 油画《淮海大捷》 D . 油画《黄继光》
  • 17. (2017·福建) 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新中国于1953年开始(    )

    A . 实行土地改革 B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8. (2022·通辽)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 . 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 .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 .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 19. (2019八下·灌阳期中)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 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 .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 20. (2022·北部湾)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21. (2022·贵阳)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的是(   )
    A . 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D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22. (2023八下·高州期末) 史明州同学准备撰写“新中国国防力量增强”的研究报告,他可以参阅的资料是( )
    A . 互联网上关于青蒿素研究的论文资料 B . 图书馆收藏的焦裕禄人物传记 C . 《人民日报》关于“辽宁舰”的报道 D . 博物馆“服饰文化展”的图片
  • 23. (2022九上·广州开学考) 如图照片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场景。该照片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中国力争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中国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D .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
  • 24. (2022·青岛) 1971年10月,刚果总统约见中国驻刚果大使时表示:“这不仅是人民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进步国家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刚果总统所指的“人民中国的胜利”是(   )
    A . 中国重返联合国 B . 中日正式建交 C . 中美正式建交 D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5. (2022·青岛) 《世界歌唱你的梦》中唱道:“你把禾下乘凉梦献给未来,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响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梦。”这首歌赞颂的人物是(   )
    A . 焦裕禄 B . 钱学森 C . 袁隆平 D . 邓稼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 26.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王老师以“筑梦前行”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1. (1)  任务一:【设计方案——体会中国精神】
      某校历史社团策划了以“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游学线路,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从以下三个地点能折射出的重大历史事件?
      线路:广州虎门海滩⇒上海四行仓库⇒上海浦东“东方明珠”电视塔
    2. (2) 任务二:【情境再现——唤起中国觉醒】
      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
      武昌起义爆发后,北京的王公大臣“狼狈恐惧之状达于极点,犹如风声鹤唳使其胆寒。上自摄政王,下至小吏旗兵都不知所措,且皆不顾国家之命运如何,唯独担忧自家生命财产之安危,丑态百出,实堪悯笑。”《英国画报》评论说,清朝二百五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美国亚洲协会杂志》将辛亥革命看作“中国复兴过程中一个必然事件。”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
    3. (3) 任务三:【思维导图——坚定中国道路】 
      A、B 处应该填写什么?请你结合思维导图和所学知识,比较两条道路在探索过程中体现的最重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报》创刊号孙中山(1866-1925)

    材料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图片展(片段) 

    图片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上提出的革命纲领是什么?指出材料一中的“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展示的内容为初步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做出的贡献?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是什么?列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列举出内容名称即可,不必展开详述。)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自强运动的倡导者,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未能在官办工业或官督商办企业中注入个人的能动性,那些企业继续不断地遭受官场中司空见惯的无能、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等现象之困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上下一心,举全国之力,步调一致搞建设。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 

    ——王树恩《新中国“一五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

    1. (1)  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自强运动”指什么?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 (2)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实施前的经济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 (3)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历程给你带来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