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生物开学考...

更新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22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
  • 1. 若某雌性昆虫的基因型AaBb,下列示意图中只展示该昆虫细胞中的部分染色体,能正确表示该昆虫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是( )
    A . B . C . D .
  • 2.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减数分裂过程中先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后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B . 1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n种精细胞 C . 受精卵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D . 选择洋葱根尖分生区制作装片,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征
  • 3. 下图甲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像,下图乙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的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则甲是次级卵母细胞 B . 甲细胞对应于图乙的JK段,细胞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C . CD段和GH段细胞中染色体数一定相等 D . L点→M点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 4. 有研究表明,人体细胞中DNA发生损伤时,P53蛋白能使细胞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并激活DNA的修复,修复后的细胞能够继续完成细胞周期的其余过程。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P53基因失活,细胞癌变的风险提高 B . P53蛋白参与修复的细胞,与同种正常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时间变长 C . DNA损伤修复后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D . 若组织内处于修复中的细胞增多,则分裂期的细胞比例降低
  • 5. (2021·湖南) 血浆中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poB-100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PCSK9基因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变,当突变使PCSK9蛋白活性增强时,会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引起LDL受体缺失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B . PCSK9基因的有些突变可能不影响血浆中LDL的正常水平 C . 引起PCSK9蛋白活性降低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D . 编码apoB-100的基因失活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 6. 如图是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2n=4)减数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过程发生在雄性动物的精巢中 B . 该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C . 该细胞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Ab D .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分裂I
  • 7. 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位点。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图中有2个着丝粒,4个核苷酸链,2对等位基因 B . 图中标示的所有基因可能控制该生物体的同一性状 C . 四分体时期3可能与5或6组合继而形成重组型配子 D . 有丝分裂细胞中1和2分离与7和8分离的时期相同
  • 8. 如图是基因型为AaXBY的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成对同源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细胞中核DNA含量是体细胞的2倍 B . 图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C . 基因B位于②染色体上,④号染色体无相应同源区段 D .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 9. 下图表示一对表型正常夫妇的原始生殖细胞及其患病儿子体细胞中的①和②、③和④两对染色体,父亲的染色体均为正常结构。儿子患病的原因只与这两对染色体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母亲的③和④两条染色体结构不同,是一对性染色体 B . 母亲的②和③两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 . 儿子细胞中的①、②、③、④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D . 该夫妇生一个不携带异常染色体女儿的概率是1/4
  • 10. 人类(2n=46)14号与21号染色体二者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体,该染色体携带者具有正常的表现型,但在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其细胞中形成复杂的联会复合物(如图),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若该联会复合物的染色体随机两条移向一极,剩余一条移向另一极(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关于平衡易位染色体携带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B . 男性携带者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45条染色体 C .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最多含24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D . 女性携带者的卵子可能有6种类型(只考虑图中的3种染色体)
  • 11.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与秋水仙素诱发机理相同,低温处理能够抑制着丝粒的分裂 B . 剪取诱导处理后的根尖应放入卡诺氏液中,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C . 根尖经解离处理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进行冲洗 D .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连续过程
  • 12. (2019·江苏)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 . 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 . 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 .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 13. 取某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2n=8)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将所得子细胞全部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实验误差和细胞质DNA)。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共有8条 B .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可能有2条含3H的X染色体 C . 一个精细胞中可能有1条含3H的Y染色体 D . 该过程形成的DNA含3H的精细胞可能有6个
  • 14. 某生物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占该链碱基总数的40%,在限制酶的作用下被切成D1和D2两个,DNA片段(酶切位点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50% B . 若D1中的A/C=m,则D2中的A/C=m/1 C . D1和D2片段中A+C/T+G的比值相等 D . D2片段中一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互连接
  • 15.

    在DNA复制开始时,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3H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的培养基中,3H-dT可掺入正在复制的DN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到含高剂量3H-d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收集、裂解细胞,抽取其中的DNA进行放射性自显影检测,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


    A . 复制起始区在高放射性区域 B .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C . 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D . DNA复制方向为a→c
  • 16. 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思路是将各种物质分开,单独研究其作用 B . 艾弗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均设法分别研究DNA和蛋白质各自的效应 C .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D .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若保温时间过短,会导致离心后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 17. (2019·海南) 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A .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 为红花。 中红花:白花= B . 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 . 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 .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 18. 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 , 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如图,tRNA不变)。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一个mRNA分子上不可以同时合成多肽被14C标记的肽链 B .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 .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 .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 19. (2022·大连模拟) 经过漫长的探索历程,人类对遗传物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艾弗里实验证明了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 B .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证明了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C . DNA复制和转录都是沿着产物的5'→3'方向进行 D . 科学家研究发现所有密码子都与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 20. 下图表示中心法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过程①~⑦都会在人体的遗传信息传递时发生 B . 人体细胞内的过程③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产物都是mRNA C . 过程③存在A-U、C-G、T-A、G-C碱基配对方式 D . 过程⑤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过程⑥发生在核糖体上
  • 21. 下图中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两种大分子的合成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示甲为DNA复制,乙为转录 B . 蛙的红细胞中只能进行乙过程,不能进行甲过程 C . 甲过程需要解旋,乙过程不需解旋 D . 甲、乙过程均只发生于“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中
  • 22. 基因Ⅰ和基因Ⅱ在某动物染色体DNA上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基因Ⅰ和基因Ⅱ可以是一对等位基因 B . 基因Ⅰ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基因Ⅱ的表达 C . 基因Ⅰ和基因Ⅱ转录的模板链可能不在同一条DNA链上 D . 基因Ⅰ和基因Ⅱ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 23. 基因在转录形成mRNA时,有时会形成难以分离的DNA-RNA杂交区段,称为R环结构,这种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细胞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B . R环难以分离可能是模板链与mRNA形成的氢键比例较高 C . 是否出现R结构可作为是否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 D . DNA-RNA杂交区段最多存在8种核苷酸
  • 24. (2019高一下·吉林期末) 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囊性纤维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CFTR蛋白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来实现的 B . 人类白化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来实现的 C .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D . 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低而蔗糖含量高
  • 25.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演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研究表明,在具有欧洲或亚洲血统的现代人类中,大约有1%至4%的基因组来自己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基因测序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 . 细胞核基因和线粒体DNA发生的突变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 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 D . DNA碱基序列的差异性可揭示古人类与现代人亲缘关系的远近
  • 26. 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受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花期不同阻止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B .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 土壤酸碱度的选择作用,诱发个体产生不同的变异 D .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一定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 27. (2022·福建) 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血红蛋白分解的其他产物会激活青蒿素,激活的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研究表明,疟原虫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生长变缓。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 B . 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青蒿素选择作用的结果 C . 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 D . 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可以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
  • 28. (2021·广东) 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 15%、85% B . 25%、75% C . 35%、65% D . 45%、55%
  • 29. 下列与遗传学概念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 . 隐性性状: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 .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D .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 30. 玉米的糯性和非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为实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 判断控制糯性和非糯性的基因是否位于细胞核中——正交和反交 B . 判断糯性和非糯性的显隐性———一株非糯性玉米进行自交 C . 判断某显性玉米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让该玉米植株进行自交 D . 判断某杂合子玉米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将该玉米植株进行测交
  • 31. (2021高一下·凉山期末) 将稳定遗传的茉莉花紫色花品种和白色花品种杂交,子一代均为紫色花(正反交结果一致)。为探究其遗传机理,某同学进行如下研究:

    提出假设:茉莉花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花对白花为显性

    演绎推理:若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预期子代中紫花:白花=1:1

    实验验证:将F1与亲代白花进行杂交,统计子代花色为紫花:红花:白花=1:2:1

    下列针对上述研究过程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 该同学的演绎推理是错误的 B . 演绎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上述假设不成立 C . 依据实验结果假设应修正为:茉莉花花色由两对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 D . 对F1自交后代进行演绎推理,结果应该是紫花:红花:白花=9:6:1
  • 32. 用下图的4个烧杯做生物学的模拟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从①②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模拟受精作用过程 B . 从①③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可模拟基因重组的过程 C . 用①②做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时,需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烧杯后再次抓取 D . 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进行组合,组成的基因型共有8种
  • 33. 鼠的黄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多对黄鼠交配,后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黑鼠,其余均为黄鼠。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
    A . 鼠的黑色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 B . 后代黄鼠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C . 黄鼠后代出现黑鼠是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所致 D . 黄鼠与黑鼠交配,后代中黄鼠约占1/2
  • 34. 萤火虫的体色有红色、黄色、棕色之分,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B1、B2、B3控制,现用红色萤火虫与棕色萤火虫杂交,F1代红色和黄色之比为1:1,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 . 控制体色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是B1>B2>B3 B . 亲代与F1代红色萤火虫的基因型相同 C . 若让F1代黄色萤火虫自由交配,则F2代中表现型之比为3:1 D . 若亲本的子代为黄色:红色:棕色=1:2:1,则子代有四种基因型
  • 35. 某植物所结子粒由多对基因控制,其中三对自由组合的基因(A、a,C、c,R、r)为色泽基因,只有三对基因都含有显性基因时才表现出有色,其它情况为无色。在有色的基础上,另一对自由组合的基因(P、p)称为紫色基因,当显性基因P存在时才表现为紫色种子,而pp隐性纯合时表现为红色种子。让纯合的红色植株与纯合的无色植株杂交,F2的子粒中紫色:红色:无色=9∶3∶4,则亲本杂交组合可能是( )
    A . AACCRRpp×AACCrrpp B . AACCRRpp×aaCCRRpp C . AACCRRpp×aaccRRPP D . AACCRRpp×aaCCRRPP
  • 36. 豌豆的子叶有黄色和绿色,种子有圆粒和皱粒,花色有紫花和红花,花粉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且每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科研小组进行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

    F1

    F2

    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黄色圆粒

    287黄色圆粒,96绿色圆粒,97黄色皱粒,32绿色皱粒

    紫花长形×红花圆形

    紫花长形

    284紫花长形,21紫花圆形21红花长形,74红花圆形

    A . 甲组涉及的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 甲组F2个体中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约为1/4 C . 乙组中控制2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D . 乙组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均接近3:1,可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 37. 已知家鸡黄腿和灰腿由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羽毛斑纹芦花和非芦花由另一对等位基因F/f控制。两只亲代家鸡杂交,子代中雌鸡表型比例及雄鸡表型比例如图所示,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遗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家鸡腿的颜色中显性性状为灰色 B . 控制羽毛斑纹的非芦花与芦花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C . 子代表型为灰腿芦花雄鸡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7 D . 若让子代中灰腿雌鸡与黄腿雄鸡杂交,后代中黄腿鸡所占比例为1/3
  • 38. 为研究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花色的遗传,现选取红花植株作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雌株:红花雄株:白花雄株=8:7:1,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据此分析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 该植株花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B . 花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 F1红花雌株中,杂合子占1/4 D . 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有12种
  • 39. 已知牛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褐色,aa个体为红色,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现有一群牛,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且雌:雄=1:1。若让该群体的牛分别进行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和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是( )
    A . 自交后代红褐色:红色=5:1;自由交配后代红褐色:红色=5:1 B . 自交后代红褐色:红色=3:1;自由交配后代红褐色:红色=4:1 C . 自交后代红褐色:红色=2:1;自由交配后代红褐色:红色=2:1 D . 自交后代红褐色:红色=1:1;自由交配后代红褐色:红色=4:5
  • 40. (2021·南京模拟) 先天性肌强直病有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两种类型。它们是由同一基因发生不同突变引起的。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B . Becker 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为等位基因 C . 该家系患者若为Thomsen病,则其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 D . 若III-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则子代一定患病
二、非选择题
  • 41. 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动物(2n=4)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1所示,该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与动物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答出两种)。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填数字序号),②细胞内A和a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不一定相同”)。
    2. (2) 图2中,处于HI段的细胞可能含有个染色体组,发生基因重组的时期位于段,BC段变化的原因是,这种变化导致图1中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类型,其转变的具体情况是(用图1中数字和箭头表示)。
    3. (3) 若使用15N标记的培养液来培养该动物某个不含标记的细胞,则该细胞分裂进行至图1中②时期时,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有条。
    4. (4) 科学家研究细胞分裂时发现,细胞内有一种对细胞分裂有调控作用的黏连蛋白,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会产生水解酶将黏连蛋白分解,而染色体上的其他蛋白质不受影响,则黏连蛋白被水解发生的时期是(填图1中数字)。
  • 42. 科学家曾对DNA的复制提出两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以下是运用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探究DNA复制机制的两个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从只含15N的大肠杆菌和含14N的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亲代DNA,混合后放在100℃条件下进行热变性处理,即解开双螺旋,变成单链,然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再测定离心管中混合的DNA单链含量,结果如图a所示。

    实验二:将只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14NH4C1培养液中,繁殖一代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F1DNA)。将F1DNA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两个条带对应图b中的两个峰。

    1. (1) 热变性处理破坏了DNA分子中的(填化学键的名称)。
    2. (2) 根据图a、图b中条带的数目和位置,能否判断DNA的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原因是
    3. (3) 为了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研究人员将实验二中提取的F1DNA(填“进行”或“不进行”)热变性处理,经密度梯度离心后,离心管中出现个条带。
    4. (4) 研究人员继续研究发现,将只含15N的大肠杆菌转移到l4NH4C1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提取子代大肠杆菌的DNA,经热变性处理后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离心管中出现的14N条带与15N条带峰值的相对比值为7:1,则该大肠杆菌的DNA复制了次。
    5. (5) 如果大肠杆菌的DNA分子中含有1000个碱基对(P元素只含32P)。若将DNA分子放在只含31P的脱氧核苷酸的溶液中让其复制两次,则子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原来减少
  • 43.  2021年7月7日,中国生态环境部正式宣布我国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 (1) 大熊猫的祖先是杂食性动物,现在的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食性的改变与环境变化有关,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协同进化在自然界普遍存在,试再举出1例:
    2. (2) 大熊猫与体型相似的棕熊却隶属于不同的物种,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中,物种是指
    3. (3)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从三个层次进行。
    4. (4) 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了“收割理论”。该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其原因在于:
  • 44. 以下两对基因与果蝇眼色有关。眼色色素产生必需有显性基因A,aa时眼色白色;B存在时眼色为紫色,bb时眼色为红色。下图是2个纯系果蝇的杂交结果,请据图回答下问题。

    1. (1)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摩尔根等利用一个特殊眼色基因突变体开展研究,把基因传递模式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分配行为联系起来,证明了
    2. (2) 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 (3) 上图F1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F2中紫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种。
    4. (4) 若F2中果蝇单对杂交实验中出现了一对果蝇的杂交后代雌雄比例为2:1,由此推测该对果蝇的性个体由于基因突变产生了隐性致死基因(该基因纯合会致死);若继续让这对果蝇后代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雌雄比为时,可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