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3年初中历史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7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下图是井头山出土文物,距今约8000年。据此可知,井头山遗址文明处于( )

    A . 旧石器时代 B . 新石器时代 C . 青铜时代 D . 铁器时代
  • 2. 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这体现了孟子( )
    A . 主张无条件维护君主的统治 B . 主张对君主的权力进行制约 C . 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 . 认为君主是最不重要的角色
  • 3. 有学者认为,秦的统一把以往的“齐人”“楚人”等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同时,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也仍然留存了下来。这说明秦朝的建立( )
    A .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 促进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C . 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D . 兼具政治统一性和文化多样性
  • 4. 秦朝统治措施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秦朝速亡,这种情况逼迫汉朝建国者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进行新的抉择。“新的抉择”是指( )
    A . 实行君主专制 B . 提倡尊崇儒学 C . 建立中央集权 D . 推行休养生息
  • 5. 下列记述的南方经济的发展变化发生在( )                                                                                            

    记述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

    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A . 三国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东汉末年 D . 南朝时期
  • 6. 杨坚“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税”“罢酒坊、通盐池,与百姓共之”,设立官仓,贮存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其中“除入市之税”措施有利于( )
    A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 . 改革官员选拔方式 D . 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 7. 两宋时期,北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立汉制,行汉法”,甚至全面模仿中原王朝的各项统治措施。这些行为带来的最深远影响是( )
    A . 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 B . 扩大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范围 C . 弱化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 D . 大大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8. 郑和船队中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 推动了造船技术的提升 B . 造成政府巨大财政负担 C . 以炫耀国威为主要目的 D . 体现中国航海技术先进
  • 9. 乾隆时期,英国派使团长途跋涉来到中国,面见天朝皇帝商讨通商事宜。乾隆皇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理由加以拒绝。但为体现皇帝恩泽,仍设广州一口通商。由此可见,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施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B . 统阶层盲目自大 C . 害怕西方列强侵略 D . 缺乏民族文化自信
  • 1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泻入、渗开。这是一种既富于贪婪的侵略性,又充满进取精神和生命力的东西。这反映了西方列强侵略( )
    A .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对中国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C . 使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遭破坏 D . 使中国成为世界民主革命的中心
  • 11. 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为此,他大力提倡在中国( )
    A . 维持君主专制统治 B . 建立近代化私营企业 C .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D . 建立民主共和制政体
  • 12. 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标题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其中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
    A .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 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 C . 西方报刊预测非常精准 D . 辛亥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 13.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灌制了用中英双语演唱的名为《起来》的唱片。该唱片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中国革命歌曲,并在法国、印度、捷克等国家或地区发行。这反映了( )
    A . 五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B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 . 抗日战争受到国际关注 D .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 14. 遵义会议通过《决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我们的战略路线应该是攻势防御,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围剿’。这说明遵义会议( )
    A . 体现了中共独立自主意识 B . 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 C .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 . 改组了中央的领导机构
  • 15.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写道:“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成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材料反映了抗日胜利后( )
    A .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B . 中国主导世界政治格局 C . 中国综合国力超越日本 D . 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 16.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材料反映的重大事件是( )
    A . 平型关战役 B . 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7. 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中国资本家曾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说这句话的资本家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 )
    A . 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B . 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C .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 . 改革开放正在进行
  • 18. (2023八下·潮阳期末) 下图是2001-202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国( )

    A . 设立了经济特区 B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开辟经济开放区 D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19.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2023年3月27日回大陆祭祖,10天之行中,不断强调“九二共识”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A . 和平统一 B . 一国两制 C . 一个中国 D . 和平共处
  • 20. 据下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象形文字、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古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空中花园

    楔形文字

    A . 多样性 B . 一致性 C . 互信性 D . 互鉴性
  • 21. 新航路开辟后,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流入欧洲,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小麦、水稻等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了美洲。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 .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 C . 全球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D . 世界开始连成一体整体
  • 22. 保守主义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政治理念,其主要特征是反对激进变革,但并不一味守旧,而是主张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发秩序的自然演进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下列符合保守主义政治理念的文件是( )
    A . 《共产党宣言》 B . 《权利法案》 C . 《独立宣言》 D . 《人权宣言》
  • 23. 1760—1851年,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从1个增加到7个,5万人以上的城市,也从1个增加到13个,2至5万人的城市还为数不少。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曼彻斯特人口从3万增到35万之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这表明( )
    A .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剧增 B . 工业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C . 劳动力增加提升了生产效率 D . 人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
  • 24. 俄国彼得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即通过鼓励大量出口商品赚取利润,增强国家实力,为此,彼得一世( )
    A . 迫切希望国家统一 B . 决心加强中央集权 C .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D . 建立强大海军力量
  • 25.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对德国和日本过分压制,就不会有二战的爆发。与这种观点相匹配的是( )
    A . 外交关系影响无足轻重 B . 良好国际体系利于和平 C . 经济发展缓和彼此矛盾 D . 军备竞赛完全可以避免
  • 26. 1921—1922年,苏俄有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1922年3月成立17个公私合营企业。直到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多达257个,到了年底,资本主义企业占了全国总数的88.5%。这主要是因为( )
    A . 新经济政策逐步实施 B .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 C . 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 . 农奴制改革顺利完成
  • 27. 他在领导人们进行反抗殖民压迫时,曾说:“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从。”他是( )

    A . 华盛顿 B . 玻利瓦尔 C . 章西女王 D . 甘地
  • 28. 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记载:二战中,美国授助了苏联106.7亿美元的物资。如飞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22800辆等。美国援助苏联的原因是( )
    A . 美苏协约军事集团的建立 B . 纳粹成为全人类的敌人 C . 美国认同苏联的意识形态 D . 美国是苏联的战略伙伴
  • 29. 世界贸易组织(WTO)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强调了“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它要求成员方通过谈判,以实现经济自由化为目的,互相承诺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如配额限制、进口许可或环保条件等)上述规定顺应了( )
    A . 美国美元霸权的需要 B . 欧洲联合一体化发展 C .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D . 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
  • 3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七届会议,致力于将各国重新团结起来,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落实《巴黎协定》

    的关键是解决( )

    A . 温室效应问题 B . 网络安全问题 C . 饮水卫生问题 D . 恐怖袭击问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货币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缩影,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青铜货币分布图

    图片出日本学者自宮沢知之2007年《中国铜钱世界——货币与经济史》

    材料二: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大事年表

    年份

    铸币重量

    相关规则

    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

    更铸三铢钱,并铸皮币与白金币

    钱文“三铢”,重如其文,并颁盗铸金者死罪(禁私人铸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地方政府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

    铸赤仄钱,一枚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

    钱文“五铢”,将郡国铸

    四年)

    3.26克,实测3.10克

    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1. (1) 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战国时期货币的时代特点。并分析战国时期大量货币出现的根源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变化情况。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货币制度变化与中央权力的强弱关系。
  • 32.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各势力,为了救国救民,前赴后继进行艰难探索,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近代探索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洋务运动破产

    1898年

    百日维新

    1898年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5年

    新文化运动

    1919年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6年

    北伐胜利进军

    1927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革命道路形成

    1937年

    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寇

    1945年

    中共七大召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1945—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

    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义革命胜利

    ——根据八年级上册《历史》整理

    1. (1) 根据材料,指出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中的事件和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观点进行论证。
  • 33. 时代发展表明,一些大国或大国的关键人物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的每个角落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导致不列颠放弃“光荣孤立”的倾向越发明显。也终将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摘自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20世纪影响国际格局的关键人物

     

     

     

     

    人物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美国总统杜鲁门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著名言论

     

    “我总算等到了(对德国)这个复仇的日子!”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苏联)社会被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系统压制,国家正在失去它的判断力。我们不能继续这样。一切都应该被根本地改变。

     

     

     

    影响力

    巴黎和会上力主肢解德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以便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凡尔赛条约》体现其主张

    联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台一系列措施与苏联“冷战”,以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苏联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导致苏联解体

    材料三: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放弃“光荣孤立”后的行为;材料中的“大战”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表中三人被视为影响国际格局关键人物的理由。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首倡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