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5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陶器是原始农业的标志性器物之一,下图所示是1973年出土的猪纹陶钵(陶器),它是一件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这个陶器的原始居民应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河姆渡人
  • 2.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逐渐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这反映出( )
    A . 诸侯国走向衰落 B . 西周由盛而衰 C . 分封制逐步瓦解 D . 中央集权制确立
  • 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竞争,自由论战,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局面。以下观点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B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D . 力多则人朝(朝觐),力寡则朝于人
  • 4.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材料描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内容 D . 意义
  • 5. 东汉光武帝在分封功臣爵邑(爵位与城邑)时,阴乡侯阴识虽有军功,然以贵人阴丽华之兄身处外戚,竟不得增邑。当时,外戚授官,也以九卿为限。材料说明光武帝时期( )
    A . 重用宦官 B . 控制外戚 C . 宦官专权 D . 外戚专权
  • 6. 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四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失土。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河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 . 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 . 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 . 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 . 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 7. 唐朝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 B . C . D .
  • 8. 英国近代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将我国明代某一科技著作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李约瑟将该书的作者称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这本书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农政全书》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 9.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纱棉布的源源输入,这里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的打击。“上海的开埠”始于( )
    A .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的签订 C .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
  • 10. 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李鸿章所述表明,洋务运动( )
    A . 获得广泛支持 B . 遭到彻底失败 C . 遭遇重重阻力 D . 抵制外资入侵
  • 11. 1912年中华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它( )
    A . 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 B .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C . 宣告了漫长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 12.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于消亡也。……世界进化,未有已焉。”材料中“国粹”指的是( )
    A . 民主共和制 B . 封建君主专制 C . 民主与科学 D . 封建道德礼教
  • 13. 毛泽东在1927年的一首诗歌中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首诗描述的是( )
    A . 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八七会议 D . 古田会议
  • 14. 中共中央在某宣言中写道:“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 . 国民革命的爆发 B . 土地革命的爆发 C . 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D . 人民解放战争的爆发
  • 15. 1947年8月底的一天,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材料中的“刘邓南征”指的是( )
    A . 发起百团大战 B . 千里挺进大别山 C . 发起三大战役 D . 解放军横渡长江
  • 16. 下图可知,1970-1979年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推动这一建交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杨奎松 《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

    A .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 . 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 . 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推行 D .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发展
  • 17. 我国的航天技术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1970年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其标志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 神舟一号开启飞天之旅 D . 神舟五号完成载人航天之旅
  • 18. 下图中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常被刻在庙墙、石碑上,也被写在纸草上。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研读,我们可以了解( )

    A . 古埃及文明 B . 古巴比伦文明 C . 古希腊文明 D . 古罗马文明
  • 19. 如下图,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

    A . 地跨欧、亚、非三洲 B . 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 C . 传播了阿拉伯文化 D . 被波斯帝国所灭
  • 20. 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帝国内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阿拉伯人民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的阿拉伯文学著作是( )
    A . 《医学集成》 B . 《荷马史诗》 C . 《天方夜谭》 D . 《医典》
  • 21. 下图是一幅反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绘画。以下关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教皇在等级的最上层 B . 以土地的分封为基础 C . 各级封臣都得服从国王统治 D . 是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
  • 22. 《共产党宣言》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可知,马克思( )
    A . 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B . 认为资产阶级统治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C . 号召无产阶级起来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D .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 23.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最高国务会议最后审定改革方案时说:“诸位请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这说明,1861年改革( )
    A . 不能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 会降低广大农奴的社会地位 C . 有利于巩固沙皇的统治地位 D . 将开启俄国近代化的历程
  • 24. 下图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主要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一改革措施( )

    A . 整顿金融体系 B . 调整农业政策 C . 推行“以工代赈” D .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25.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由此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
    A .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巩固了工农联盟 D . 发展了市场经济
二、综合题
  • 26. 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形成到巩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期间各个民族相互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农业区的统一是由汉族完成的,但中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统一都是由牧业民族完成的,牧业民族的三次南下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一次南下可以追朔到东汉后期,魏晋时都未停止,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第二次南下从唐朝后期开始,唐朝后期的一些藩镇就是南下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五代中的三代都是沙陀人建立的,以后从契丹、女真一直到蒙古灭南宋,建立元帝国。第三次南下是满族南下建立清朝,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材料二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材料一说“第一次南下以拓跋鲜卑的南下建立北魏为高潮”,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予以说明。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牧业民族“第二次南下”时契丹、党项、女真先后建立的政权名称。
    3. (3) 历史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从材料二中选择两件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满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材料三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以上材料均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能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表述合理)
  • 28. 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政治格局的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到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指西欧)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在经济领域——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式也表现的很明确,同时发端于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到20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主导着全世界,而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欧洲(主要指西欧)的全球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看上去要更完整。但是在这一表面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弱、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947年

    马歇尔计划提出并开始实施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制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500年到1914年”西欧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霸权的衰落宣告完成,根据材料三,请从“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衰弱”三方面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3. (3) 一个多世纪以来,还没有一个后进的大国能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如何才能够突破历史惯性的束缚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建言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