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

更新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 1. (2022高一上·郫都期中) “胤禛(雍正)以通政司职权太重,扼中外庶政之要……乃别设奏事处,命内外诸臣,有机密事,改用折奏,直达御前。”材料反映的是(    )
    A . 奏折制度的形成 B . 内阁制的建立 C . 军机处的设立 D . 文字狱的推行
  • 2. 下图为清代雍正年间中央制度架构示意图。图中空缺处应为( )

    A . 尚书台 B . 中书省 C . 枢密院 D . 军机处
  • 3.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
    A . 古今的历史变迁 B . 政治经济的互动 C . 中外的历史比较 D . 民族意识的消长
  • 4. 《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政策。为实验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 )
    A . 军机处 B . 理藩院 C . 宣政院 D . 总理衙门
  • 5. 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作了一首七绝诗表达自己的爱国决心:“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将军所忆之英雄事迹指的是( )
    A .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 郑和七次下西洋 C . 康熙亲征雅克萨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 6. 下表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内容。该规定( )

    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

    外国商人到广州,应令寓居洋行,由行商负责稽查管束

    禁止中国人借外商资本及受雇于外商

    割除外商雇人传递信息之弊

    外国商船进泊黄埔,酌拨营员弹压稽查

    A . 以抵制西方的侵略为最终目的 B . 以维护沿海民生利益为出发点 C . 以严格管理对外贸易为手段 D . 以积极融入世界潮流为目标
二、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 7. 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
    A . 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B . 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C . 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 . 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 8. 清代在管理蒙古、西藏事务时,“以其习俗既殊,刑制亦异”,制定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典章和刑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重视与当地的民族习惯法相互补充。同时,《大清律》的一些条款也适用于这些地区。这些举措( )
    A . 因俗而治,稳定边疆 B . 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C .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D . 体现了民族平等意识
  • 9. “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时期,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这从实质上表明( )
    A . 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 . 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 C . 清朝中央政府广开言路 D . 清朝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 10. 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 . 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 . 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局面 C . 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 D . 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 11. 乾隆帝以“持盈保泰”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也就是要维持现状。统治者已丧失了开拓的动力,陶醉于眼前的繁荣,各种危机和矛盾酝酿滋生。由此可见,清朝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政策保守 B . 政治腐败严重 C . 农民起义打击 D . 西方列强骚扰
三、非选择题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尚书·周书·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空间角度简述秦始皇开拓“天下”的主要史实。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 13. 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尚在羁縻,犹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 . 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 B . 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 . 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 . “华夷之辨”的观念消失
  • 14. 会党是清中后期以反清复明为旗号的一些民间秘密团体的总称,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体。他们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强调互济互助,有饭同吃,会党势力无处不在。会党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 民族矛盾激化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清朝人口过剩 D . 民主思想传播
  • 15. (2022高三下·石家庄开学考) 清朝历代皇帝都把广州贸易所获利益作为私人利益的重要来源,海关监督由内务府授权,负责把广州每年海关税收多达855000两的现银输入统治者的私囊,因此广州有“天子南库”之称。这种现象(   )
    A . 使得广州保持着贸易开放状态 B . 表明闭关锁国未影响外贸发展 C . 说明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广州 D . 为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奠定基础
  • 16.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令数万军眷、随迁的东南沿海人士与原住民共同赴各地大肆垦荒、耕织,在台湾南部和西部的琅峤、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这些现象( )
    A . 削弱了清朝对闽粤的控制权 B . 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 C .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D . 彻底驱逐了英国来华殖民者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57年,清政府封闭了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清廷认为,贸易只是中国给予洋人的一项特权而非他们的固有权利,而这种皇恩的施与必须依照他们的良好行为来决定,并逐渐制定了以下行为规范。

    外国兵船须停江外,不得进入虎门。

    妇人不得混入商馆,铳炮枪及其他武器均不得持入。

    所有航路引水人及买办等,概须我国澳门同知之特许登录;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

    外人不得与我国官吏直接交涉,除非经过公行之手续。

    外人不许泛舟江上,惟每月初八、十八及二十八三日,得游览花地海幢寺一次,每次不得超过十人。不准赴别处村落墟市游荡。

    外人买卖,须经公行之手,即居住商馆者,亦不许随意出入,防其与奸商有秘密交易之行为。

    通商期已过,外人不得在广州居住。即在通商期内,货物购齐,亦须装载而归,否则,可往澳门。

    外国船舶,得直接航行黄埔,徘徊河外,不得寄泊他所。

    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上述行为规范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