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143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 .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 . 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 2. 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
    A . 废除奴隶制 B . 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 . 建立郡县制 D . 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 3.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 .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 商鞅推行新法 C .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 夏朝巩固统治
  • 4. 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外交流的现象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宦官专权的局面 D . 儒家学说的兴盛
  • 5. 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6. 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 君主专制的实行 C . 北方政局的稳定 D . 江南地区的开发
  • 7. 剧作家田汉曾写过一部剧本,里面讲述了一位美丽端庄、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带着其父“利乐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为嫁妆,克服了思亲念家之情,踏过迢迢万里险途,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剧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为( )
    A . 王昭君 B . 文成公主 C . 武则天 D . 金城公主
  • 8. 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 )
    A . 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 .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D . 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 9. 1313年,元仁宗下诏,“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强调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主,次年开始考试,设进士科。这表明当时( )
    A . 推行了行省制度 B . 沿用了科举制度 C . 加强了边疆治理 D . 废除了丞相制度
  • 10. 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不仅烧毁鸦片,还烧毁吸食鸦片的烟具,使广州“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 . 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 B . 扭转了中国贸易顺差情况 C . 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11.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 .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 . 《辛丑条约》的危害 C .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12. 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 )
    A . 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 B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 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D .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3. 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 . 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 . 撰写《资政新篇》 C . 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 . 提出“扶清灭洋”
  • 14. 下图反映了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辛亥革命创造的有利条件 B . 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 C .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 D .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
  • 15. 1924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编印了《小学国语教科书》,其部分课文有第10课《女子的能力》、第28课《兄弟们!想想看》,还有第16课陈独秀的演讲词《劳动者底觉悟》。这反映了( )
    A .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B .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
  • 16.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湘赣边界,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铸就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该精神是( )
    A . 大庆精神 B . 井冈山精神 C . 长征精神 D . 延安精神
  •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发表文章说,从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学校”已经开学,这个大学没有围墙,学生至少也有四万万,学校功课只有一门,叫“民族解放教学做”,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举行毕业典礼。这表明,陶行知意在( )
    A . 改变传统社会习俗 B . 鼓励兴办新式学校 C . 号召全体国民积极抗日 D . 呼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18. 1949年国民党败退之际,广州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护厂护校斗争,保护城市公共设施,还日夜赶制五星红旗。这表明,广州人民( )
    A . 热切期盼解放 B . 提倡文学革命 C . 声援南昌起义 D . 支持抗美援朝
  • 19. 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 . 海峡两岸的交往 B . 航天事业的发展 C . 新时代强军之路 D . 社会生活的变迁
  • 20. 下图为古埃及的壁画:

     

    劳动者在耕地、播种、收割、打谷 劳动者在扬场,在监工监督下称粮食
    这些壁画反映了古埃及( )

    A . 种姓制度的建立 B . 农业生产的状况 C . 统治区域的变化 D . 民主政治的实行
  • 21. 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会严密控制,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这表明,自治城市( )
    A .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 . 出现了教育学术新气象 C . 获得免除赋税特权 D . 未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
  • 22. 14—15世纪,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认识到,他们的学问不应仅限于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还要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一认识( )
    A . 带有“神权至上”色彩 B . 推动罗马帝国建立 C . 意图复兴古典文化 D . 具有人文主义特点
  • 23. 以下是日本某学者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部分观点:                                 

    “国家的富强,在于贸易的发达”

    “脱亚入欧”

    “官民调和”

    “当今之急固属富国强兵,然富国强兵之本,唯在专心培育人才”

    这些观点在日本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 )

    A . 大化改新 B . 锁国时代到来 C . 明治维新 D . 彼得一世改革
  • 24. 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致词说,各位到延安时,正遇着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其影响不仅在欧洲,而且将及于太平洋与中国。”可见,第二战场的开辟( )
    A . 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 B . 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 . 促进了欧洲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 . 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计划实施
  • 25.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削弱,他们宣称“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优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下列史事可以证明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 “三角贸易” B . 美国的独立 C . “光荣革命” D . “非洲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
  • 26. 货币与贸易息息相关,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前期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统计                                                                                                                                                                                  

    时间

    使用的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宝钞

    白银

    其他

    合计

    洪武年间

    1368-1398

    7张

    1张

     

    8张

    永乐年间

    1403-1424

    15张

     

    1张

    16张

    宣德年间

    1426-1435

    4张

     

    13张

    17张

    正统年间

    1436-1449

     

    17张

    31张

    48张

    景泰年间

    1450-1456

     

    10张

    2张

    12张

    成化年间

    1465-1487

     

    32张

     

    32张

    (注:宝钞为明代发行的纸币)

    ——摘编自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

    材料二 洪武八年,朱元璋开始造大明宝钞,规定一贯宝钞折白银一两,不允许以金银直接交易,“违者治罪”。到了宣德末年,银一两可抵宝钞千余贯。正统元年开始,明政府把江南地区的赋税一概折银征收,规定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运往京城。景泰三年,在京文武官吏的俸禄一律按市价给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明朝晚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其中,西班牙找到的从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的航路,被称为“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商人将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产品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运至马尼拉。此后,美洲白银陆续流入中国。据学者保守估计,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一百年间,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中主要通货的变化,并运用材料二加以解释。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 27.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照片及说明

     照片一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丰台区东管头乡农民办理加入合作社手续

     

    照片二

    1954年国庆节,游行群众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

     

    照片三

    1973年,袁隆平(左二)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强优势杂交水稻

     

    照片四

    1984年国庆节,群众游行队伍中的“联产承包好”彩车

    照片五

    ____

     

    照片六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开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中照片五的说明。
    2. (2)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幅相互关联的历史照片,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28. 学校将举办科技节活动,你们小组承担了部分筹备工作,请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整理资料】

    材料一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同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1897年,俄国人巴甫洛夫开拓了条件反射生物学新领域,建立了研究大脑活动的脑生理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任务二建构联系】 

    材料二

      

     冰箱入厨房 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 废弃的塑料瓶

    【任务三 认识历史】

    材料三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类活动。科学通过定量化使技术所具有的潜在力量增大,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看人类自身是否具备妥善运用科学的能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 (1) 材料一是小组同学查找到的资料。请你制作表格,分类整理材料一的内容,填入表格,并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科技成就的特点。(要求:在答题卡上制作表格。表格分类合理,内容完整准确,行数和列数自定。制表时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可不用直尺)
    2. (2) 材料二是小组同学找到的20世纪以来的一些图片。请你具体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材料三引发了小组同学的讨论。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妥善运用科学的能力”里“能力”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