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 1. 一个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其本身仅延续两代的短命王朝,奠定了后朝三百年的基业,也给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下列与材料描述的朝代相关的是( )
    A .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 设立安西都护府 C . 确立了九品中正制 D . 开凿南北大运河
  • 2. 他采取了“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的经济政策,确定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恩,中国既安,人自服”的总方针,网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文人组成了“文治”核心。他是( )
    A . 隋文帝 B . 唐玄宗 C . 武则天 D . 唐太宗
  • 3.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唐朝(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社会风气开放 C . 手工技术先进 D . 绘画技艺高超
  • 4.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凿空西域 B . 玄奘西行天竺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鉴真东渡日本
  • 5.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唐军联同回纥援兵收复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重新发动叛乱。763年,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至此,叛乱结束。材料所述叛乱( )
    A . 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 . 平叛得到各藩属国支持 C . 源于外戚宦官专权 D .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步伐
  • 6.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一措施( )
    A . 凸显重文政策 B . 推动相权削弱 C . 完善了监察制度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7. 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和议,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1044年,北宋和西夏订立“宋夏和议”,此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材料中两次“和议”( )
    A . 扩大了北宋疆土 B . 消除了民族矛盾 C . 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D . 推动全国统一进程
  • 8. “靖康二年四月……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被俘虏,押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这一事件的原因是( )
    A . 金朝 B . 辽朝 C . 蒙古 D . 西夏
  • 9.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了当时( )
    A . 农业及手工业发达 B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 对外贸易航线众多 D . 国家财政来源广泛
  • 10. “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这反映出蒙古帝国( )
    A . 促进欧亚文化交流 B . 灭亡了南宋政权 C . 推动东西方贸易发展 D . 统一了整个欧亚大陆
  • 1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且因其疆域广阔,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也创新多于继承,特别是在对边远地区的管理上。下列选项中管辖台湾的是( )
    A . 宣政院 B . 澎湖巡检司 C . 中书省 D . 北庭都元帅府
  • 12. 宋元时期市井音乐迎合城镇中下层听众的需求,创造了许多群众喜好的说唱曲种。部分专业艺人和艺人班社还发扬隋唐散乐百戏传统,采用化装演示故事人物的形式,融合说唱、歌舞和器乐艺术为一体来进行演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民族交融的加强 C . 政府层面的支持 D . 词曲文化的发展
  • 13. 宋朝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它算得上是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这个黄金时代创新产物的是( )
    A . 海上丝绸之路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筒车
  • 14. 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三司” B . 设“厂卫” C . 废丞相 D . 设内阁
  • 15. 《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 完成了全球航行 B . 推动了中西交流 C . 改变了地缘格局 D . 宣扬了明朝国威
  • 16. 明代是我国古代传统科技的集大成时期,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具有总结性质的科技巨著。下列属于该时期医学领域著作的是( )
    A . 《天工开物》 B . 《本草纲目》 C . 《农政全书》 D . 《伤寒杂病论》
  • 17. 有学者指出:“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即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这反映了明代( )
    A . 农民起义的根源 B . 政治制度的创新 C . 走向灭亡的原因 D . 专制加强的表现
  • 18. 清代前期,城市更加繁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这反映了当时( )
    A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 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C . 商业贸易繁荣 D . 专业市镇发展
  • 19. 清朝中期以来,外国商人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B . 阻挡了倭寇沿海侵扰 C . 推动广州成为国际都市 D . 促进了中国商品的输出
  • 20. 这本小说通过贾宝玉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赋予贾宝玉一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如毁僧谤道,反对道学。视儒家经典,轻视封建的伦常关系。这本小说是( )
    A . 《西游记》 B . 《红楼梦》 C . 《三国志通俗演义》 D . 《水浒传》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21. 请依据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4.0分)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考试范围限制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取士基本上适应的是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的人才需求……八股文之弊,清代君臣上下并非不知不晓,但在当时也的确拿不出更合适、更简便的考试方法来。 

    ——摘编自起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1. (1)  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唐代的发展情况。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采取八股取士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 23. 材料一:至唐,直的犁辕改进为曲的犁辕,既调节了耕地的深浅,亦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从使用状态看,犁耕样式经历了二牛抬杠式、二牛三人耦犁式、二牛一人犁式,直至唐代,一牛耕作开始定形化。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一统、政局安定、交通便捷。唐兴农耕为先,继续推进奖励牛耕的政策,推行屯田制,各地根据土质情况配给耕牛,国家兴水利漕运以减少运粮对耕牛的使用。这种新犁是我国古代农具改革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钱小康《犁》

    材料二: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乐”“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流行胡服,即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也有带着面罩的,但不像现在伊斯兰妇女的面罩一样遮得那么紧。留存的绘画、雕塑、器物中也大量出现胡人现象。长安实际上是个国际大都会。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安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
    3. (3)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然认为读书能为政治带来实用功能,也深信文官不具有篡夺皇位的野心与能力,乃倾向将权力托付给文臣。太祖曾明白地宣称,将以文职官员取代武臣作为地方长官。 

    ——摘编自方震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摘编自《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这一做法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宋代政治的特点。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代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并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确立行省制度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实行的这些政策的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元代和清代的相关政策对你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