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滕州市鲍沟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开...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strong>选择题(共20分)
  • 1. (2023八下·清远期末)  下列条约签订在1858年的是(  )
    A . 《北京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天津条约》
  • 2. 太平天国的都城,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点(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天津条约》 D . 《马关条约》
  • 3.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英国割取香港……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此内容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望厦条约》 D . 《天津条约》
  • 4.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该学者讲述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李自成起义 B . 三元里抗英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5.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 . 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 B . 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 . 西方侵略者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 . 列强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 6. 小明同学在观察地图时,发现中国的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领土的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这种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俄国
  • 7. 炮舰在条约口岸和水路航线上代表着外国的权力。西方列强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而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发生在庚子年初夏的战役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该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 . 英国军队 B . 英法联军 C . 日本海军 D . 八国联军
  • 9.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鸦片战争爆发是在19世纪中期 B . 道光二十年时道光皇帝20岁 C . 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D . 民国十八年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10. “它不是教门,也不是秘密会社,它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激烈而又执着地反洋人、反洋教……成为了一场反帝群众运动。”“它”是( )
    A . 强学会 B . 义和团 C . 兴中会 D . 光复会
  • 11. 发动戊戌变法的过程就是维新派及维新思想逐步形成、集合、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一些方式卓有成效,发挥了思想准备作用。变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方式是( )
    A . 发动公车上书取得成功 B . 借助报刊舆论宣传变法思想 C . 依靠光绪皇帝推行变法 D . 政治经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
  • 12. 张之洞提道:“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 学习西方浪潮减退 C .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13.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成立强学会 C . 创办《万国公报》 D . 创办南学会
  • 14. 1895年,一位新科状元痛心疾首地在日记中写到:“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该“和约”规定( )
    A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C . 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D . 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
  • 15.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句相关的战役是( )
    A . 平壤战役 B . 黄海海战 C . 威海卫战役 D . 辽东半岛战役
  • 16. 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中“新式工业的出现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但就每项工业的产生来说,都不是来自西方的意愿,而是中国人努力的结果”。据此判断,该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时( )
    A . 支持欧洲中心论 B . 反对“冲击一反应”理论 C . 主张中国中心论 D . 注重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
  • 17. 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印证他的这一思想的是( )
    A . 创办《国闻报》 B .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 发动二次革命
  • 18. 徐中约曾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 . 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 . 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 . 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抵制
  • 19. 英国人吟俐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材料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阻止了列强的侵略 B . 战胜了中外反动势力 C . 转战了大半个中国 D . 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 20. 林则徐在《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下列举措与“此事”不相符合的是( )
    A . 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 B . 设立烟局,严令鸦片商按要求开展经营 C . 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 D . 命令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并保证“永不夹带”
二、</strong>综合题(共30分)
  • 2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石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来、控制中国,强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把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四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己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第一部条约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到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材料四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5. (5) 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反思与启示,请写出一条。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面貌、履历、籍贯等;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名称,概括这项政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842-1855年英国输华商品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观点概述你的理解。
  • 23. 列强的侵略既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
    3. (3) 材料三中“废除土地……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跟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