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有人评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相关作品时说:“气势不凡,延绵不绝,整幅作品一气呵成且富于变化,犹如绝去人间烟火,超然物外。”此人评价的“二王”相关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
    A . 楷书 B . 草书 C . 隶书 D . 行书
  • 2. 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具体的形式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举荐又多数以“举孝廉”为主,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据此可知察举制( )
    A . 实质是“独尊儒术”在选官上的体现 B . 彻底打破了世袭贵族出任官职的弊端 C . 把选官权力收回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 . 推动了汉代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兴盛
  • 3.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 )
    A . 《千金方》 B . 《黄帝内经》 C . 《唐本草》 D . 《本草纲目》
  • 4. (2022高一上·肇州月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
    A . 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B . 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C . 皇权独尊得到有力保证 D .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5. 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A . 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B . 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C . 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D . 体现出三省与皇帝共享最高权力
  • 6. 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这些石窟的修造主要适应了( )
    A . 佛教的广泛传播 B . 儒学的发展 C . 道家的日益兴盛 D . 三教的融合
  • 7. (2018·浙江会考)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 .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 8. 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
    A . 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 . 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 . 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 . 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 9.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魏碑书体上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笔法古拙劲正,意态万千,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据此可知,魏碑( )
    A . 受到佛道兴盛的影响 B . 开启了刻石纪事传统 C . 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D . 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 10. 东晋僧人慧远说:“如令一夫(沙门)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慧远的理论旨在( )
    A . 吸收儒家思想 B . 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 . 助力佛教传播 D . 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 11. 唐代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是为了便于三省首长集中办事…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却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 )
    A .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B . 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 C . 三省体制遭到破坏 D . 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
  • 12. (2021高三上·河北开学考) 唐朝柳宗元(773—819年)在《封建论》中认为,国家要治理的好,不仅要实行郡县制,还要配合“善制兵,谨择守”等一系列制度。这一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是(   )
    A . 藩镇割据的严峻问题 B . 制度创新的封建盛世 C . 开疆扩土的军事需要 D . 吏治腐败的统治危机
  • 13. 明末清初有文学家评价唐代诗人时曾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下列对“青莲”、“我翁”诗文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①“青莲”诗风狂放炽热,想象丰富

    ②“青莲”的诗被称做“诗史”

    ③“我翁”诗风凝重浑厚,格律严整

    ④“我翁”的诗反映盛唐气象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4. (2017高一上·荣成月考) 下图为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它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 B . 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减弱 C . 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 . 门下省负责诏令草拟
  • 15. 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 .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16. 唐代资州刺史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中写道:“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感叹王谢家族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权倾朝野,而彪炳史册。上述材料表明( )
    A . 庶族地主长期把持东晋朝廷要职 B . 高门士族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C . 高门士族为西晋统治江南打下基础 D . 东晋更加注重官吏德行的考察
  • 17. 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 )
    A . 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 B . 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C .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 D . 九品官人法已日益僵化
  • 18. 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 . 丙乙甲丁 B . 甲丙乙丁 C . 丙甲乙丁 D . 乙丁丙甲
  • 19.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以及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使其呈现出中外、胡汉混合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唐代文化具有( )
    A . 封闭性 B . 包容性 C . 扩张性 D . 进步性
  • 20. 下图是“马”字的演变,由此得出的结论( )

    A . 小篆彻底消失 B . 书法成为艺术 C . 隶书日益推广 D . 汉字由繁到简
  • 21. 如表是清代湖北部分地区进士和书院分府统计表,据如表可知,清代湖北地区( )                                                                                                            

    府名

    进士人数

    占全省比率%

    书院数

    占全省比率%

    武昌

    汉阳

    黄州

    德安

    安陆

    襄阳

    郧阳

    荆州

    荆门

    宜昌

    施南

    总计

    265

    284

    335

    93

    119

    22

    6

    108

    17

    4

    9

    1262

    21

    22.5

    26.5

    7.4

    9.4

    1.7

    0.5

    8.6

    1.3

    0.3

    0.7

    100

    20

    12

    40

    8

    17

    15

    8

    10

    13

    15

    16

    100

    11.5

    6.9

    23

    4.6

    9.8

    8.6

    4.6

    5.7

    7.5

    8.6

    9.2

    100

    A . 书院制度推动私学发展 B . 书院教育存在地域差异 C . 官府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D . 进士培养水平全国领先
  • 22.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枚“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史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折纳的银饼,下列关于唐朝租庸调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扩大收税对象 B . 使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C . 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 .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 23. 儒学传入日本的完整路线图是( )
    A . 中国→日本 B . 中国→朝鲜→日本 C . 朝鲜→日本 D . 中国→越南→日本
二、材料分析题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

    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2. (2) 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
三、论述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科举制度是制度化儒家的核心和枢纽。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科举制度的某一方面,自拟一个能够反映科举制度特点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她。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一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