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2023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53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运用图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

    A . 早期人类起源 B . 原始农耕生活 C . 远古炎黄联盟 D . 早期国家产生
  • 2. 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是无礼义教化、求赏逐利的“盗兵”。这一观点代表( )
    A . 法家 B . 墨家 C . 儒家 D . 道家
  • 3. 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
    A . 影视作品《大秦赋》 B . 司马迁的《史记》 C . 许慎的《说文解字》 D . 出土的里耶秦简
  • 4.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 .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 5. 陕西西安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为唐朝时期所建,“雁塔题名”成为当时进士及第的代称。与其相关的是( )
    A . 科举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察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 6. 综合下列信息可说明,宋代( )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民间谚语

    A . 海外贸易兴盛 B . 民族政权分立 C . 制瓷技术高超 D . 南方经济繁荣
  • 7.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发展 B . 女性地位提高 C . 作者个人喜好 D . 君主专制衰落
  • 8. 下表是宜宾档案馆部分“抗战记忆”珍贵史料,体现了当时宜宾( )                                                                                                                      

    江安·国立剧专

    演出宣传救亡图存的戏剧,票价收入全部捐给前线

    中元造纸ㄏ

    保存民族工业血脉,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资和军需保障

    菜坝·军用机场

    人民踊跃捐资、自带干粮参加抢建

    李庄·红色记忆

    积极主动接纳内迁的同济大学等文化科研机构

    A . 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B . 积极参与全民族的抗战 C . 建立起完整教育体系 D . 文艺工作者是抗战主体
  • 9. 依据教材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如图)。这一历程体现了( )

     

    A . 经济建设的市场化 B . 现代中国工业化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 社会生活信息化
  • 10. 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下表信息反映了,中医学( )                                                                                                                                                                                   

    姓名

    时期

    主要成就

    扁鹊

    东周

    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张仲景

    东汉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李时珍

    明朝

    编写《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医药学宝库,广为流传

    屠呦呦

    当代

    萃取中医文化的精华,开创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A . 成果丰硕,守正创新 B . 实验为主,技术先进 C . 中西结合,影响深远 D . 着眼著书,传播世界
  • 11. 在埃及太阳历的基础上创新了儒略历:吸收希腊建筑特点,创新出石拱门、穹顶;制定《十二铜表法》,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这说明,古罗马( )
    A . 成为欧亚文化发祥地 B . 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C . 建立完整的法学体系 D . 搭建了欧亚和平之桥
  • 12. “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践履契约……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一誓词指向中世纪西欧的( )
    A . 庄园经济制度 B . 封君封臣制度 C . 城市自治制度 D . 宗教文化制度
  • 13. 根据图可知,影响近代欧洲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大事是( )

      

     1467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 1544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

    A . 文艺复兴扩展 B . 启蒙运动的兴起 C . 新航路的开辟 D . 东罗马帝国灭亡
  • 14. 物理科代表巧用电路图表示17世纪后期某国家最高权力的转移(如图:打开S1,闭合S、S2,L灯亮)。其意指(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法国 D . 日本
  • 15. 1947年,时任美国总统在国会演说,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集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来抵抗外来的压力。为此,美国( )
    A . 出台杜鲁门主义 B . 积极促成联合国建立 C . 支持欧洲共同体 D . 恢复了华沙条约组织
  • 16. 下表中周年大事件与其认识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时间

    事件

    认识

    A

    1883年

    德国工程师研制出内燃机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B

    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C

    1953年

    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整体系建立

    D

    2003年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A . A B . B C . C D . D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 17. 学校围绕“国际关系”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请你按要求参与。

    项目一

       

    项目二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见图)

     

    项目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见图)

     

    1. (1) 根据图拟定学习主题,任选图中两个人物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史实。
    2. (2) 完善图中A、B处空格,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
    3. (3) 参照示例并结合现代史,举一史实说明中国力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示例:1955年,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 18. 城市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首都巴黎早在14世纪就开始城市扩建。19世纪40年代,巴黎人口試升至100万,政府成立规划处、颁布《巴黎扩区法令》等,进行城市大规模改造。经过改造,市区道路从384公里增加到420公里;人行道路两旁设置了相应公共设施;解决了废水排放、防洪、水源保护等问题。但也存在居住区域条件差异、贫穷疾病等问题导致社会撕裂,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便开始于落后的城东地区。

    ——摘编自《变革时代的城市现代化转型——以“巴黎大改造”为例》等

    材料二 深圳原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周围都是农田,人口2.3万人,面积只有2.9平方公里,道路不足3公里。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后,政府平均每年完成基建投资比1978年增长了50.8倍,其中利用外资占24.3%。经过6年的建设,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居住面积增加2.6倍,居全国前列;城市面积扩大至40平方公里;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深圳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创造出著名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摘编自《深圳经济特区年鉴1985》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40年代以来巴黎城市改造的措施及存在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深圳城市发展成果,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出一条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建议。
  • 19. 综合探究题。根据要求,完成探究。

    材料一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5,829,629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3700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1. (1) 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2. (2) 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交通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 (4) 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