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真题分类汇编: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更新时间:2023-09-05 浏览次数:83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山东) 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 . 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 . 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 . 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 . 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 2. (2023·山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 3. (2023·湖南)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 4. (2023·湖北)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 .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 5. (2023·全国乙卷)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 .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6. (2023·浙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 . 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 . 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 . “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 .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二、非选择题
  • 7. (2023·广东)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 (1) 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 (3)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 8. (2023·海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 9. (2023·全国甲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