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3年全国高考生物真题汇编2:细胞的结构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56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北京) 有关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75%的乙醇能破坏病毒结构,故饮酒可预防感染 B . 疫苗接种后可立即实现有效保护,无需其他防护 C .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故洗热水澡可预防病毒感染 D . 吸烟不能预防病毒感染,也不能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
  • 2. (2023·山东) 细胞中的核糖体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在真核细胞的核仁中,由核rDNA转录形成的rRNA与相关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亚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核细胞无核仁,不能合成rRNA B . 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 C . r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 . 细胞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rDNA的转录
  • 3. (2023·湖南) 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 B . 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 线粒体内膜含有丰富的酶,是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 D . 内质网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
  • 4. (2023·浙江) 囊泡运输是细胞内重要的运输方式。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运行,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囊泡的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 B . 囊泡可来自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C . 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 . 囊泡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
  • 5. (2023·广东) 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 . 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 . 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 . 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允
  • 6. (2023·广东) 下列叙述中,能支持将线粒体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的是(    )
    A . 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定律 B . 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 C . 线粒体存在于各地质年代生物细胞中 D . 线粒体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
  • 7. (2023·浙江)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是合成性激素的场所。在一定条件下,部分内质网被包裹后与细胞器X融合而被降解,从而调节了性激素的分泌量。细胞器X是(   )
    A . 溶酶体 B . 中心体 C . 线粒体 D . 高尔基体
  • 8. (2023·海南) 衣藻和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下列有关二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属于原核生物 B . 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 . 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 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 9. (2023·海南) 不同细胞的几种生物膜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见表。 

    红细胞质膜

    神经鞘细胞质膜

    高尔基体膜

    内质网膜

    线粒体内膜

    蛋白质(%)

    49

    18

    64

    62

    78

    脂质(%)

    43

    79

    26

    28

    22

    糖类(%)

    8

    3

    10

    1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蛋白质和脂质是生物膜不可或缺的成分,二者的运动构成膜的流动性 B . 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二者膜上的糖类有关 C .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质膜与高尔基体膜之间具有膜融合现象 D . 表内所列的生物膜中,线粒体内膜的功能最复杂,神经鞘细胞质膜的功能最简单
  • 10. (2023·天津) 在细胞中,细胞器结构、功能的稳定对于维持细胞的稳定十分重要。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核糖体分为两部分,在结构上与原核生物核糖体相差较大。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基因,并可以在其中表达,因此线粒体、叶绿体同样含有核糖体,这类核糖体与原核生物核糖体较为相似。植物细胞前质体可在光照诱导下变为叶绿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细胞分裂前期会破裂成较小的结构,当细胞分裂完成后,重新组装。

    经合成加工后,高尔基体会释放含有溶酶体水解酶的囊泡,与前溶酶体融合,产生最适合溶酶体水解酶的酸性环境,构成溶酶体。溶酶体对于清除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至关重要。

    1. (1) 某种抗生素对细菌核糖体有损伤作用,大量摄入会危害人体,其最有可能危害人类细胞哪个细胞器?( )
      A . 线粒体 B . 内质网 C . 细胞质核糖体 D . 中心体
    2. (2) 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是( )
      A . 叶绿体基质只能合成有机物,线粒体基质只能分解有机物 B . 细胞分裂中期可以观察到线粒体与高尔基体 C . 叶绿体和线粒体内基因表达都遵循中心法则 D . 植物细胞叶绿体均由前质体产生
    3. (3) 下列说法或推断,错误的是( )
      A . 经游离核糖体合成后,溶酶体水解酶囊泡进入前溶酶体,形成溶酶体 B .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的产物,可以被再次利用 C . 若溶酶体功能异常,细胞内可能积累异常线粒体 D . 溶酶体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后活性降低
  • 11. (2023·山东) 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 , 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 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 C . 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 D . 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
  • 12. (2023·北京)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

    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I(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1. (1) 叶绿体通过作用将CO2转化为糖。从文中可知,叶绿体也可以合成脂肪的组分
    2. (2) 结合文中图示分析,M基因突变为m后,植株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是:,A酸转运到线粒体,最终导致产生过量活性氧并诱发细胞凋亡。
    3. (3) 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以呈现本文中科学家解析“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思路: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

      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

      ③鉴定相关基因

      ④筛选保留m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4. (4) 本文拓展了高中教材中关于细胞器间协调配合的内容,请从细胞器间协作以维持稳态与平衡的角度加以概括说明。
  • 13. (2023·北京)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密切相关。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1. (1) 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膜的基本支架是
    2. (2) 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mV)”计算得出。
    3. (3) 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mmol/L和4mmol/L(),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

      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则可验证此假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