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提高卷)第一单元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23-202...

更新时间:2023-08-18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7七上·乌海期中) 如图的3幅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变化,那么甲、乙、丙表示的物种间关系依次是(  )

    A .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B . 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 .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 2. (2016七上·桐城月考) 下图是两棵植物,你认为A植物分布在什么环境里(   )

    A . 干旱地区 B . 湿润地区 C . 寒冷地区 D . 温暖地区
  • 3. 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名为“神农香菊”的野菊花,能发出迷人的芳香。有人尝试把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却发现它的香气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B . 生物能改变环境 C . 环境能影响生物 D . 生物能适应环境
  • 4.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荔枝龙眼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 . 阳光 B . 温度 C . 寄生虫 D .
  • 5. 不同的生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下列哪组生物在地球上分布范围极为狭窄? (    )

    A . 北极熊和家蝇 B . 大熊猫和家蝇 C . 蟑螂和麻雀 D . 袋鼠和大熊猫
  • 6. 在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 . “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 . 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 . “适者生存”的生物,将永远都能适应环境
  • 7. 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鸭的之间有蹼适应水中生活 B . 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 C . 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化 D . 青蛙有肺适应水中生活
  • 8. 下列现象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的是(    )


    A . 水资源污染严重使水生生物大量减少 B . 蚯蚓使板结的土壤疏松 C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 .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 9. 实验发现阴暗地方的黄粉虫数量较多,影响其分布的生态因素是(    )

    A . 水分 B . 光照 C . 温度 D . 空气
  • 10. (2018七上·宜兴期中) 被瓦片压着的韭菜变成黄色,移去瓦片一段时间,韭菜变成绿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温度 B .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C .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空气 D . 叶绿素的形成需要瓦片
  • 11. (2023七上·柳州期末) 白鹭的腿长喙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这体现了(    )
    A . 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B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 生物对环境的改变
  • 12. (2022七上·姜堰期中)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成功。登顶过程中,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当海拔超过8000米时,对人类来说,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限制人类在“死亡地带”存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①氧气;②阳光;③温度;④水分(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2022七上·鹿寨期中) 下列能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的实例中,错误的是   (    )
    A .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 . 蚯蚓的活动和取食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C . 炎热缺水的沙漠环境中生活的骆驼,尿液变得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 D . 北极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mm
  • 14. (2022七上·无为期中)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生物影响环境的结果 B . 造成“南橘北枳”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C . 沙漠中生活的生物很少,主要受水分的影响 D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15. (2023·尉氏期末)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苔藓植物有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强 B . 蚯蚓活动使土壤疏松,并提高土壤肥力 C . 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宜生活在水中 D . 北极熊毛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能抵御寒冷
二、实验探究题
  • 16. (2020七上·灵川期中) 兴趣小组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做了如下实验,请将该实验补充完整。

    ( 1 )提出问题

    ( 2 )作出假设: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 3 )制订计划:

    ①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②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

    ③方法步骤:

    鼠妇放入纸盒中,两侧的中央放入数量相同的鼠妇,然后静置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 4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 5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哪种曲线能表示较阴暗环境鼠妇的数量变化

     ( 6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 7 )该实验的变量是

    ( 8 )实验结论:

     ( 9 )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 17. (2020七上·濉溪月考) 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它们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气呢?我们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 1 )提出问题: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 2 )作出假设:

     ( 3 )实验设计:

    ①取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放入等量清水。

    ②如图,取20只孑孓放入甲烧杯中,并用一细铁丝网罩住,另取只子不放入乙烧杯中。

    ③将甲、乙两烧杯放在适合孑孓生活的环境中。

    ④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

    ⑤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 4 )实验结果,甲烧杯中的孑孓死亡,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

    得出结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