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8-05 浏览次数:29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读文段,按照提示完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回首我国百年科技发展也què hū ____证明了这一点。从“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再到载人航天、科技抗疫……一项项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矢志不渝的努力,他们在科学领域里的卓越jiàn shù ____,无一不是从一些 ____的现象中 ____,不断提出yí wèn ____,tí qǔ ____信息,xì tǒng ____分析,zhèng shí ____猜想,最终实现科技的jiā sù ____发展。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更要坚定信念、真诚奉献、埋头苦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1. (1) 抄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 (2) 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在相应的横线里写出正确的词语。 
    3. (3) 请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写在文中“横线”处。                                                    
       

       A.追根求源 

       
       

       B.科学精神 

       
       

       C.司空见惯 

       
       

       D.不可思议 

       
    4. (4) 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写一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付出努力的人物故事:。 
  • 2. 选出字形、读音、意思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chí) 月(zhēng) 拔弄 追求源(根源) B . 皎皎(jiáo) 脉(mò) 惟恐 自愧如(不) C . (tī) 断(jiàn) 侯爵 赴蹈火(热水) D . (ge) 两(xī) 抵御 而不舍(镂刻)
  • 3. 下面哪个节目不适合在毕业晚会上表演?请把序号写在括号中。( ) 
    A . “颂师恩”歌曲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B . “惜别离”诗朗诵:《别董大》。 C . “珍友情”:交换毕业赠言。 D . “巧策划”:现场策划整场毕业晚会。
  • 4. 理由不能证明观点的是下列的哪一项?( ) 
    A .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思考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B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C . 中华民族的创新思想历史悠久。我们的先人早就提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 .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有限的,思考是必要的。
  • 5. 阅读文段,并按要求作答。 

     当第一场春雨的雨点“吧嗒吧嗒”地滴到地面上的时候,灌木丛里和草地上的所有小鸟都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的欢呼声震彻云霄,以至于连坐在鹅背上的男孩子也被震得跳了起来。“现在天下雨喽!雨水给我们带来了春天,鲜花使春天盛开,绿叶生长,鲜花和绿叶送来了虫蛹和昆虫,虫蛹和昆虫是我们的食物,又多又可口,是再好不过的美味。”小鸟们心花怒放地歌唱道。 

    1. (1) 文段的内容出自《》。 
    2. (2) 选文中的“男孩”是谁?( ) 
      A . 鲁滨逊 B . 尼尔斯 C . 汤姆•索亚 D . 阿廖莎
    3. (3) 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写一个句子。       
      急     盼     累    静                                             
    4. (4) 根据文段内容展开想象,添加人物的外貌或神态描写。 

       听到了小鸟的歌唱,男孩 。 

    5. (5) 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外国文学名著,结合书中的主要情节写出推荐理由。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 

  • 6. 按原文内容填空。 
    1. (1) 传统节日总被反复传颂,同样是“寒食节”,韩翃写“春城无处不飞花,”,韦应物写“把酒看花想诸弟,”;同样是“七夕节”,林杰写“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古诗十九首》写“迢迢牵牛星,”;同样写“中秋节”,王建写“今夜月明人尽望,”,李商隐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 (2) 时光的流逝是朱自清“你聪明的,告诉我,”的追问;是古训里“,更有早行人”的劝告;是《长歌行》里“少壮不努力,”的悲叹。 
    3. (3) 《竹石》一诗中,作者用“,任尔东西南北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坚韧无畏、从容自信,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正直不屈的气节。 
二、阅读 
  • 7. 现代文阅读 

     幸福的铁盒子 

     每当想起奶奶,就会想起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上面印着欧洲风景的照片,略去上面的锈迹,仍可以想象到盒子当年精美别致的样子。奶奶很珍惜这个盒子,我们只知道奶奶有个铁盒子,当然不知道里面放的是什么东西,因为奶奶从不随便展示里面放的东西,只会在自己独处时拿出来欣赏。 

     听爸爸说,奶奶为了拉扯大几个儿女,日夜劳作,省吃俭用,对我这个小孙子却十分大方。我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奶奶总会慷慨地买给我,何曾计较过一分一毫?小时候只要牵着奶奶的手,我便感到心安和愉悦。懂事以后,总觉得这个铁盒子让我感到和奶奶之间仍隔着一层神秘的薄纱,朦朦胧胧,看不清她老人家的心思。 

     有一次我到奶奶家拜年,奶奶一个人在房里织毛衣,她手指灵巧地穿针引线,眼神专注,嘴角有浅浅的梨涡,满头银丝,娴静安详。我快步走进去,抱住奶奶的肩膀,和她说新年快乐。奶奶笑容满面,乐不可支。我向她聊起最近发生的趣事,眼角突然瞥见桌上放着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铁盒子。我满心好奇,早就想知道铁盒里的秘密,我问道:“奶奶,您的铁盒子里放着什么呢?”只见奶奶忽然面有难色,害羞起来,接着对我说:“那些都是奶奶的宝物,你看了可要笑话我的。”我连忙摇头。奶奶微笑着吩咐我把铁盒子递过来。 

     奶奶轻轻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封封陈旧泛黄的信,信上的字体端秀,旁边还有几张漂亮的糖果纸。奶奶说这些信都是爷爷年轻时候寄给她的,爷爷常年在南洋做生意,后来亦客死异乡。奶奶说她每次读信是在和爷爷叙旧,缅怀从前的日子。她又告诉我那些糖果纸是来自南洋的椰子糖和榴莲糖,她最喜欢糖果浓郁的香气,很有异国情调,糖纸上还印着翠绿的椰林和碧蓝的海滩。奶奶笑盈盈地娓娓道来,我却不知不觉间有些鼻酸。 

     生活虽然寂寞,但还有铁盒子相伴,十几年来奶奶脸上总是挂着亲切而幸福的微笑。奶奶的铁盒子藏的并不是珍贵的金银财宝,而是比金银首饰更珍贵的幸福“回忆”。 

    1. (1) 加点词语“拉扯”在文中的意思是:“何曾”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我”不知道奶奶的铁盒里放了什么的原因是:。 
    3. (3) 画“加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下列哪一项?( ) 
      A . 奶奶总是隐瞒自己的秘密。 B . 奶奶不愿意展示她的铁盒子。 C . 作者不了解奶奶的内心世界。 D . 作者不愿意了解奶奶的过往。
    4. (4) 第三段,作者觉得铁盒子“既熟悉又陌生”的原因是下列哪一项?( ) 
      A . 铁盒子里放着奶奶和作者都最爱惜的东西。 B . 铁盒子里放着的东西都是作者从未见过的。 C . 作者很清楚记得铁盒子上的图案是怎样的。  D . 作者知道铁盒子的存在但不知道里面的东西。
    5. (5) 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 作者与家人欢度佳节的经过。 B . 过年时奶奶一个人寂寞地过节。 C . 奶奶不让打开铁盒子的原因。 D . 奶奶即将揭开铁盒子里的秘密。
    6. (6) 铁盒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7. (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8. 现代文阅读 

     书 

     一本“书”方方正正,装订整齐,翻阅时还有纸张的清香。不过你可知道在历史上,书籍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历经千年才发展至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而当进入新的世纪,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本又发生了新的改变。 

     在遥远的古代,书籍并非以“纸”的形式出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他们将文字刻在泥板上,如此写成的书就是“泥板书”了。当时有一部著名的史诗,叫做《吉尔伽美什》,这本书总共刻了十二块泥板。而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当时的文字也不是书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动物的兽骨上,也就是“甲骨文”。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竹子削成细条,并将其蒸煮后沥干水分,用牛皮制成的细绳加以捆绑,这时的书籍被称为“简牍”。汉代一个叫东方朔的大学者,为了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片竹简,动用两个大力士才搬进了皇宫。可以想象这些竹简虽然书写起来更为方便,但却十分笨重,携带更是麻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并非都是像竹简一样笨重,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叫“帛书”的书籍,是将文字记录在白色的丝帛上,类似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但是价格高昂,也不易装订保存,并没有得到广泛地使用。传说到了东汉,一个叫蔡伦的人改良了纸的做法,他首创用树皮、麻头和破布造纸。这项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造纸术传入欧洲,现代书籍的雏形开始慢慢出现。但当时流行的还是“手抄本”,书籍上的文字都是请匠人手写上去的,能阅读纸书的人依然凤毛麟角。到了北宋时期,一个叫毕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把文字刻在小块烧制的泥模上,通过排列组合这些泥模,在上面刷上油墨印刷书籍。后来,德国人古登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从此,书籍便大量出现,和我们现在所见的书籍大致无二。 

     我们阅读纸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电子书”的出现又令一切都悄然改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手机软件阅读书籍,甚至出现了可随身携带的电子书。电子书不仅不需要纸张印刷,十分环保,而且里面的磁盘可存储大量的书籍,令阅读和搜索资料更加方便。似乎延续几千年的阅读历史就要从此改变了。电子书来势汹汹,但纸书也当仁不让,不知未来两者的命运会如何呢? 

    1. (1) 加点词语“凤毛麟角”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文章第二段的段意是: 
    3. (3) 作者举了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的例子,目的是下列哪一项(     )
      A . 介绍东方朔是位有名的大学者。 B . 解释古代官员使用竹简上书的原因。 C . 说明古人使用竹简的历史十分悠久。 D . 说明使用竹简作为书籍材料的弊端。
    4. (4) 书籍能够大量出现并得到普及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一项?( ) 
      A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 . 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 C . 手抄本的发明和普及  D . 古腾堡发明了新的油墨
    5. (5) 电子书具备的优势有:。 
    6. (6)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下列的哪一项?( ) 
      A . 介绍古代文明国家不同种类的书籍。 B . 介绍传统书籍将被电子书所取代 C . 介绍造纸术及印刷术对书籍的影响。 D . 介绍书籍简要的历史发展和未来。
三、写作题 
  • 9. 表达与交流 

     谁不曾犯错?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我们。总有一些过错,至今想起来,都令自己后悔不已。选择你印象深刻的一次后悔的感受写下来,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并把自己情感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