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2节 物质的酸碱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2节 物质的酸...

更新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6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是( )。
    A . 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 B . 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C . 都能使指示剂变色 D .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 2. 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 . 红色 B . 蓝色 C . 红色 D . 蓝色
  • 3. 某元素M的氧化物化学式为MO,向该氧化物中先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滴入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成红色,则符合要求的元素M是( ) 。
    A . B . C . D .
  • 4.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中不合理的是(   )
    A . 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B . 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 . 酸性溶液的pH都小于7,所以酸溶液的pH也一定小于7 D . 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生成CO2 , 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 5. 用碱性溶液浸泡蔬菜能有效除去蔬菜上的残留农药,降低对人体的损害。可用来浸泡蔬菜的碱性溶液是( )。
    A . 食盐溶液 B . 烧碱溶液 C . 食醋溶液 D . 纯碱溶液
  • 6. 将两种溶液混合未发生化学反应,所得溶液的pH等于3,则原来两种溶液的pH可能分别是( )。
    A . 2和10 B . 2和3 C . 2和7 D . 7和10
  • 7. 向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盐酸中慢慢滴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变化的过程是( )。
    A . 红→蓝→紫 B . 紫→蓝→红 C . 红→紫→蓝 D . 蓝→紫→红
  • 8. 多数花卉适宜在弱酸性土壤中生长。某盆花长势不佳,经测定盆中土壤的pH为7.6,在用较稀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后,长势良好。这说明该硫酸亚铁溶液的pH( )。
    A . 大于7 B . 小于7 C . 等于7 D . 无法判断
  • 9. 有三个实验操作:①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②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③硫酸溶液中加水。下列是溶液pH变化的三个图像,与上述实验操作顺序相对应的排列是( ) 。

    A . 甲、乙、丙 B . 乙、丙、甲 C . 丙、甲、乙 D . 甲、丙、乙
  • 10. 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根据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苹果的酸性比橘子强 B .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吃柠檬 C . 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 清洁剂为强酸性或强碱性
  • 11. 检测无色溶液酸碱性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 在溶液中滴人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所测溶液呈酸性 B . 在溶液中滴人酚酞试液,溶液保持无色,则所测溶液呈酸性 C . 将溶液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则所测溶液呈碱性 D . 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色,则所测溶液呈酸性
  • 12. 为了证明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硫酸溶液中存在H+ 和H2O。下列哪几个实验的组合能证明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硫酸溶液中的H+( )。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 D . ②③
  • 13.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钾这三种物质都属于碱类物质,这是因为它们( )。
    A . 都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B . 水溶液都呈碱性 C . 电离产生的唯一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 D . 都能溶于水
  • 14. 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酸根中可能含有氧元素 B . 碱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 . 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D . 酸中一定有非金属元素
  • 15. 硫酸、盐酸、硝酸都是常见的酸,之所以认为它们是酸,是因为( )。
    A . 它们都有酸味 B . 都是酸性物质 C . 电离时都能产生酸根离子 D . 它们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 16. 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入10滴紫色石蕊试液,装入玻璃管中,然后从玻璃管的两端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并迅速封闭两端管口,很快可观察到管内有白烟产生,待白烟消失后还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浓氨水和浓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 B . 该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发生 C . 所有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同 D . 图示黑点表示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 17. 在Ca(OH)2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冷却至室温,溶液的pH没有改变的是( )
    A . CO2 B . CaO C . Cu(NO3)2 D . HCl
  • 18. 已知苹果汁中含有柠檬酸(属于一种酸,它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柠檬酸钙)。某校九年级(1)、(2)两班同学做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试剂如图所示,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废液缸中。某研究小组对此废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中所示:

    废液来源

    检测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⑴班

    观察废液颜色

    废液呈无色

    ⑵班

    观察废液颜色

    废液呈红色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判断,下列对废液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1)班实验后的废液中可能含有柠檬酸 B . 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只有柠檬酸钠 C . (2)班实验后的废液成分中肯定没有柠檬酸 D . (2)班实验后的废液中肯定含有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中一种或两种
  • 19. 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或结论正确的是( )
    A . 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溶液 B . 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C . 用pH试纸测得石灰水的pH=5 D . 用pH试纸测得盐酸的pH=1
  • 20. 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中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溶液

    指示剂

    A

    黄色

    蓝色

    B

    无色

    粉红色

    A . 甲溶液呈酸性 B . 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 . 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 . 若某溶液使A指示剂呈绿色,则可能使B指示剂呈粉红色
二、填空题
  • 21. 一些物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而形成的过程,叫做电离。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

    离子,产生的阴离子叫离子;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离子。

  • 22. 利用如图装置对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1. (1) 在点滴板的a、b穴中滴入酸溶液后,溶液变红的是 (选填“a”或“b”)。
    2. (2) 使用点滴板的优点之一是
  • 23. 某科学兴趣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帮助该小组成员完成下列问题。
    1. (1) 甲同学说:“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则盐溶液一定呈中性。”这种推理是的,依据是
    2. (2) 乙同学从农田里取来-份土壤样品,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出该土壤样品浸出液的酸碱性(写出所用试剂的名称):①;②
  • 24. 某同学在实验室做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所用试剂如图所示,实验后把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

    1. (1) 废液呈红色,说明废液显性。
    2. (2) 写出废液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
  • 25. 如图是为了验证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所做的三个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实验最终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乙实验能体现出稀硫酸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 (3) 欲证明丙实验后硫酸过量,可在试管中加入少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6. 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最常用的方法是用试液,酸溶液能使它变,碱溶液能使它变 。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用,测定的方法是:用洁净的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上面,再将其显示的颜色与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 27. ①HClO3 , ②Na2SO4 , ③Ba(OH)2 , ④Na2SO4 , ⑤H2S,⑥KOH,这六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状况如下:

    ①HClO3=H++

    ②Na2SO3=2Na++

    ③Ba(OH)2=Ba2++2OH

    ④Na2SO4=2Na++

    ⑤H2S=H++HS-

    ⑥KOH=K++OH-

    1. (1) 这六种物质中,属于酸的是,其判断的依据是 ;属于碱的是,其判断的依据是
    2. (2) 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 , 它溶于水后溶液中会含有Na+、H+

      小苏打是否属于酸类物质?,其理由是 。

  • 28. 食醋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剂,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醋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CH3COO-
    2. (2) 把虾皮泡入醋中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Ca(CH3COO)2]、水和二氧化碳的缘故。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3COOH+=Ca(CH3COO)2+
  • 29. 火力发电站附近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经科技人员检测发现:附近雨水pH约为5.0,土壤pH约为5.4。已知一些主要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土壤pH如下:

    农作物

    玉米

    小麦

    马铃薯

    pH

    6~7

    6.3~7.5

    4.8~5.5

    1. (1) 根据数据,该土壤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2. (2) 要改良酸性土壤应选择一种适合的碱,这种碱是(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
  • 30. “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中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

    1. (1) 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 (2) 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3. (3) 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4. (4) 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31. 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画的。无色液体分别是A:、B:、C:;或A:、B:、C:

  • 32. 实验题:某实验小组想探究一瓶标签损毁的溶液时酸性还是碱性的,于是一名学生小红想出一个办法:向这瓶溶液中先加入酚酞试剂,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加入一定的氢氧化钠溶液之后变成红色,由此判断出该溶液是酸性溶液。实验小组的另一个同学小明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该溶液不一定为酸溶液,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1. (1) 小明认为该溶液不是酸溶液的理由
    2. (2) 具体实验如下: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先在该溶液中加入;如果溶液变成色,则证明原溶液为,如果溶液为色,则证明原溶液为;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溶液变成色,由此可证明溶液的酸碱性

  • 33. 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名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俗名

    苏打、纯碱

    小苏打

    化学式

    Na2CO3

    NaHCO3

    构成微粒

    Na

    Na

    溶解度(常温)

    21.5克

    9.6克

    两者的转化

    Na2CO3+CO2+H2O=2NaHCO3

    2NaHCO3 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 (1) 用试管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2. (2) 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 , 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3. (3) 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不同。
四、解答题
  • 34. 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与化学密切相关。

    大米、番茄和牛奶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每100g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如表:

    蛋白质/g

    脂肪/g

    糖类/g

    矿物质/mg

    维生素C/mg

    大米

    6.7

    0.9

    78

    7

    136

    0.05

    番茄

    0.6

    0.3

    2

    8

    37

    0.4

    11

    牛奶

    3.1

    3.5

    6

    120

    90

    0.1

    1

    1. (1) 人体若缺少元素(填元素符号),则可能易患佝偻病,表中富含该元素的食品是
    2. (2) 大米中的主要成分淀粉属于       (填字母)。
      A . 糖类 B . 油脂 C . 蛋白质
    3. (3) 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其化学式为C6H8O6 , 式量为,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向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维生素C溶液具有 (选填“酸性”或“碱性”)。
  • 35. 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是由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氨水很不稳定,容易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
    2. (2) 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3. (3) 写出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将一片有酚酞的干燥纸条和一片有酚酞的湿润纸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
    5. (5) NH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跟O2反应,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注: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各物质未配平)。请分析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