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柳州市三江县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梳理.运用(25分)
  • 1. 任务一: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展开了讨论,按要求完成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传统节日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春节阖家团圆:元宵喜闹龙灯:清明祭祖思远,而_______( là bā zhōu)让人_______ ( bù jīn)垂涎欲滴。

    歌圩迎宾客,千人竹竿舞。“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开春时节,阳光_______ (míng mèi),_______ ( rè qíng)好客的壮族人民会开展“抢花炮”、“打钢鼓”、“_______ (pāo)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场面_______ (fèi téng),犹如一场盛大的_______ ( yàn huì),“抢花炮”尽展民族魅力,“行歌坐妹”抒写_______ (làng màn)风情。

    1. (1) 根据文段中的拼音按顺序写出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美观。

       

    2. (2) 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①独立识字:“涎”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剩笔。根据语境推断字义,“涎”的意思可能是

      ②请写出以下习俗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3. (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寒食》是宋代诗人韩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后两句写的是夜晚景象,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夜晚飞马传烛图。

      ②《匆匆》是我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文章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③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在残酷的社会环境下坚持工作,不幸被捕,在法庭上英勇斗争,最后壮烈牺牲。

    4. (4) 在讨论会上,同学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

      甲同学:我发现诗人常常会托物言志,如《马诗》“何当金络脑?。”咏叹马的命运,表达志士的远大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做比喻,表明自己的志向。

      乙同学: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品质,从“”中知道若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必须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从“百川东到海,?少壮不努力,。“中明白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我:”。“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常陪伴,不要等到父母离去那一天。

二、阅读,鉴赏,探究(45分)
  • 2. 任务二: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研究,并计划开展"走进端午节,感受传统文化”主题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端午节,最早为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的用于拜祭龙祖的节目,后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mì)罗江自尽,于是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此外,民间也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很多端午习俗都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如:扒龙舟、食棕、采草药、挂艾草,饮雄黄酒、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浸龙舟水、放纸莺、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其中,扒龙舟、端午食粽已成了端午节影响最广泛的习俗。

    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节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节日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材料二]学校端午文化节活动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缺乏认知,缺乏热情。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材料四]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

    节日

    认知程度

    热情程度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老年人

    中年人

    青少年

    端午节

    圣诞节

    1. (1) 小军同学要了解端午的由来,然后在学校端午文化节上朗诵屈原的作品,需要阅读的材料[1 2 3 4](多项选择,选择正确答案)。材料一分别从端午节的来历、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2. (2)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而创立的节日。

      ②“玉粽袭香干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这句诗中写了端午节的四种习俗。分别是有的扒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

      ③端午节日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④中老年对“洋节”津津乐道,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程度低,热情程度高。

    3. (3) 六年级(1)班同学在班会上进行讨论“是否要保存中国传统习俗”。有同学认为应该保存中国传统的习俗:也有同学认为这些习俗太过于古老了,我们应该摒弃老思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至少写2点)
  • 3. 任务三:在“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周”中,同学们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阅读下列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描写中秋节两首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宋]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 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霜影]月影。②[羁人]旅人,现指离家在外的游者。③[隅]角落。④[素娥]指嫦娥。⑤[怅恨]惆怅怨恨。⑥[玉蟾]月亮的别称。

    1. (1) 读诗句,用“/”画停顿。每小题两处。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

      ②十轮霜影转庭梧

    2. (2) 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想象画面理解“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借助注释理解“此夕羁人独向隅”的意思是
    3. (3) 对比两首诗,完成下列填空。

      ①《十五夜望月》通过描写的景物,寄托了作者的之情。

      ②《中秋月》通过描写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 4.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_______ (qí qián)隆和(老字号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仕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_______ (wú wù)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画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使用      语言,从中我体会到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转辘_______ (lū lù),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 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_______ (má mó)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一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简,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资料袋]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他写下了大量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作品,可谓“笔下有风土,心里是乡愁”。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人间滋味》。

    1.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动—

      冷清—

      温和—

    2. (2)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拼音。
    3. (3) 元宵节是在我国农历的,除了赏花灯的习俗,还有习俗。
    4. (4) 关于上面的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放高升、看围屏都是外地所没有的元宵习俗。 B . 作者故乡的元宵并不只有一天,“正日子”是十五。 C .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描绘了一系列故乡元宵的民间风俗,语言平实质朴。 D . 和《北京的春节》相同:作者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安排内容,主次、详略得当。
    5. (5) 作者说:“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文中具体写了哪些灯?
    6. (6) 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平淡而有味,请你结合这一特点, 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批注在文中的方框处。
    7. (7) 联系“资料袋”,你认为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符的一项是( )
      A . 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依恋和对家乡风俗的怀念。 B .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元宵节冷冷清清的不满。 C . 表达了作者对看围屏这一习俗的喜爱之情。 D . 文章最后还表达了作者对年过去了的惋惜。
    8. (8) 如果你来写家乡的端午节,你会详写哪一种习俗?写出你的理由。
三、表达交流实践(30分,其中书写占3分)
  • 5. 任务四:学校广播站举办“赓续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征文活动,请根据征文要求完成一篇习作, 积极向广播站投稿。

    2020年5月教育部要求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点之一,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请从以带点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题目白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