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3年中考历史段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02 浏览次数:65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 1. 在发掘原始农耕时期的某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存储粟和芥菜之类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
    A . 彩陶 B . 白陶 C . 黑陶 D . 青铜器皿
  • 2.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下面的中国历史时间轴,关于古代史上朝代及其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是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②是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③是隋唐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 . ④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 3. (2021·青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 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② ③①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④①③
  • 4. 设计历史知识情景剧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下面某班设计的历史课本剧,穿越了历史空间,把几个不同时期的帝王弄到一个舞台上来,给他们设计了各自的台词,其中出现失误的是(   )
    A . 秦始皇:泱泱大国,完成一统 B . 汉高祖:盐铁官营,统一财政 C . 汉武帝:平灭匈奴,张骞使西 D . 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民生
  • 5.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司马迁所著纪传体通史《史记》 B . 电视剧《封神演义》 C .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 D . 某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盘庚迁殷》
  • 6. 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下列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 . 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B . 西汉朝廷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 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 D . 清朝推行垦荒政策——出现苏湖熟,天下足
  • 7. “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
    A . 秦朝时的咸阳 B . 西汉时的长安 C . 唐朝时的洛阳 D . 南宋时的临安
  • 8.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仿形到计重货币,到宝泉货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的过程。纸币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   )
    A . “交子” B . 开元通宝 C . 刀市 D . 五铢钱
  • 9.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写道:“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王朝。”下列选项不属于宋朝“发展、创新”的是(   )
    A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 . 指南针的发明 C . 词的兴盛 D . 活字印刷术发明
  • 10. (2021七下·防城期末)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 清朝前期商业发达 D .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11. 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 . “为政以德” B . “兼爱”“非攻” C . “无为而治” D . “改革”“法治”
  • 12. (2022七下·泉州月考)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 . 君主专制加强 B . 崇尚重武轻文 C . 社会经济繁荣 D . 社会风气开放
  • 13.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以下历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数民族“易服学礼,融入华夏”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孝文帝改革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回族的形成
  • 14. (2022七下·江城期末) 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 . 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 . 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 . 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 . 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 15. (2022七下·武鸣期末) 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 . 大兴文字狱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建立厂卫制度 D . 推行闭关锁国
  • 16. (2020七下·合肥期中) 唐朝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 . 遣唐使来华 B . 鉴真东渡日本   C . 玄奘西游天竺 D . 文成公主入藏
  • 17. (2021·苏州)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 . 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 . 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 .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D .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 18. (2018八上·宁河月考)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 美国 B . 英国 C . 沙俄 D . 法国
  • 19. 如图所示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轨迹示意图,其中②处指(   )
    A . 金田起义 B . 定都天京 C . 天京事变 D . 天京陷落
  • 20. 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   )
    A . 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 B . 提倡办实业,发展农工商业 C . 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 . 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 21. 下面是欣欣历史学习笔记内容,她记录的是新文化运动的(   )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旧思想和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A . 背景 B . 过程 C . 内容 D . 意义
  • 22. 掌握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必备技能,民国八年是指(   )
    A . 公元1912年 B . 公元1919年 C . 公元1920年 D . 公元1921年
  • 23.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反映的历史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宁汉合流 C . 五四运动 D . 东北易帜
  • 24. 广州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熊熊烈火。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标志是(   )
    A . 中共二大的召开 B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 孙中山与中共研究改组国民党 D . 中共三大的召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 2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某同学从书中摘录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并制作了如下书摘。 

    书摘一: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汴河铭》

    书摘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材料四: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1. (1) 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材料中图示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儒学”取得正宗地位的原因。并指出汉朝促使“儒学为正宗”的具体措施。 
    3. (3) 材料三中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对我们认识史事有何借鉴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设置管理西藏和新疆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5. (5)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请你拟一个主题。
  • 26.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农作物图片。 

    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三:唐朝的社会经济在玄宗① ____ 、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呈现出繁荣局面。……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发明② ____ ,……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四: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图示农作物传入中原的主要途径,并指出文字材料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2. (2) 材料二中描述的现象出现在何时?请你推荐这一时期一部农学著作。 
    3. (3)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①年号和②工具的名称。材料三认为②工具有什么作用?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北宋到南宋时期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27.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应对危机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材料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在全党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毛泽东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革命道路。党在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据《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等

    1. (1) 补充完整上图中A、B的内容。归纳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 (2) 简述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并指出“正确革命道路”的名称。 
    4. (4) 写出以上时间轴体现的重大历史事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