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三亚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04-30 浏览次数:4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郭士立(音译)是一名披着传教士外衣的鸦片贩子。1831 至1833 年,英国当局曾三次委派他乘坐间谍船实地“考察”中国沿海与长江,收集了大量政治、军事、经济 情报。这说明(   )
    A . 鸦片贩子的非法活动导致鸦片战争 B . 传教士在侵略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C . 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D . 英国的侵略战争与鸦片贸易无关
  • 2. 他成立宗教组织,发动农民战争,被孙中山称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材料中的“他”是(   )
    A . 陈天华 B . 宋教仁 C . 康有为 D . 洪秀全
  •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制度。材料叙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结果 D . 影响
  • 4.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义和团运动 C . 二次革命 D . 护国运动
  • 5.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没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D .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了
  • 6. 2021年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以《新青年》的创建为线索,讲述了1915年至1921年间中国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历史过程。以下人物可能是该剧主要角色的有(   )

    ①陈独秀 ②李鸿章 ③李大钊 ④胡适 ⑤鲁迅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③④⑤
  • 7. 时政漫画以精妙的艺术形式来评论时事。下面中的漫画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 . 社会各界群众的合力斗争 B . 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 C . 中共的正确领导 D . 中国广大工人的觉醒
  • 8. “中国战场上的对日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大战场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 正面战场的地位并不重要 B . 敌后战场的地位最为重要 C . 两大战场都取得重大胜利 D . 两大战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 9. 国共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其斗争的对象分别是(   )
    A . 清政府;美帝国主义 B . 列强、军阀;美帝国主义 C . 清政府;日本帝国主义 D . 列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
  • 10. (2022·南通)  1940年陈毅率新四军进驻海安。他联系开明绅士韩国钧,促成召开由各界力量参加的“苏北抗敌和平会议”。最终商定了各方团结抗日的一些办法。陈毅的行动贯彻了(   )
    A . 实施游击战的军事策略 B . 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 C . 中共七大党的政治路线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11. 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产生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 . 保卫了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B .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 .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 12. 为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其中不包括(   )
    A . 开展大生产运动 B .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C .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D . 实行对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
  • 13. 毛主席曾写道:“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下列与彭德怀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井冈山会师  ②百团大战  ③青化砭战役  ④平津战役  ⑤沙家店战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⑤ C . ②③⑤ D . ④⑤
  • 14. 以下是1948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徐州)蚌(埠)两处之故,夺取徐蚌”,该电文所反映的这次战役(   )
    A . 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B .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 .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 指挥者是林彪、罗荣桓
  • 15. 为下列图片按时间先后排序(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② C . ②①③ D . ③①②
  • 16.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 .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 . 邓世昌——领导秋收起义 C . 张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D . 叶挺——“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 17. 1903年大生纱厂创立,又以盈余开设大生二厂、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此后由于天灾,军阀混战和经营规模过大,出现亏损,资金周转不灵。1935年公司倒闭。关于大生纱厂兴衰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民族资本家掀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C .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江沿海地区,区域分布不平衡 D . 民族资本主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整体比较落后
  • 18. 下表为近代前期中国年均进出口状况表(部分)。下表说明了这一时期(   )

    时间

    进口(亿元)

    出口(亿元)

    1871—1873年

    10.6

    11

    1881—1883年

    12.6

    10.8

    1891—1893年

    21.9

    16.7

    A .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B . 民族工业资本迅速增加 C . 国人掀起发展实业的浪潮 D . 中国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 19. 1873年11月,浙江发生了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杨乃武被诬陷,在刑讯逼供后认罪,身陷死牢。《申报》连续报道三年多,披露了冤案的真相,形成了社会舆论。这主要说明《申报》(   )
    A . 所载文章通俗晓畅深受百姓喜爱 B . 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 C .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 D . 重视报道重大娱乐新闻
  • 2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出现了不少好作品。在当时出现的《天国春秋》《屈原》《虎符》《法西斯细菌》等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旨在(    )
    A . 弘扬爱国精神,致力抗日救亡 B . 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政府 C . 传承传统文化,开展戏曲比赛 D . 争取和平民主,推动政权巩固
二、综合题
  • 2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仁人志士不懈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康有为、梁启超是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中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 (1) 根据材料一,“引进外国器物”指近代哪一历史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哪一政治变革?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说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产物是什么?
    4. (4) 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近代不同阶级救亡图存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的认识。
  • 22. 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5年10月9日宣布,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申遗的11组档案形成于1937—1948年间,均为记录大屠杀的第一手史料,其中包括了:①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②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的日军屠杀平民及奸淫妇女的照片、③身中37刀的幸存者李秀英的证词、④中外人士的目击记述、⑤南京军事法庭调查罪证……。

    ——改编自黄金生《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人类记忆》

    1. (1) 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地图,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开创革命新局面的。
    2. (2) 依据材料二,写出《南京大屠杀档案》第一手史料形成的时段,并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归类,根据提示将其余四个史料的序号填入对应的横线上。

      史料形成时段:;史料归类影像资料:;目击者记述:;受害人证词:;法庭调查证据:

    3. (3) 2014年起将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我国又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做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大事记

    材料二: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1924年至1927年初,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在此期间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2. (2) 依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二图一中的历史事件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 (4) 材料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誉为“谈判桌上的较量”,它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5. (5) 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