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亳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3-05-10 浏览次数: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对“五谷”的解释,东汉郑玄的解释是:“五谷,麻、黍、稷、麦、豆也。”东汉赵岐的解释是:“五谷谓稻、黍、稷、麦、菽(豆类的总称)也。”造成这种解释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两人学识水平的差异 B . 稻主要种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 C . 稻引进中国种植时间不长,部分人不了解 D . 两人对商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同
  • 2. 某纪录片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生活在下列哪一地区的人们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 )
    A . 两河流域 B . 尼罗河流域 C . 中国长江流域 D . 古希腊
  • 3. 《白虎通义》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可能是( )
    A . B . C . D .
  • 4. 下列农具中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 骨耜 B . 石犁 C . 耧车 D . 铁犁铧
  • 5. 扬州是古代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朝“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交子广泛使用 B . 坊市界限严格 C . 商品经济发展 D . 商帮活动频繁
  • 6.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源。这一时期是( )
    A . 汉朝 B . 魏晋时期 C . 两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 7. 村落产生之后建有住宅、仓廪、地窖等建筑分区。如在半坡氏族聚落分区中,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经济性建筑,如贮藏粮食的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构成一个占地约3 000平方米的居住区,成为整个聚落的重心。这表明( )
    A . 农业在村落中占据重要地位 B . 村落出现后人们以定居生活为主 C . 村落最早产生于中国 D . 村落为人们的防卫提供了保障
  • 8. 考古工作者在对先秦时期古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当时已有专门的排水系统。如二里头木结构排水暗沟、偃师商城石砌排水暗沟、安阳殷墟陶土排水管道、周原卵石排水暗沟等。这说明( )
    A . 先秦时期各地存在密切联系 B . 先秦时期农业灌溉技术发达 C . 先秦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进 D . 先民重视对环境的改造利用
  • 9. 明朝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麻子而扁。”“西番葵”成为我国农作物之一主要得益于( )
    A . 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新航路的开辟 C . 朝贡贸易的形成 D . 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明
  • 10. 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我国西汉时对海洋的利用取得的成就是( )
    A . 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  B . 天文定位技术应用于航海 C . 中国海船横渡太平洋 D . 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沿岸
  • 11.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答梁启超的困惑( )
    A . 郑和地理航海知识渊博,意志坚定 B .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 西方拥有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强大的武装力量
  • 12. “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 . 祖国内地与西部边疆地区的联系加强 C . 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 . 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 13. 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甘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生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 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 . 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 14. 中国引种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中国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品尝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性联系的建立,食物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 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 15. 英国人麦考利在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的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
    A . 蒸汽机的改良和运用 B . 手工工场的建立 C . 垄断组织的出现 D . 工厂制度的建立
  • 16. 集镇与城市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 . 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 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 . 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 . 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被广泛使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初步形成,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土地制度方面,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末期已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摘编自赵文斌《质量春秋》

    材料二: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

    ——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的原因。
  • 18. (2023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19. 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新航路开辟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增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三: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时间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数

    9

    20

    41

    59

    100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英格兰仅有373个地方存在市场,占总数的37%。市场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拥有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人或偶尔2 000人的市场城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半打这样的市场城镇;最大的市场城镇是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的五大郡各有2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居民通常为几千人,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摘编自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新探》

    材料二:成化时期(1465—1487年),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镇市逐渐兴起。其中,一少部分是宋元旧有市镇的复苏与扩张,而大多数是新产生的。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间,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江南地区,一般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散之地,又与本府州和临近府州的治所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互相沟通联结,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