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育英实验学校2023年第一次中考科学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223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龙血树是一种珍稀植物,高达12米,刀形叶,花小呈白绿色,汁液深红色。龙血树属于( )
    A . 被子植物 B . 裸子植物 C . 蕨类植物 D . 苔藓植物
  • 2. 艾灸是利用点燃的艾柱产生热,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达到防病治病的日的。下列是艾柱的制作过程与使用方法,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清洗艾叶 B . 晒干艾叶 C . 卷成艾柱 D . 燃烧艾柱
  • 3. 如图,小明将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将地球仪放在灯旁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该装置能模拟的自然现象是( )

    A . 昼夜更替 B . 板块运动 C . 四季更替 D . 月相变化
  • 4. 竹笋是竹子的根状茎上发出的幼芽,竹子中的物质X由叶运输到竹笋(如图),则下列关于物质X和运输结构判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X

    运输X的结构

    A

    有机物

    韧皮部

    B

    有机物

    木质部

    C

    无机盐

    韧皮部

    D

    无机盐

    木质部

    A . A B . B C . C D . D
  • 5. 运动员发生急性扣伤时,医生用沸点为13.1℃的液态氯乙烷喷患处皮肤,皮肤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氯乙烷喷到患处后,会( )
    A . 熔化放热 B . 汽化吸热 C . 凝固放热 D . 升华吸热
  • 6. 如图,甲、乙、丙三人从起跑线同时起跑,若同时到达a线处,则三人运动快慢情况是(    )

    A . 甲最快 B . 乙最快 C . 丙最快 D . 一样快
  • 7. 汽车尾气含有多种气体,下列为尾气中几种气体模型,图中分别表示氢原子、碳原子和氧原子。其中属于氧化物模型的是(    )
    A . B . C . D .
  • 8. 将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静置于图中甲、乙、丙三处,10秒后读山电流表示数分别为I1、l2、I3 , 则( )

    A . l1=l3<I2 B . l1=l2<l3 C . l1<I2=I3 D . I1=l2=l3
  • 9. 小明按如图方式制备生态瓶,要使生态瓶中的各生物存活时间较长,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选择透明的瓶子 B . 水草数量比鱼多 C . 放在光照充足环境 D . 瓶中的池水要装满
  • 10. 读“我国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下推断该地气候特点正确的是( )

    A . 终年低温,干燥少雨 B . 终年高温,雨量均衡 C .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D . 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 11. 小明将金鱼装入有水的塑料袋中,扎紧塑料袋,再放入盛水的玻璃缸中,忽略塑料袋质量,将会看到( )
    A . B . C . D .
  • 12. 将镁、锌、铜、银四种金属片加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测结果如图,则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为(    )

    A . 化合反应 B . 分解反应 C . 置换反应 D . 复分解反应
  • 13. 如图,将甲、乙两钩码以细线相连并跨过定滑轮,使两钩码距离地面相同高度。静止释放后,观察到甲下降,乙上升。忽略摩擦及细线重力,在钩码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变化的情况是(    )

    A . 甲的动能增加,乙的重力势能减少 B . 甲的动能减少,乙的重力势能增加 C . 甲的动能增加,乙的重力势能增加 D . 甲的动能减少,乙的重力势能减少
  • 14. 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 溶液呈红色 B . 有白色沉淀生成 C . 无明显变化 D . 有蓝色沉淀生成
  • 15. 已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长为L,滑片P与ab接触良好,并可自由滑动,R0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不变。若以P离a点的距离x为横坐标,电压表示数U为纵坐标,闭合开关S,U随x变化的图线为(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 16. 泰顺乌岩岭是我国唯一的黄腹角雉(图甲)保护区和重要保种基地。

    1. (1) 图乙为小明制作的二歧分类检索表,表中字母 代表黄腹角雉。
    2. (2) 腹部羽毛呈皮黄色为黄腹角雉的典型特征,该性状是由控制的。
    3. (3) 某天乌岩岭上午的气温从15℃升高到23℃,在此期间,生活在该地的黄腹角雉的产热与散热之间的关系是
  • 17. 科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利用气球可以完成很多科学实验,请分析回答:
    1. (1) 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模拟宇宙在不断地
    2. (2) 用细线把两气球挂在木杆上,高度相当,保持静止,如图乙所示。向两气球中间吹气,发现两气球相互靠近。解释这个现象的科学原理是
    3. (3) 打开装置丙的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气球鼓起。分液漏斗中所装的物质X是

  • 18. 铅笔是常用的文具,由木质杆和主要成分为石墨的铅笔芯组成。小明利用铅笔做了如下实验:

    1. (1) 将铅笔斜插在盛水的碗中,所成像如图甲所示,A为铅笔上某点在水中所成的像。往碗中加水,从同一位置观察,A点的位置将。(选填“向上移动”、“保持不变”或“向下移动”)。
    2. (2) 将笔芯一端接上电池,另一端插入水中(如图乙),发现水中的笔芯附近产生大量气泡。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气体的原因
    3. (3) 按图丙所示将笔心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保持电源电压不变,一段时间后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大,笔心温度升高。忽略笔芯体积变化,则温度升高,笔芯电阻。(选填 “变大”“不变”或“变小”)。
  • 19. 一种家庭用的次氯酸钠发生器,仅用食盐和水可方便在家自制消毒液。下表为其说明书(部分)。

    产品名称

    消毒液生成器

    消毒液制作方法

    产品外观

    消毒液浓度

    水的体积(亳升)

    食盐质量(克)

    通电时间(分钟)

    亲肤浓度

    300

    1.5

    3

    额定电压.

    5V

    低浓度

    3

    5

    额定功率

    5W

    中浓度

    3

    8

    工作原理

    NaCl+H2O=NaClO+H2

    高浓度

    6

    10

    1. (1) 次氯酸钠(NaClO)中,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 (2) 根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3. (3) 自制100亳升的高浓度次氯酸钠消毒液,需要消耗电能焦。(食盐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20. 人类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常需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正是如此。
    1. (1) 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明选用镁、铜、锌三种金属进行验证实验,则“消失”的金属有
    2. (2) 1766 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称之为“可燃空气”,为探索金属活动性打开了新思路。“可燃空气”是
    3. (3) 1865 年贝开托夫设想找到一种化合物,使之与金属发生反应,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小明运用该规律开展实验,在硝酸银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时溶液中金属阳离子有

  • 21. 视力测试是学校每年体检的项目之一。测试时反射过程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视力测试时,学生行到待测字母后作出相应手势。从反射弧的组成角度看,图中的手部肌肉属于
    2. (2) 体检时,小明看不清地待测字时,向前一步就能看清。两次测试中字母成像的像距较大的是。(选填“原位置”“原位置前一步处”)
  • 22.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实验与推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揭开原子结构的奥秘。

    史料一: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推测原子中还有批正电的粒子。

    史料二:1910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散射实验,从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史料三:1919年,卢瑟福用高速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内含7个质子),实验中发现两种新粒子一氧原子(内含8个质子)和另一种新粒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史料一中汤姆生推测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粒子,请问他推测的依据是
    2. (2) 从现代原子观点看,史料三中发现的新粒子是
    3. (3) 结合以上关于原子结构发现的历程,我们认识到      
      A .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C . 科学猜想和假设是可以凭空想象的 D .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E . 模型总是放大研究对象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第26 (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 23. 为证明空气浮力的存在,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自行车气嘴、矿泉水瓶、细绳、气球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矿泉水瓶盖和底部上各钻一个小孔,将两个自行车气嘴分别固定在瓶盖和底部,将气球用细绳与底部的气嘴绑紧,如图甲所示。打开瓶盖,使瓶内外气压一致,再拧紧瓶盖不漏气。

    步骤二:关闭气嘴2,打开气嘴1;用气泵向矿泉水瓶充入气体,待手压瓶子感觉较硬时停止充气;用天平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1

    步骤三:关闭气嘴1,打开气嘴2;让瓶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气球,至气球停止胀大;称出整个装置的质量为m2

    步骤四:比较m1与m2的大小。

    1. (1)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写出一种检查图甲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 (2) 本实验能验证气球任空气中受到浮力,其依据是m1m2
    3. (3) 实验中,小组同学发现气球与气嘴2之间漏气,于是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改进型实验装置:将一空心金属球与配重通过细线悬挂在定滑轮上,调节配重质量使二者保持静止,用气泵往密闭玻璃容器内缓慢压入空气,观察到现象,说明金属球受到空气浮力的作用。
  • 24. 将NaOH溶液与稀H2SO4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确定其是否反应,小明设计了口,实验探究方案:
    1. (1) 方案一:在装有一定量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用滴管逐滴滴加稀H2SO4并不断振荡。判断两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2. (2) 方案二:向装有一定量稀H2SO4的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Na2CO3溶液,发现有气泡产生,小明据此判定稀H2SO4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片应。你认为小明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3) 方案三: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稀H2SO4 , 振荡后,再测定混合溶液的pH。若测得pH逐渐减小而且小于7,则能判断NaOH浴液与稀H2SO4发生了化学反应。方案中“测得pH小于7”是排除对实验的干扰。
  • 25. 小明用图甲电路图进行“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实验,现有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的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0.6A”;电源电压恒为4.5伏。

    1. (1) 实验中某次的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的电流为安。
    2. (2) 小明实验时R两端的电压可能是      。(可多选)
      A . 1.5伏 B . 2.5伏 C . 3伏 D . 4伏
    3. (3) 小明用一个小灯泡更换定值电阻R,重新实验测得小灯泡两端电压与通过的电流关系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滑动,电流表示数增大,小灯泡阻值的变化量为△R1 ,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阻值的变化量为△R2。请判断△R1和△R2大小关系,并简述理由。
  • 26. 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不透光的箱内烧杯盛有碳酸氢钠溶液,氧气传感器与二氧化碳传感器可分别测定箱内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查阅资料获知,碳酸氢钠溶液浓度一定,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也会保持恒定;提高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也相应升高。

    1. (1) 为使本实验数据可靠,应选择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写出两点)
    2. (2) 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确定27℃时天竺葵光合作用最佳的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

      实验室提供3W、5W、9W、12W、21W五种LED灯带,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蒸馏水、计时器及其它实验所需的仪器。

      建议:①实验可设计4~5组;②碳酸氢钠溶液取50毫升;③每次实验时间30分钟。

四、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第27题6分,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第31题8分,第31题10分,共44分)
  • 27.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药物M可治疗某种血压异常疾病。

    资料1:如图是心脏的示意图,图中神经A、B都是传入神经,其兴奋强度可影响心脏活动。紧张时,神经A兴奋占优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安静时,神经B兴奋占优势,心跳放缓,血压降低。

    资料2:药物M可阻断神经A传导,刺激神经B使其兴奋。

    1. (1) 药物M的外层被淀粉包裹,当人服药后,药物的有效成分主要在(填器官名称)吸收,而进入人体循环系统。
    2. (2) 药物M通过血液循环流经心脏,最先进入心脏的部位是 (选填图中序号)。
    3. (3) 服用药物M后,人的血压将如何变化,判断并说明理由
  • 28. 图甲是“自动擦窗机器人”,它的“腹部”有吸盘,用真空泵将吸盘内的空气抽出,能吸在竖直玻璃上。某次机器人擦窗时,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气压时间图像如图丙。

    1. (1) 吸甜与玻璃的接触面积为0.03米2 , 在0-5秒时吸盘对玻璃的压力是牛 。
    2. (2) 机器人的质量为1.5千克,5-10秒内,擦窗机器人竖直向上运动,机器人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 (3) 在0-5秒与15-20秒,擦窗机器人受到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
  • 29. 用普通干电池(锌锰干电池)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观察到电池新旧不同时,小灯泡亮度明显不同。为什么使用旧电池时,小灯泡亮度明显变暗呢?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

    资料一:如图为锌锰干电池结构图,锌简和石墨间充有糊状氯化铵和二氧化锰等。

    资料二:锌锰干电池内部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

    Zn+2NH4Cl=ZnCl2+2NH3↑+H2↑;

    H2+2MnO2=Mn2O3+H2O;

    ZnCl2+NH3+H2O=NH4Cl+Zn(OH)2↓。

    资料三:干电池内部也存在电阻,该电阻随其内部氢气量的增加而增大。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导致“使用新旧电池时,小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予以解释。

  • 30.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肆虐,各国积极应对,减轻对人体的危害。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

    资料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易困、贪睡等。

    资料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对感染细胞进行吞噬,产生的死细胞和病毒大量堆积在鼻腔、咽喉等处,导致鼻塞,咳嗽等症状。若病毒来势汹汹,免疫系统将启动更高级别的防御机制:管控全体细胞,降低细胞活跃度,出现嗜睡症状;调高体温,病毒活动受限,出现发热症状;随后开启第三道特异性免疫防线。

    资料三:抗原检测是判断是否感染的一种方法,方法是通过试纸条上质控区(C)和检测区(T)显色来判定结果,图甲是某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部分信息。

    1.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 新型冠状病毒有简单的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与蛋白质组成 B . 各国出现大量的患者,说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传染病 C . 患者出现易困贪睡、体温升高等症状,是因为病非侵入体而产生的免疫保护 D . 新型冠状病毒在传播中部分基因发生变化,会产生变异 E . 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帮助人体建立第二道免疫防线
    2. (2) 若某人抗原检测的结果如图中乙所示,请判定他的检测结果是
    3. (3) 随着病毒的变异和医疗的进步,有人认为该病毒会被人类消灭,但也有人认为该病毒会与人类长期共存。你支持哪种观点,并简述理由。
  • 31. 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常温下氯化铜、氯化锌对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获得数据如图乙。

     

    1. (1) 本实验通过相同时间内量筒内水量的增加值获得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这是利用氧气(填写物理性质)。
    2. (2) 根据本实验结果,小明提出实验室在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时,可添加少量氯化锌以减缓过氧化氢分解的保存方案。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 (3) 实验中,40.1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过氧化氢溶液添加少量氯化铜,6小时后,可产生氧气的质量多少克。(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
  • 32. 某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一个用于监测CO浓度的安全断路器,当装置监测到CO的浓度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断路器就会自动拉开闸刀开关,切断电路,保证安全。设计思路:如图甲,装置由控制电路部分(含电源、气敏电阻R0、调试电阻R、电磁铁E等)与机械传动部分(含闸刀开关S2、轻质杠杆AB、配重C、铁块D、滑轮等)组成。工作原理是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超过设定值时,铁块D被电磁铁E吸起,杠杆AB偏转,带动细绳拉开闸刀开关,自动切断电路。

    小组同学根据产品特点,设计了如下的评价表(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能快速切断电路,安全可靠

    能切断电路

    不能切断电路

    指标二

    有调节结构,调节方便

    有调节结构,调节不便

    无调节结构,不能调节

    1. (1) [方案论证]机械传动装置中,杠杆B端置于水平台面上,使杠杆可以绕支点O逆时针转动。小组同学在设计杠杆支点时,有以下方案:方案一AO:OB=3:1;方案二AO:OB=1:2;方案三AO:OB=1:1。针对评价表,要达到优秀,应采用方案一,从杠杆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2. (2) [装置测试]小组同学采用方案一进行测试,将0.21千克的铁块D固定在杠杆B端支架上,让杠杆处于水平,电磁铁E移至D的正上方,E对D的吸引力F0与通过控制电路电流的关系如下表,气敏电阻R0的阻值与CO气体浓度的关系如图乙。已知电源电压U为9伏,调试电阻R最大阻值为20欧,滑片P移到中点,闸刀开关刚好被拉开时所需的力F为0.4牛。若设定CO气体浓度为24毫克/米3时,开关拉开,则需取多大质量的配重C固定在A端支架上才符合设计要求。(电磁铁的电阻和杠杆自重均忽略不计)

      电流I(安)

      0

      0.2

      0.4

      0.6

      0.8

      吸引力F0(牛)

      0

      1.2

      2.4

      3.6

      4.8

    3. (3) [迭代升级]如果CO气体浓度在20毫克/米3就要将闸刀开关拉开,以下调整可以实现的有      。(可多选)
      A . 支点O向左移到适当位置 B . 增加A,C间支架的高度 C . 铁块D换为等质量的铜块 D . 适当提高电源电压 E . 适当增加电磁铁的线圈匝数 F . 调试电阻滑片P向上移到适当位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