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2月第二次调...

更新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成都金沙遗址市是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邑。出土了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文物。其中,玉璋最早流行于夏朝时期的黄河流域。夏朝后人就把玉璋进行扩散传播,玉璋成为了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礼器。由此可知(   )
    A . 中华文明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B . 金沙文明属于奴隶社会先进文明 C . 古蜀国完全继承了夏的礼制观念 D . 金沙文明与良渚文化的联系密切
  • 2. 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在上层社会,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在民间,主要是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姓的“别婚姻”作用越来越小,氏无区別贵贱的功能。与以上现象的属于同一时代的是(   )
    A . 分封秩序依然能够有效维持 B . 人群结构更多地按地区划分组织 C . 只有皇族仍然具有世袭特权 D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共识
  • 3.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
    A . 国力达到鼎盛 B . 扩大政治影响 C . 扩大统治疆域 D . 开通丝绸之路
  • 4. 东晋初,实行黄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与土著。南朝时取消白籍,称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 “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两者都(   )
    A . 有利于民族之间交融 B . 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 .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 . 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 5. 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 . 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 B . 税收种类逐渐侧重于人头税 C . 地方藩镇已完全失去控制 D . 两税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 6. 宋代法律就田宅买卖契约进行的明确规定:第一步先问亲邻,在同等交易价格原则下房屋亲邻拥有优先购买权;第二步,订立契约,缴纳契税,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第三步过割赋役,官府在双方赋税账簿内进行变更登记;第四步交产离业,出卖人将田宅交付给买受人。这说明宋代(   )
    A . 重视社会成员平等的经济关系 B . 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的商品买卖 C . 征收契税是此项法律的出发点 D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经济法进步
  • 7. 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   )
    A . 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 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 C . 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D . 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
  • 8. 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
    A .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危险 B . 有利于民族交融实现民族平等 C . 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 D . 有利于西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 9.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指出,在战争到来之前,林则徐开始主持翻译英文书报,获知了英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据此分析得出了对英国的基本认识:驻印度海军来华军舰增多,这是为了武装走私鸦片。此种认识(   )
    A . 清楚地认识到英国的国家诉求 B . 基于“天朝上国”的思维方法 C . 使清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防范 D . 是“开眼看世界”的正确选择
  • 10. 下表为1894—1914年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不断增加。下表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占比例。下列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贸易业

    运输业

    制造业

    金融业

    1894

    39%

    14%

    15%

    33%

    1914

    18%

    37%

    13%

    10%

    A . 市场的发展刺激了运输业发展 B .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 西方国家资本输出的节奏放缓 D . 中国的外贸形势转变为逆差
  • 11. 陈旭麓曾说: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从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文主义到旨在救治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社会主义学说……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种现象(   )
    A . 源于中国的近代化不断发展 B . 反映出政治自由的社会状态 C .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 . 自卑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
  • 12. 1933年,长江流域水灾。苏维埃政府在其控制的地区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组织群众兴修水利,修建堤坝;建立专门管理机关统制粮食流通。毛泽东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巩固金融,发展贸易”。这些举措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B . 解决了人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C .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重构 D . 建立起集中管理的经济体制
  • 13.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白宫于翌年元旦就向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其时中国依旧山河破碎,大半国土为日本人所占领。突然而成“四强”,即令胡适亦不大相信,他在当日的日记中记述此事,特意在“四强”上加了引号。美国此举(   )
    A . 是中国英勇抗战的必然结果 B . 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推动 D . 是美国积极参与二战的表现
  • 14. 《陈云文选》中载,建国后,北京市东来顺羊肉店公私合营后的状况:“原来只用三十五斤左右的小尾巴羊,现在我们(政府)山羊、老绵羊、冻羊肉都给,涮羊肉怎么好吃?……东来顺的羊肉原来一斤一块二角八,现在要和其他铺子一样,一块零八分。……原来一个人一天切三十斤羊肉,现在规定每天切五十斤……。”这种经营状况(   )
    A . 说明公私合营不利于经济发展 B . 高度集中经济体制建立的弊端 C . 需要国家调整教条的经济策略 D . 国家不善于经营民生类的企业
  • 15. 观看漫画,关于该漫画反映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该事件  (   )
    A . 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 B . 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的提高 C . 表明美国以台制华政策的破产 D . 是中国外交政策转向的表现
  • 16. 谷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谈到1978年5月访问时说:“我同法国巴尔总理会谈时,他说,1977年法中贸易额为什么下降,这同贵我两国的友好关系不相称。……在联邦德国访问巴伐利亚州时,州长说,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支持,50亿美元怎么样,用不着谈判,现在握握手就算定了!”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   )
    A . 与西欧开始了经济贸易 B . 已经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C . 国家政策正在逐渐转变 D . 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
  • 17. 西亚地区的腓尼基人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被称为“腓尼基字母”。它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又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相比于埃及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字母文字在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符号少书写简洁便于记忆 B . 欧亚非大陆之间联系密切 C . 人种迁移促进了文化传播 D . 各地的统治集团重视推动
  • 18. 特许状,也称“豁免证书”。一般是中世纪西欧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在确定领主的征税和市民应缴租税的同时,承认城市自治权,确认市民人身自由,并赋予市民享有使用城市土地、管理市场、从事商业活动、加入行会组织等权利。由此可知特许状(   )
    A . 是一种封建的权利转让书 B . 奠定民主政治的实践基础 C . 促进近代西欧的思想解放 D . 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9. 喝茶直接导致了对糖需求量的增加。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国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通过西、葡殖民者在美洲的这种经济行为,可以推知( )
    A . 西、葡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B . 欧洲各地物价的急速上涨 C . 蔗糖的价格下降日益普遍 D . 北美洲涌入大量黑人奴隶
  • 20. 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它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伴随西进运动,从19世纪前期开始,广泛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该制度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北美洲的族群结构 C . 导致美国长期的种族矛盾 D . 南北矛盾激化且不可调和
  • 21. 《全球通史》一书中指出,18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 “新消费主义”。即民众之间相互模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开始购买“体面商品”,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开始购买“奢侈品”。导致此种消费现象产生的历史事件(   )
    A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 基本体现出消费的从众心理 C .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市场扩大 D . 主要影响是社会矛盾的激化 
  • 22.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性别歧视和女权运动》一文中指出,大革命推动了法国女权运动的发展。1791年,玛丽·古兹发表了《妇女与女公民权宣言》,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场女权运动的兴起。但是,在雅各宾派当权后,妇女完全被排除在政治活动之外。这种政治状况(   )
    A . 是法国开始歧视女性的产物 B . 导致性别矛盾加剧社会动荡 C . 引发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干涉 D . 其根源是经济水平不甚发达
  • 23. 20世纪30年代,在亚洲,九一八事变后美国仅仅表示了“惊讶”“遗憾”“忧虑”;在欧洲,面对希特勒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要求,英法操纵出现“慕尼黑阴谋”;被英法出卖后,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事实证明(   )
    A . 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B . 主要国家避战政策加速战争爆发 C . 经济上的困境促使德日加紧扩张 D . 法西斯主义就是世界大战的罪魁
  • 24. 在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増长率超过8%,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以及4.1%左方的全球平均增长率。高盛公司报告称“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増长的贡献率都超过美、欧、日,高达50%以上。这主要可以说明(   )
    A . 金砖国家经济质量提高 B . 政治多极化是必然趋势 C . 区域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D . 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 25. (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今天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党多次面临着道路和政策的争论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工农红军第四军于1929年6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县城召开会议,讨论红四军建军原则和制度的问题。会议发生激烈的分歧——“前委”和“军委”之争。(毛泽东主张坚持“前委”的领导地位,实际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中共中央军事部派遣来的刘安恭主张设立“军委”,也就是强调军事领导至上的方针。)针对这种分歧,中共中央于9月28日由周恩来、陈毅签发《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对争论问题进行裁决。简而言之,归结为讲两话:一是“前委下不需要成立军委”;二是“毛泽东同志依然为前委书记”。……1929年12月,红四军进驻福建上杭古田,于28~29日召开古田会议。

    ——根据余伯流《红四军的七大纷争与古田会议》整理

    材料二:建国初期,对于如何进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不断探索中。1951年,一份山西省委向华北局提交的题为《把老区互助组提高一步》的报告说:一些农村互助组织发生了涣散的情形。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对此问题党内决策层开展了大讨论,并专门对农村合作化问题召开数次中央工作会议,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观点是按照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及共同纲领的精神,先让农村自由经济发展起来,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再用政权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变革。另一种观点是应组织农民,防止农村两极分化,战胜农民向富农发展的自发趋势,动摇、削弱以至否定私有基础。主张在土改的基础上可以马上或者说尽快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根据黄道霞《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内的几场争论》等文章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红四军七大纷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析这场纷争对中国革命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争论的历史背景。并指出50年代初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实践。
    3. (3)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以下表格是学者对于民族主义的解释。

    作  者

    主      张

    汉斯·科恩

    民族主义者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民族主义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强烈的历史宿命感;受到民族主义动员的成员认识到我族与他族的划分;民族主义被想象为拥有主权。

    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

    爱德华·卡尔

    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等。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或者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民族主义”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论题不能重复材料。)

  • 27. 识别历史地图,获取历史地图本身具有的,和它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点中国疆域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国疆域扩大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中外修建的运河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