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大理、丽江、怒江高中毕业生2023届高三语文第二次复习...

更新时间:2023-03-22 浏览次数:5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范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  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  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  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 ·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 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  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   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固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差序格局》)

    材料二:

    《祝福》中,鲁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我与祥林嫂都是有别于“鲁 镇”的外乡人“祝福”的习俗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见证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因祥林 嫂外乡人的身份,她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心、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鉴赏的对象。鲁镇本是我的 故乡,我作为新知识分子,早已成为“文化”外乡人,祥林嫂试图借“祝福”重新介入生活的失败,向我提出 “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发问。我无法应答,无法行使启蒙民众的职责,更是彰显着半殖民地语境下知识分子启 蒙民众的困境。

    (摘编自赵瑾怡《论<祝福>差序格局同构与启蒙殖民话语》)

    材料三: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 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 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已”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 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  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 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  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微信社交原生圈层指的是基于血缘、地缘、亲属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具有紧密性和稳定性,在微信圈层中,以血缘、地缘抑或是亲属关系成为原生圈层,每个人微信中都存在着类似“相亲相爱一家人” “xx县老乡群” “表哥表姐群”等人数不等、大小不一的聊天群,微信中重新建构起一个个家庭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属关系。微信群中的聊天内容无 非是家长里短、回忆儿时快乐时光等内容,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婚丧嫁娶期间,这些微信群异常活跃。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  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 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  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  “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  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微信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  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如520舍友群、高一五班同学群、中文系专业群等。 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如某某项目组、某公  司同事群、人力资源互动群等。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其目的是提  供联系的便捷、生活空间的扩展、交友范围的扩大,如球类运动群、跑友群、茶友群等。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  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差序格局”就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中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道德的意义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联系里。 B . 在《祝福》中,对于“我”和“祥林嫂”,鲁镇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外乡,因文化或地缘的原因,  “我”和“祥林嫂”都无法真正接近鲁镇。 C . 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D . 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鬼神作为十伦中的一伦,祥林嫂与鲁镇的民众都十分信服。祥林嫂将希望寄托于参与“祝福”,鲁镇人希望借“祝福”向神灵祈求保佑。 B . 微信是通过一根根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微信圈层。 C . 《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D .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及了“差序格局”,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用“差序格局”分析文学作品,而后者则用来分析社交软件。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B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 为政》) C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 梁惠王上》) D . 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5) 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小时候“我”和闰土一起玩乐,充满了快乐与童真;成年之后,  “我”和闰土渐  行渐远“我”与闰土关系亲近,家里的东西任他挑选了拿走;而“我”与杨二嫂关系疏远,对她没什么印象, 同时也看不惯她偷拿东西。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述情节。
  • 2. (2023高三下·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的颜色

    王若冰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生下来最先知道并让人心向往之的大江大河,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

    这不仅因为在尚不能独自出门远游的童年时代,小学《语文》课本里“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所激发起的无边幻想,让原本就心怀童稚的少年浮想联翩,还因为从那一刻起,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是在三十多年前。

    1984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地区文教处教研室工作。这年冬天,教研室接到省教科所通知,要求派员到沈阳参加一个语文教学会议,当时,文教处要抽调我到办公室当秘书,我不愿去、就提出以让我去沈阳开会为交换条件。之所以以出差到沈阳为交换条件,我是有我的“小九九”的:一是可以趁转车机会逛逛北京;二是可以在陇海线河南境内从车窗看看黄河。

    那时候,中国的火车不仅跑得慢,而且拥挤不堪。现在从天水到郑州,坐高铁仅四个小时,那次却跑了一天一夜。到了风陵渡,我就试图把自己挪到窗口,想瞅机会看一眼黄河的身影。可车厢里乘客挤得密不透风,脚下、头顶都是人,想挪动身子寸步难行,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宣告失败,火车到了郑州,趁乘客上下车的机会,我在两排座位之间占据一个可以临窗眺望的位置,准备在火车过黄河的时候满足我已经贮藏了二十多年的愿望。

    火车还没有出郑州城,一个大胖子一屁股挤到我前面,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据了。就在我拼命挪动身子,寻找瞭望窗外的缝隙的时候,突然,车厢里有人惊呼:“黄河!”

    伴随一声长鸣,火车驶上黄河铁桥,车厢里骤然骚动起来。站在过道里的、坐在座位上的、躺在行李架上的乘客,拥挤着、相互踩踏着,纷纷把头挤向车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在胖子腋下双手扒开一堆脑袋,争取到一点可以眺望窗外的缝隙。更多人则踮起脚尖,扒着别人肩膀,伸长脖子,寻找眺望黄河的位置。其时正值夕阳西下,火车已经行驶到郑州黄河铁轿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趴在人头缝隙,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田野、村庄,又陷入冬日的肃杀、灰蒙。

    第一次和期待已久的黄河相遇,竞仅如此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转瞬即逝的勿忙一瞥,郑州附近金光闪射的黄河水和车窗外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的浩荡气势,便让我终生难忘。

    《幼学琼林》有句话说“圣人出,黄河清”,意思是说经年浊浪排空的黄河是很难变清的。但20世纪90年代,我在兰州看到的黄河却青碧如洗。

    那次到兰州天色已暮,我投宿的宾馆就在黄河铁桥之侧。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一条清粼粼的河流跃然窗外,河水清澈碧翠,舒缓东流。我有些纳闷:明明就住在黄河边上,眼前哪来这么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呢?室友指着窗外一河清流告诉我,眼前这条碧水清流就是黄河。他还告诉我,黄河在兰州以上,都清澈如许。后来到了青海贵德,面对从玛多黄河源头起步,在青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后依然青翠如玉的黄河水,我竞感动得双目湿润。

    彼时彼刻,我的感动不仅来自黄河上源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更缘于此前我在壶口看到的泥沙俱下、跌宕奔突的黄河的膂力与气势。

    那是2011年。这年秋天,为写作《渭河传》,我驾车开始了在渭河流域的孤身漫游,为了追寻渭河支流北洛河身影,我从陕西蒲城北上,直抵接近北洛河源头的志丹县,返回途中,偶然发现有条公路直通壶口,便情不自禁,一脚油门从陕北高原进入被滚滚南下的黄河劈开一道裂口的秦晋大峡谷。

    从陕北黄土高原断裂带纵横交织的沟壑环绕而下,闪烁着金色波浪的黄河时隐时现,到了壶口镇,满河流水如凝结在一起的黄金粘液,闪射着耀眼金光在秦晋大峡谷深处舒缓南下。傍依只有零星细浪无声翻滚的黄河转过一个弯子,骤然间就有隆隆巨响迎面扑来。顺着震彻峡谷的喧响望去,茫茫水雾从峡谷中央升起。水雾升腾的地方,在西北高原奔走2000多公里的黄河带着已经与茫茫黄土地融为一体的颜色奔涌而来。一个巨大的石壶朝天敞开,因两岸层层叠叠的巨石阻拦冲击而顿时变得膂力震天的滚滚黄河,如身披黄金铠甲、冲锋陷阵的成武之师,愈是险要狭窄,就愈奋勇向前。手挽手、肩并肩,高举全光四射的团团巨浪,二排接一排,奋不顾身,朝嶂岩高筑的壶口奔泻而下,飞泻而下的巨浪跌落壶底,似沸汤开壶潋流翻滚,声震如雷。堆堆巨浪飞溅而起,如竞相绽放的黄金,全光四射,璀璨夺目。

    那一刻,黄河两岸被一种令人心旌飞扬的金黄色映照着、笼罩着、拥抱着,犹如黄金锻造的宫殿、以至于此后多少年,只要一想起黄河,我耳际就回响起排排巨浪涌入壶口时排山倒海的隆隆巨响,眼前就浮现出壶口瀑布前赴后继、激情绽放的黄金浪花……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内心向往黄河,并不是因为要满足童年时代的无边幻想,而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B . 在“我”第一次即将看到黄河时,一个大胖子“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据了”,遮挡了我的视线,“我”极度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C . 当“我”在兰州遇见黄河时,“我”看到的却是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这与“我”印象中的黄河大相径庭,所以我觉得“有些纳闷”。 D . 为了写作《渭河传》“我”孤身驾车漫游在渭河流域,在从志丹县返回的途中,“我”特意驱车前往秦晋大峡谷,再一次见到了黄河。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这一句采用设问的形式,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突出了黄河和长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B . 在描写第一次看黄河的经历时,作者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对火车上的乘客进行刻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在看到黄河时内心的激动。 C . 作者在文中引用《幼学琼林》的原句,强调了黄河很难变清的事实,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 D .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先后写了作者三次目睹黄河的经历,行文自由,语言晦涩,但主题却十分的突出,使本文形成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3. (3) 葛剑雄在其著作《黄河与中华文明》中说:“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一一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品质?
    4. (4) 本文内容主要在写作者三次看黄河的经历,但文章的标题却以“黄河的颜色”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 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  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 “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  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  “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  “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  不取素准,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  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  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  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 谋进取之道、  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且臣  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 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节选自《战国策 ·燕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A以B万C乘D下E之F尊G之H于I廷J示K天L下M与N小O人P群Q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迎臣于郊,状语后置。与《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文言句式一致。 B . 曾参,孔子弟手,我们熟知的“杀彘教子”“曾母投杼”等成语与之相关。 C . 焉,代词,他,指武王。与荀子《劝学》中“风雨兴焉”中的“焉”相同。 D . 盛,意思为国家兴盛。与《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的“盛”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燕王相信了这样的言论,于是当苏秦从齐国出使回来时,燕王没有给他准备居住的地方。 B . 苏秦认为,人们讲信义道德是用来自我完善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是满足现状的办法,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 C . 在苏秦看来,如果满足现状,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燕王也就不可能越过楚国边境,也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 D . 苏秦在劝说齐王时虽然使用了欺诈的手段,但是相较于其他游说齐国的使者,并没有谁能比得上苏秦,做得更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

      ②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

    5. (5) 曾参、尾生和伯夷都具有高尚的操行,但苏秦却能辩证地看待三人,请你仿照例句的句式,概括苏秦如何

      借助尾生和伯夷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果苏秦如曾参般孝顺,那他就不会离开燕国出使齐国。

  • 4. (2023高三下·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 . 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 . 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 . 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
    2. (2) 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西方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黄金准则”:Do o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onto you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表达相似理念的中国版本是《论语 ·卫灭公》中的 “ ”两句。

    2. (2) 青年人的很多困惑大抵都是行动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其实就如《劝学》 “ ,  ”所说的一样,思虑万千,不及一次实干。
    3. (3) 先秦屈原、唐朝杜甫、近代鲁迅、当代钱学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始终是心

      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的诸葛亮也经常被古代诗人所赞颂,如“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 一批青年科研人员  ①  持续创新,把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 不断推向更高水平,温宗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主要从事城市固废处置与资源化、行业碳减排系统工程研究。 在科研中他始终认为,科研人员要把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真正结合到一起,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问题导向 学科,研究就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厘清塑料包装代谢机理,识别材料回收替代路径, 是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提升环境泄漏率的一个科学问题  为了解决“塑料废物管理”这个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他曾经尝试从3500万份外卖订单中,分析外 卖包装的材料组成和对环境的影响;他针对10多种细分包装材料,建立本地化环境影响科学数据,进行支撑 绿色低碳包装的生态设计;他开展万余次实证检测,精准刻画城市级500米网格化废弃规律;他应用高清摄像 和光谱图像识别算法,开发塑料包装废物智能化分选技术…… 小小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就这样被温宗国“吃干 榨净”,变成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方向。

    “做科研,坚持比天赋更重要”温宗国   ②   “搞科研需要坚守,    ③    自己有兴趣,相信自己做的  方向是正确的,每天就会保持着对研究的热情投入”正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和积累,他收获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1)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入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每处选填一个词语即可。

      只要  只有  尽管  坦诚 坦陈 坦 白  墨守成规  矢志不渝   沆瀣一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部分突出了温宗国对研究的热情投入,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掘“新十条”精神、感染新冠病毒后,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进行.  ① 居家隔离期间,在用药方面,我们进行自我治疗需要注意什么?首先,没有症状不要吃药。退热药、感冒药、  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在没有症状时,切不可盲目服药、虽然很多药品都是非处方  药 (OTC),     ②     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具体用药建议,请务必按药品说明书服用或咨询医生,其次,退烧 药与复方感冒药不要一起吃,退烧药不可与常见的感冒药同时使用,也不可与部分成感冒药同时使用。很多复  方感冒药、中成药中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随意混用会增加药物过量的风险,再者,    ③    新冠肺炎是病 毒性感染,消炎药(阿莫西林、头孢等)通常是针对细菌感染。特别注意的是,婴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要谨慎用药,吃退烧药一定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医生。

    1. (1) 下列句子中的“精神”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精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作为译者,他并没有体会到原著的精神。 B . 即使碰到困难也要振作精神,不要灰心。 C . 贫寒人家的孩子大都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D . 优质的睡眠能提高我们白天的精神状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下·大理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材料二:

    自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全部使用教育部统缟的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文129篇,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7%,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增加了51%,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达到49.3%。

    材料三:

    在你背过那么多古诗词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了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那样的文字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不朽。

    针对高考语文试卷中六分的古诗文默写,有些同学认为,“6分而已,却要背诵几十篇古诗文,花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不如多朝着数学或是其他科目努力些,一个选择题就弥补了!”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写一篇文章来反驳这些同学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