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

更新时间:2023-03-09 浏览次数:71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生活中我们要树立“低碳”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 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B . 集中焚烧生活垃圾 C . 鼓励公交出行 D .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加热液体 B . 检查装置气密性 C . 过滤 D . 转移蒸发皿
  • 3. 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地球水资源的总储量很少,要节约用水 B . 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 . 净化水时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 . 为了防止水体污染,应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 4. 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
    A . 物质的变化 B . 地壳中元素含量 C . 物质的构成 D . pH与溶液酸碱性
  • 5. 汽车尾气处理系统中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反应过程微观示意图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 该反应中生成的的分子个数比是1:1 C . 该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 . 该反应可将有毒的汽车尾气转化为两种无毒的气体
  • 6.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图甲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乙是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X的核电荷数为17 B . 两图共涉及五种元素 C . 图乙中,a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D . 图乙中,b和d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
  • 7. 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B .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 . 氯化钙、硝酸银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D . 中和反应的生成物是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8. 下列选项中,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称取3.0gNaCl,加入50.0mL水使之溶解

    B

    鉴别CH4和H2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杂质

    加入过量的铁屑,过滤

    D

    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

    加入足量稀H2SO4 , 过滤、洗涤、干燥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2年4月16日,3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返回地球。为了保障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家们精心研制出最新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部分循环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电解系统发生的反应为2H2O2H2↑+O2 B . X的化学式为CO2 C . 图中所示的物质转化中可实现氧气的再生 D . 图中所示的物质转化中,电解的水与生成的水质量相等
  • 10. 小组同学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蒸馏水或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注射器内各装有等体积的液体,同时等速度注入各自锥形瓶中,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锥形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曲线1表示注入蒸馏水后装置内的压强变化 B . 0~t1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注入液体后气体被压缩 C . t1~t2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振荡锥形瓶,使反应进行更充分 D . 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说明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蒸馏水吸收CO2的效果好
二、填空题
  • 11.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①金刚石、②石墨、③硝酸钾、④熟石灰、⑤尿素[CO(NH2)2]、⑥碳酸氢钠,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 (1) 可用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2. (2) 可用作复合肥的是
    3. (3) 可用作治疗胃酸的胃药的是
  • 12. 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1. (1) 《天工开物》是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书中记载“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体现金的哪种物理性质:
    2. (2) 第24届冬奥会发行的冬奥币使用的材料是黄铜(铜锌合金)。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表面没有划痕的是
    3. (3)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炼铁。生铁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金属锰(Mn)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经查阅,锰的化合物在水中溶解性如下:

      MnCl2

      MnSO4

      MnCO3

      Mn (NO3) 2

      Mn (OH) 2

      易溶

      易溶

      难溶

      易溶

      难溶

      锰的金属活动性介于镁和铜之间。结合以上信息和已有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 锰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B . 锰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C . 碳酸锰不能与稀盐酸反应 D . 硫酸锰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13. 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不同温度时NH4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H4Cl

    37.2

    41.4

    45.8

    50.4

    55.2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

    1. (1) 20~60℃,上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2. (2) t℃时NH4Cl饱和溶液和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则t℃在范围之内。
    3. (3) 40℃时,NH4Cl和KNO3各25g分别加入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静置,恢复到40℃,观察到的现象是;将两烧杯中的溶液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关系是NH4Cl(填“>”“<”或“=”) KNO3
三、综合题
  • 14.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硫酸钠、硝酸钡、硝酸钠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1. (1) 白色沉淀A的成分是
    2. (2) 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取少量无色溶液B,滴加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溶液B中一定不含的溶质是
    4. (4)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15. 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核心知识之一。结合以下常用实验装置回答相关问题。

    1. (1) 仪器①的名称是
    2. (2)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若用装置G收集氧气,验满的操作为
  • 16. 全世界每年因锈蚀造成浪费的金属高达产量的20%以上,但铁锈蚀原理却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暖宝宝、食品脱氧剂等。小组同学对暖宝宝发热产生兴趣,展开探究。

    【资料卡片】某品牌暖宝宝的使用说明如图。

    1. (1) 暖宝宝使用时能量的转化形式为
    2. (2) 暖宝宝“不使用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的原因是
    3. (3) 【猜想与假设】暖宝宝成分中氯化钠、活性炭可能加快铁锈蚀速率,使反应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通过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探究氯化钠、活性炭及两者共同存在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设计完成如下4组实验。(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实验编号

      铁粉/g

      水/mL

      活性炭/g

      氯化钠/g

      测得10min内温度上升值/℃

      1

      2

      5

      0

      0

      0.1

      2

      2

      5

      m

      0.1

      3.1

      3

      2

      5

      0.2

      0

      22.0

      4

      2

      5

      0.2

      0.1

      56.3

      【解释与结论】

      对比实验1和2,可探究氯化钠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表中m=

    4. (4) 为探究活性炭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填实验编号)。
    5. (5) 综合以上4组实验得出结论:
    6. (6)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运用该原理设计如下对比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结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装置

      集气瓶内空气体积/mL

      实验前烧杯内水的体积/mL

      实验后烧杯内水的体积/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百分含量

      A

      200.0

      100.0

      59.6

      n

      B

      100.0

      100.0

      66.0

      17.0%

      n=%(计算结果精确到0.1%)。

    7. (7) 结合反应原理和结果思考装置A的优点:(写两点)。

      【表述与交流】人类智慧无穷,趋利避害,化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计算题
  • 17. 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燃烧的烟气。某煤厂为了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向原煤中加入生石灰,燃烧时发生反应:CaO+SO2+O2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配平化学方程式:CaO+SO2+O2CaSO4
    2. (2) 若该煤厂一次共加入280吨生石灰(含CaO80%),则理论上最多可吸收多少吨?(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