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北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七...

更新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6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2七下·淮安月考)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开创科举制度 C . 开通隋朝大运河 D . 实现国家统一
  • 2. (2021·泰州模拟) 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    )
    A . 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 . 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 .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 . 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
  • 3. (2021·广东模拟) 有学者评价科举制时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作者强调科举制度(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体现了公平竞争 C . 缓和了社会矛盾 D . 扩大了选才范围
  • 4. 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伶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由此可见,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本质是(   )
    A . 稳定社会秩序 B . 忧伶百姓 C . 维护地主阶级长久利益 D . 完善各项政策
  • 5. (2021七下·东坡期末) “‘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意为以正道示人。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上文所述,属历史评价的是( )
    A . “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 B . 唐太宗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 C . “贞观”意为以正道示人 D .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
  • 6. (2022·茂南一模) 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 . 唐太宗虚心纳谏 B . 唐太宗知人善用 C . 唐太宗以史为鉴 D . 唐太宗勇于革新
  • 7.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   )
    A .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 .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C .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 重用有才能的人
  • 8.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A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 .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C .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D .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 9. (2021·镇江)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 . 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 . 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 . 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 . 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 10. (2016七下·高阳期末)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留下姓名的诗人有两千三百余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接近五万首。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 开放的文化政策 B . 统治者的提倡 C . 经济的繁荣发展 D . 唐朝人口众多
  • 11.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 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种类折射出唐朝(   )
    A . 对边疆统治加强 B .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 经济文化的繁荣 D .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 12. “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这种农业生产的工具是(     )
    A . 曲辕犁 B . 筒车 C . 翻车 D . 耧车
  • 13. 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取的唐朝信息是(    )

    ①商业的繁荣
    ②开放的社会局面 

    ③手工业的发展
    ④中外文化的交流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14.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反映了(   )
    A . 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B . 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C . 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D . 说明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
  • 15. (2020·孝感) 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 .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 . 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 . 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 16.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中主人公被誉为(   )
    A . 诗仙 B . 诗鬼 C . 诗圣 D . 诗史
  • 17.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材料反映出(   )
    A . 长安是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B .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 C . 日本是与唐朝交流最频繁的国家 D . 唐朝侨居长安的外国客商非常多
  • 18. (2020七下·桐城期中)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和亲结盟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9. 据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85%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材料反映出当时唐朝形成(   )
    A . 外重内轻的局面 B . 宦官专权的局面 C . 藩镇割据的局面 D . 奸臣乱政的局面
  • 20. (2021七下·东坡期末)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 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 .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 21.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被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这次起义(   )
    A .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 . 推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C .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 . 攻入长安建立后梁政权
  • 22. 下列选项能准确地概括隋唐历史基本特征的是(   )
    A .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与发展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23.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 .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B . 统一了黄河流域 C .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 . 与辽国互通使节
  • 24. 宋代,福建的科举文化处于一个黄金时代,出现了“福建多秀才”“龙门一半在闽地”的盛况。与福建科举“黄金时代”出现有关的是( )
    A . 国家的统一与强盛 B . 频繁的对外交流 C .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 民族关系的稳定
  • 25.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 )
    A . 维护了地主权益 B . 为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 C . 增加了政府收入 D .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 26.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 .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 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27. (2021·宝应一模)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 . 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 .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 .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 . 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 28. 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

    ①西夏    ②辽    ③金    ④蒙古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9. (2021七下·清远期中) 在某中学举行的历史故事会上,有位同学提到一位历史人物:“他‘精忠报国’‘刻苦学习’‘郾城大捷’‘被迫班师’‘风波冤狱’……”与该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寇准 B . 辛弃疾 C . 岳飞 D . 文天祥
  • 30. (2018·北京)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二、非选择题
  • 31.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短暂、繁荣、统一的朝代,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四:《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王朝设有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院)负责接待外宾,设置翻译人员,提供各种便利。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 (1) 根据材料一,完成图片空缺部分:大运河以洛阳中心,北抵A,南至B;河段E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确立了怎样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唐朝民族交往的史实。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通过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强盛所需具备的因素有哪些?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繁荣】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制度建设】

    材料二: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文化发展】

    材料三: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个皇帝的时候?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建立后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是哪些盛世?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哪些“突破性进展”?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文化的特点并举出史实说明?
  • 33.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四: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是什么?举出唐太宗“赢得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2. (2) 材料二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5. (5) 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