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 选择题(21分)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mǐng)警钟振聋发(fà)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hún)无处遁形。 B . 这道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cì)了过来,像枪弹穿透了伪(wěi)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qiē)开了玻璃。 C . 有的交头接(jié)耳,有的像倾(qīng)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āo)。 D .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chān)天耸(sǒng)立,不折(zhé)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颁发   由衷   锐不可挡   催枯拉朽 B .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为富不人 C . 浩瀚   娴熟   殚精竭虑   白手起家 D . 猝至   荧光   眼花瞭乱   屏息敛声
  •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   )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   ),热闹非凡。__________: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   ),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   )无暇一顾。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宽敞 络绎不绝 一呼百应 更 B . 宽敞 川流不息 一呼百应 都 C . 宏敞 摩肩接踵 呼应相接 也 D . 宏敞 车水马龙 呼应相接 却
    2.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B . 描绘一艘巨大的漕船准备驶过拱桥的细节,为人们一直所称道 C . 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是描绘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细节 D . 人们一直称道的,是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这三个短语中,有两个短语是并列短语。 B .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这个句的主干是:乡人驱赶驮队。 C .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加点词依次为连词、动词、名词。 D . 画线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示:[这紧张的]  一幕  , ‖  成为  (全画的)(一个)高潮。
  • 4.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B . 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C . 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D .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于公元282年。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于今日0时正式下线,宣称“行程码”时代的结束。 B . 拖延是个人在明知后果有害的情况下而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 C . 在非遗时代,民间美术的发展、保护、传承与研究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 D . 孩子的发展优势是在陪伴中发现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有质量地陪伴孩子。
二、 情景默写(8分)
  • 6.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1) 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3) 李清照《渔家傲》中描绘壮美海天图的句子是:
    4. (4) 《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采花见山的愉悦心境的诗句是:
    5. (5) 晏殊《浣溪沙》描绘花落燕归景象,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三、综合性学习(8分)
  • 7.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学校将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价值我诠释】

      请参考示例,写出下面名言所揭示的诚信的价值。(句式不限)

      示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立身之本。

      ①言不信者,行不果。

      ②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2. (2) 【活动我策划】

      你班响应学校号召,将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请你完善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收集资料,撰写演讲稿;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3. (3)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发表演讲;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评委点评。

四、名著阅读(6分)
  • 8. 八年级1班开展“阅读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以下是某同学所做的内容摘抄,请你按下面要求帮他完成该内容的读书笔记。

       ①第二天早晨护送我到周恩来的司令部去的,就是列宁儿童团的一个团员。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尽管他们是处在战区中间,而且他们中间还有个东路红军司令。我心里不由得想,红军能够这样不惹人注目地开进一个地方,是不是红军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附近驻扎一些军队似乎一点也没有破坏农村的宁静。

       ②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③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1. (1) “我”是,这两段文字摘自纪实作品《》。
    2. (2) 周恩来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领袖?请结合第③段内容,从生活和工作两方面简要回答。
    3. (3) 周恩来和他领导的红军队伍,与根据地的农民亲密无间,军民一家亲。由此可以看出,这支队伍的宗旨是什么?请联系整部作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现代文阅读(11分)
  • 9.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文本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早稻总产量562.5亿斤,比上年增加2.1亿斤。目前,全国大部地区秋粮长势较好,夺取秋粮丰收有基础、有支撑、有条件。“米袋子”稳、“菜篮子”丰、“果盘子”靓,农业根基牢,“三农”形势好,我们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就有了充足底气。

    文本三:

    黑土生金,沃野飘香。在黑龙江绥化青冈县祯祥镇兆林村,一台大型鲜食玉米采收机正以每天450亩的速度,收割着金黄的鲜食玉米。10年来,青风县景春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德才对机械化带来的甜头早已深有体会,他说:“我们合作社成立近10年,一直种植鲜食玉米。最初靠人力采摘,自从引人大型机械设备,过去雨天不能作业的生产难题解决了,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效益噌噌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再加上风调雨顺的好天气,保守估计,今年玉米亩产量能突破2600穗,比去年增产300穗。”尹德才底气十足地说。

    当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在科技的助力下,农民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

    (摘自人民网《丰收中国 最美画卷》)

    文本四:

    育种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粒种子长成需要一季,培育一个良种则需要十多年,甚至一生。1996年,许为钢加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潜心研究小麦育种。2001年,许为钢带领科研团队推出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郑麦9023”的种植面积曾连续六年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达2.8亿亩,为改善我国小麦商品粮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夏收时节,许为钢团队新育成的“郑麦1860”机收实打测产均超过800公斤。一头白发换来了麦地金黄,许为钢却说:“头发一辈子只白一次,小麦年年都变黄,年年都丰收。”

    “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这就要求种源自主可控。”许为钢经常向团队强调小麦育种要有忧患意识,要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新育种技术。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是许为钢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毕生追求。

    (摘自《人民日报》之《64岁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

    文本五:

    受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日渐严峻。而相比海外,中国国内的粮食形势显然好很多。一直以来,我国始终都将粮食问题视为头等大事,历届政府更是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议程的重中之重,例如一号文件反复强调的“三农”主题,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当前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是除了大豆等个别品类之外,作为主粮的大米、玉米和小麦几乎不需要进口,且当年总产量基本都能覆盖总需求。不过,鉴于当前全球粮食短缺局势愈演愈烈,我国政府还是给子了高度重视。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并且为了应对海内外农产品价格风险,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上构建了“三道防线”。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方针下,我国粮食整体供给充裕,短期内并不存在短缺之忧。

    (摘自中国小康网《全球粮食发生危机,中国的粮食够吃吗?》)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农”形势好,粮食供给有保障,我们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就有了充足底气。 B . 在科技的助力下,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我国农民从“会种地”转变为“慧种地”。 C . 为了我国粮食安全,以许为钢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在育种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D . 除了大豆等个别品类之外,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作为主粮的大米、玉米和小麦。
    2. (2) 你从文本一的图表中,读出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简要回答两条。
    3. (3) 你是如何看待下面这种抢购粮食行为的?请结合上述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球面临粮荒,我国进口粮食价格上涨,传闻我国也即将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有人冲向超市,大量抢购粮食。

六、现代文阅读(15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望天鹅

    蒋冬梅

    ①他们很少说话,他们只听风和窗子说,听院子里的大树说,听一只鸟说,听整片林子说,听峡谷里流出的小溪嘁喳。

    ②白天进山,没人可以说话,他就跟树说话。他从来都沉默寡言,唯独见了树才眉开眼笑。

    ③他一走进林子,仿佛能看见树都在欢呼雀跃。一会儿这棵树的胳膊缠住他,一会儿那根藤的手指拂过他。大树在他头顶隆隆响着说话,鸟儿说的话像碎米子一样往下掉。连一丛草都在说话,像绿色的水波在荡漾。

    ④他摸着一棵红松粗糙的树皮说:“使劲长吧!”去年松毛虫病来的时候,它病得可重了,现在,那些鲜嫩的松针带涩味的香气,钻进他的鼻腔,洗着他的肺。

    ⑤这时候,她正坐在院子里,背对着林子。她不怕飞过的蜻蜓掠一下她的头发,不怕迷路的小虫在她耳边聒噪,也不在乎蚂蚁误闯入她的裤管。  一只蜘蛛降落在她的手腕上,她笑着对它说:“降落失误喽!”然后轻轻地把它抖在地上。  它们都是她的伴儿,她一整天都在听它们说话,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

    ⑥他们搬进这幢房子有二十多年了,房子被粉刷成醒目的橘红色,像开在大山里的一朵百合花。他扯来电线,挂上灯,装上喇叭,除了这些和一部对讲机,再也没有现代化的物件了。

    ⑦有时他告诉她:"今天从脚上盘过了一条蛇,你不动,它就以为你是一块木头。”有时她告诉他:"野猪来过啦,顺走一些苞米。”下雨天,他们躲进屋去,担心那些淋雨的鸟儿,天晴了,院子里的稀泥地上,有几行小爪印,小鸟把他们故意撒在院中的豆粒捡去了,这有点像他们的孩子玩累了,回来抓一口食儿就又跑出去疯。

    ⑧他遇到过人参,小小的四品叶,在草窠里笑着。他告诉它:"要藏好了呀!”他没有留下一个记号,故意忘了它在的那个山坳。

    ⑨二十年没抽过烟了,有时他疲累得浑身像散了架,真想抽上ー口,可压根不可能找到一点烟丝和一支打火机。秋冬的山就是一个柴堆,出了护林站的门,永远都不能有一点火星,方圆几十里,只有他们的房顶上竖着一根烟囱。

    ⑩他和树就像老朋友,每天互相看看,彼此都还好好的,就放心了。可是,有一天巡山的时候,他看到两个人正挥着斧头在砍一棵大白桦树,他们已经砍出一道深深的伤口,新鲜的伤口里还散发着奶油味的清香。他连想都没想,一声怒喝就冲了上去,迎着那些拿着斧头的人。那些人举起闪着寒光的斧头想吓走他,可最后却被他死都不怕的气势吓退了。从那天夜里开始,他一连几天都守着大白桦树,像从前守着他生病的孩子。他老婆担心坏人伤害他,可他对她说:“你见过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害怕的父母吗?”后来,他老婆干脆和他一块守在大白桦树下,他不走,她也不走。

    ⑪某天,路上响起一阵汽车喇叭声,他和她都明白,又有人来望天鹅峡谷看风景了。在护林站的屋子前面,一群人停下来,准备继续向望天鹅峡谷进发。那些人发出刺耳的声响,让他俩感到很害怕,害怕他们惊走了鸟儿,踩伤了野花;害怕他们扯过树的胳膊,把一个个白色泡沫饭盒挂在树枝上。

    ⑫那些树好像也在收缩着,都竖看汗毛似的,连鸟都憋着不唱了。那些人不停地说着望天鹅的绮丽风景,说应该开一条大路,还说要拦住溪水,建一个水厂。他们吵闹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着,好像把整个望天鹅山脉都颤动了似的。他俩默默地听着,充满担心,再也开心不起来。

    ⑬后来,来了一群孩子,那些孩子来的时候,他俩像看见树那样眉开笑。孩子们在林子里跑着,像那些进过他们院子的动物一样欢快。孩子们舍不得弄坏一片树叶,舍不得摘下一朵花。整片森林里仿佛能听见树叶在鼓掌,花儿跟着风的鼓点开始跳舞。

    ⑭在树林的深处,一条小溪正闪着光在奔跑。他俩舒心地笑着,像孩子一样开心。他们从来没有去过美丽的望天鹅峡谷,可他们知道,他们守着的这些树就是天鹅的羽毛,他们一直被天鹅拥在怀中。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 (1) 小说以“望天鹅”为题,有什么作用?
    2.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只蜘蛛降落在她的手腕上,她笑着对它说:“降落失误喽!”然后轻轻地把它抖在地上。

    3. (3) 请分析小说中老头的形象。
    4. (4) 小说⑪-⑬段写“一群人”和“孩子们”分别来到望天鹅峡谷,山林和护林老人对他们的反应却不同,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七、文言文阅读(16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谓梁惠王曰):“  五亩之宅    ①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②    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注释】①宅:住宅,这里指住宅场地。②帛:丝织品,这里指丝绸衣服。③庠(xiánɡ)序:古代的乡学。④申:反复陈述。⑤孝悌(tì):敬爱父母和兄长。⑥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⑦检:检点。这里的意思是,制止、约束。⑧饿殍(piǎo):饿死的人。

    1. (1)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夫环而攻之 面山而居 B . 然而不胜者 欣然起行 C . 无失其时 其如土石何 D . 百亩之田 称善者久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城非不高也 城:城墙 B .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C . 然而不王者 王:称王 D . 非我也,兵也 兵:兵士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 (4) 孟子认为,君王治国,“人和”至关重要。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达到“人和”呢?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回答。
八、诗歌鉴赏(5分)
  • 12.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题目中虽有“送别”二字,但这首诗不是送别朋友,而是设想故乡水送别自己。 B . 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为下文做铺垫。 C . 颔联化动为静,描绘诗人进入楚地后看到的壮丽景象,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D . 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的尾联。
九、作文(60分)
  • 13. 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写作。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捡破烂、睡猪圈的时候,他告诫自己:要走正道。靠了政府、学校、爱心人士的资助,他一路读到高中。老师器重他,同学信任他。当他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几度欲辍学时,班主任说:再坚持坚持,总会柳暗花明。同学说:你是我们的楷模,成长路上少了你,我们会缺少斗志。后来他考上了大学。现在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还建设家乡,回馈社会,是知名的爱心人士。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④不要抄袭,不得套作;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