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科学2022年寒假每日一练13

更新时间:2023-01-11 浏览次数:31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七上·义乌期中) 在《动物世界》中,我们常看到生物学家长时间隐藏在丛林中用摄像机等工具来研究动物的行为,这种方法属于(   )
    A . 观察法 B . 实验法 C . 调查法 D . 文献法
  • 2. (2022七上·义乌期中) 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对裁判使用皮卷尺测量自己跳远的成绩有异议,认为测量的成绩偏小,下列有关申述理由正确的是(   )
    A . 皮卷尺上2cm刻度处与起跳处对齐 B . 沙堆有隆起时就直接测量 C . 测量时皮卷尺绷得太紧 D . 没有跳到正前方时,直接测量起跳点到落脚点的距离
  • 3. (2022七上·温州期中) 下列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鱼”,其中真正属于生物学分类上的鱼类是 ( )
    A . 鲨鱼 B . 鳄鱼 C . 娃娃鱼 D . 鲸鱼
  • 4. (2022七上·温州期中) 小鹤在野外观察到4株植物P、Q、R和S,并设计如上图所示的二歧分类检索,若上述4中植物中有一株是桃树,则它是(        )

    A . P B . Q C . R D . S
  • 5. 图中利用乒乓球制作的地球仪与实际比较吻合的是( )
    A . B . C . D .
  • 6. 下列现象能支持“ 地壳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液化形成的 D .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 8. (2020七上·奉化期末) 小明用托盘天平称取10g食盐,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 调节横梁平衡前,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B . 称量过程中,先放10g砝码,再添加食盐直至天平重新平衡 C . 添加食盐后,发现天平未平衡,通过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D . 称取的食盐不放回原试剂瓶中
二、填空题
  • 9. (2022七上·鄞州期中) 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后,同学们尝试自制了一支气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空气,装置不漏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

    1. (1) 此温度计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2. (2) 小科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10℃和60℃的水中,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到达的位置A和B,如图乙所示(右边装置已省略),用该温度计测室内温度,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
  • 10. (2022七上·鄞州期中) 小科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
    1. (1) 图甲中圆的直径是cm.

    2. (2) 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他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乙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那么纸带的厚度为。在实验时纸带需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否则会使测量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11. (2022七上·衢州期中) 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荠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填字母)。
    2. (2) E与C相比,特有的器官是
  • 12.   2021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3周年纪念日。

    1. (1) 从地震带分布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一带,容易发生地震。
    2. (2) 图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 13. 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甲所示。

    1. (1) 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 
    2. (2) 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3. (3) 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 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 .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凝华成了冰 C . 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 .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三、实验探究题
  • 14. (2022七上·义乌期中) 下列是小峰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遇到的情形,请你一起回答:
    1. (1) 制作装片时,先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如图显示的是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A . ① →② →③ →④ B . ① →③ →② →④ C . ③ →① →② →④ D . ③ →① →④ →②
    2. (2) 显微镜的目镜不变,物镜由“ 10 × ”转换成“40 × ”,视野范围和视野亮度的变化 是       
      A . 变小、变亮 B . 变小、变暗 C . 变大、变亮 D . 变大、变暗
    3. (3) 观察时,看到了物像 D ,在此之前他看到的物像依次是

四、解答题
  • 15. (2020七上·吴兴期末) 材料一:如图所示,静止在花朵上的是一种叫“全碳气凝胶”的固体材料,它是浙江大学的科学家发明的一种新型材料。“全碳气凝胶”是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材料加入水中,在低温下冻干后再除去水分研制的。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轻的材料,一块体积为100cm3的“全碳气凝胶”的质量只有0.016g。“全碳气凝胶”构造类似于“碳海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承受1400℃的高温,具有很强的绝热性,还可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900倍的油,在吸收海上漏油、净水、净化空气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当地时间7月25日晚,日本散货船“若潮”号在毛里求斯东南海域的埃斯尼角礁触礁搁浅。据统计“若潮”号至少泄漏出900吨燃油,若不及时处理恐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鱼类、贝类被人食用后会造成重金属中毒。

    1. (1) 马克杯大小的“全碳气凝胶”能够放在花朵上,是因为它具有的性质。
    2. (2) 下列“全碳气凝胶”的实际应用中,可能实现的是       
      A . 清洗厨房的油烟机 B . 吸除冰箱内的异味 C . 新型锂电池的正负电极材料 D . 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E . 制作取暖器的散热片
    3. (3) 若用“全碳气凝胶”吸收“若潮”号泄漏的全部燃油,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全碳气凝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