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

更新时间:2023-01-30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48分)
  • 1. (2022高一上·宾县月考)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 . 早期人类的单一性 B .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C .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 .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 2.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层化也比较明显。对陶寺遗址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 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 . 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矛盾 C . 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D .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3. (2022高三上·吉林月考) 商代的“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只是“诸侯之长”。西周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由此可见,西周的分封制(    )
    A .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B . 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认同 C . 标志着血缘宗法制的起源 D . 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 4. (2022高二上·辽宁开学考) 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 
    A . 家国一体化的特征 B . 原始宗教的内隐性 C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 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 5.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 . 氏族公有制 B . 均田制 C . 井田制 D . 私有制
  • 6. (2016高一下·江西期中)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盎”,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这段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   )

    A . 井田制被严重破坏 B . 土地交换合法化 C . 出现僭越礼制现象 D . 商品经济水平高
  • 7.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   )
    A . 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 B . 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C .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 建立严密的官僚制度
  • 8. 一学生在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研学过程中看到,春秋芮国国君陪葬墓中有七鼎六簋(guǐ)。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放熟食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分封制下的内外亲疏 B . 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 C . 礼乐制下的等级秩序 D . 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
  • 9.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   )
    A . 荀子 B . 墨子 C . 庄子 D . 孟子
  • 10. (2021高二下·金台期末) 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
    A . 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 . 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 . 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 . 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 11. 孟子对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表示强烈反对,说他们是“暴君污吏”,高唱“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认为攻人之国最为不义。由此可知,他们都(   )
    A . 批判君主制度束缚 B . 力图重建社会秩序 C .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D . 希望建立法治社会
  • 12. (2022高二上·昆明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世系中去。据此可知,司马迁意在(   )
    A . 强调各民族保留自身特色 B . 启发民众摒弃华夷观念 C . 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 D . 构建同源同祖思想观念
  • 13.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人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
    A . 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   B . 导致诸侯争霸的兼井局面更加剧烈 C . 成为礼别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 D . 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 14. (2022高三上·华州月考)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
    A . 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 . 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 . 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 .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 15. 在北击匈奴和南征百越之后,秦朝在这些地区设郡、县进行管辖,大量内地民众奉命迁往从匈奴手中收复的河套地区,开垦土地:前往岭南的移民以军人为主,但直到秦朝灭亡,中央都没有将移民岭南的军人召回。这些管理举措(   )
    A . 体现了怀柔远夷政策 B . 破坏了地方历史传统 C . 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D . 强化了对边疆的控制
  • 16. (2022高一上·南阳月考)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 B .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C . 秦朝实行暴政政策 D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17. 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大一统”主要表现为(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 B . 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 C . 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D . 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
  • 18.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
    A . 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 . 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 . 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 . 秦末战争破坏严重
  • 19.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旨在恢复生产 C . 削弱割据基础 D . 便于文化统一
  • 20. (2022·山东模拟)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 .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 加强了经济控制 C . 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 D . 解除了国家威胁
  • 21. (2022高一上·沈阳期中)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十三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B .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C .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D . 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 22.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 恩泽王族子弟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增加财政收入 D . 削弱王国势力
  • 23. 东汉太守一到任,往往会聘请当地名族大姓担任地方显职,并对他们以礼相待,言听计从,甚至完全委政于他们。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汉(   )
    A . 外戚干政现象严重 B .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 . 中央集权潜伏危机 D . 豪强地主加剧兼并
  • 24. 《后汉书》记载,东汉王朝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28-75年)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讨论儒家经典内容,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一做法(   )
    A .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发展 B . 体现了他对太学教育的不满 C . 带动了汉代民间的向学风气 D . 把儒家思想确立为统治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 2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为充实人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行仁政与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与汉武帝分别实行了什么措施?它们在本质上有何共同点?
    3. (3)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 26. (2021·广东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时许多蛮夷到了战国都不见了,难道他们都绝种了吗?不,他们因为文化的提高,已与中原诸国合为一体了,再没有种族问题了。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从此以后,政权的分合固有,但在秦汉的版图里的人民大家是中国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这话固然到了现在才说出口来,但默默地实行却已有了二千数百年的历史了。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1939年)

    请根据材料,对顾颉刚的观点作合理解释。(要求:提炼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论述或剖析,应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27. (2020高三下·连云港开学考) 秦始皇对法治高度重视,将法治理念贯彻到秦帝国的政治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秦始皇继承前代的法治传统,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政治准则。从新出土的秦简看,秦始皇编纂的成文法典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他将法律、法令公布于众,进行法律的普及工作,使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在秦始皇时代,军政大事和百姓日常生活,都有法律进行规范,一定程度上真正实行了法治。秦法要求官吏必须精通法律,依法办事,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实行责任追究制,奖勤罚懒,劝善惩恶,这对秦统一的巩固和政治控制是极有好处的。

    ——摘编自马平安《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归纳秦始皇推行法治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继承的“法治传统”。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始皇推行法治的历史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