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二高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开学...

更新时间:2023-01-31 浏览次数:3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图所示为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左右的牙雕蚕纹盅木质蝶形器,此盅四周绘有蚕纹。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河姆渡文化的居民(   )

    A . 使用打制方法制作陶器 B . 已经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C .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D . 逐渐萌生甲骨文字意识
  • 2. 下图所示为吕思勉所著《秦汉史》的部分目录,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

    第六章  汉末事迹

    第一节  元帝宽弛

    第二节  成帝荒淫

    第三节  哀帝纵恣

    第七章  新室始末

    第一节  新莽得政

    ……

    第十章  后汉衰乱

      第一节  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上

    ……

    第十一章  后汉乱亡

    第一节  何进之败

    第二节  董卓之乱

    ……

    A . 皇帝昏聩与戚官专权 B . 党锢之祸与农民起义 C . 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 D . 朋党之争与皇权衰微
  • 3. 《千金方》中记载的耆婆万病丸、阿伽陀圆等方剂,都来自印度。此外,应用外国药物的方剂有59个,其中应用丁香的方剂10个,应用槟榔的方剂3个,应用砂仁的方剂1个。这说明唐代(   )
    A . 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 B . 丝绸之路畅通繁荣 C . 中华文化圈逐渐扩展 D . 中外医药交流较多
  • 4. 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据此可知,宋代(   )
    A .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B . 政府放宽对商业贸易的控制 C . 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D . 外贸税收成为国库主要财源
  • 5. 据《史集》记载,元太宗窝阔台在建都和林后正式确立了驿站制度,设置了和林城到中原的驿道,道中每隔五程就设置一个驿站,由一个千户负责站内事务。此举旨在(   )
    A . 发展交通运输 B . 促进民族交流 C . 开展边境贸易 D . 加强中央集权
  • 6. 清朝在平定新疆地方势力叛乱的过程中,为保卫西北边疆安定,依“因俗而治”的原则设立了一个地方机构,用以总领军政事务。这一机构是(   )
    A . 伊犁将军 B . 北庭都元帅府 C . 奴儿干都司 D . 行都指挥使司
  • 7. 洋务运动将“术”“技”“艺”作为“末”和“辅”来对待,而在戊戌维新阶段,清廷却多次颁布上谕,明确指出施行西法(包括西政)是自强的唯一途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 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 B . 中体西用已被完全接受 C . 师夷长技实践的成功 D . 顽固派对国情认识深化
  • 8. “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正式以“它”作为纲领的是(   )
    A . 维新派 B . 同盟会 C . 立宪派 D . 兴中会
  • 9. 1928年11月至1929年1月,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召开。全国22个省、4个特别市提供了13271种展品。当时报纸评论道:“全国物产荟萃一堂,实远胜于历届各地所开之国货展览会。这场展览会的召开(   )
    A .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C . 获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支持 D . 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 10. 下图所示是1938年漫画家廖冰兄创作的漫画《大和武士已经支撑不住了》。该漫画意在说明(   )

    A . 抗战总体形势发生变化 B . 中国即将取得抗战胜利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固 D . 中国的国力远胜于日本
  • 11. 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占55.8%,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的资金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 “一五”计划编制脱离国情 B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 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D .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 12. 下表所示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届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人大代表总数(人)

    1225

    1226

    3040

    2885

    3497

    2973

    2973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人)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少数民族代表占比(%)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 . 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C . 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在被西方宣布“不战而胜”“历史终结”的压力中,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冲击下,中国都能化险为夷的主要原因是(   )
    A .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持续不断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 D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落实
  • 14. “它发端于基辅罗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至17世纪末,它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拜占庭帝国 B . 阿拉伯帝国 C . 俄罗斯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15. (2022高一下·吉林期中)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从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体制的建立(    )
    A . 冲击了将军与武士的主从关系 B .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C . 使天皇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 D . 与封建庄园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9. (2022高一下·龙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