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1月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神人兽面纹往往发现于良渚的玉琮上,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玉琼又出现在大约千年之后的三星堆遗址中。不仅如此,玉琮的出土向南到达了广东石峡遗址,并且在陕西石峁遗址和甘肃的齐家文化也有出土。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 . 生生不息 B . 多元一体 C . 源远流长 D . 兼收并蓄
  • 2. 下图是《周朝主要地方封国的分布》示意图,周代的封国主要分布在以前商朝人的要地上,或.是位于交通路线上。这一分布主要是基于(   )

    A . 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 B . 防范商朝贵族的反叛 C . 推动区域交通的发展 D . 控制地方的政治需要
  • 3. 《荀子·王制》记载:“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这表明“市”的发展( )
    A . 保证了民众基本消费 B .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C . 促进了地区文化认同 D . 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
  • 4.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老、庄认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表明老庄思想( )
    A . 凸显了道法自然思想 B . 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 C . 呈现了自然命定色彩 D . 蕴含了无为而治理念
  • 5. 下表是古今史学著作对秦朝郡县的论述和考证,据此可知,秦朝(   )
    著作 作者 内容
    《史记·秦本纪》 司马迁 把天下分为36郡
    《秦郡新考》 谭其骧 郡级行政单位46个
    A . 郡级单位个数难以确定 B . 分层管理体制得以优化 C . 专制皇权统治空前强化 D . 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 6. 下图是汉高祖到汉武帝期间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中军功受益阶层所占比率变化图。这一占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 B . 中外朝制度的推行 C . 王国的威胁逐渐消除 D . 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 7. 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所载汉代经济活动(部分)。这表明当时(   )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世善农稼,好货殖……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昌言·理乱篇》 豪人之室……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A . 经济作物得到发展 B .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 .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 国家抑商政策调整
  • 8. 东晋初年,北方战乱,人民纷纷南渡,政府特别设立“侨州郡县”,以原籍口名安置,并给予减免赋役的优待。据此可知,“侨州郡县”(   )
    A . 避免了南北民之间的矛盾 B . 简化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 . 有利于南方的稳定与发展 D . 加速了东晋政权统一进程
  • 9.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据此推知,唐朝(   )
    作者 诗名 诗句
    窦威 《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人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镇 《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 . 边疆地区战事频繁 B . 对外交流十分广泛 C . 区域文化互动活跃 D . 民族政策比较灵活
  • 10. 唐开元二十五年政府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卖充住宅、邸店、碾础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这一规定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
    A . 自耕农数量的减少 B . 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 土地兼并现象明显 D . 社会贫富差异显著
  • 11. 曹操出身卑微,德行不佳,为正统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而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中,编者着力刻画曹操智慧谋略、明智豁达、随机应变等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乱世英雄的形象。这一变化(   )
    A . 加剧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B . 引发了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C . 突破了人物品评的标准 D . 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 12. 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 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市易务的设置(   )
    A . 消除了地主阶级内部矛盾 B . 改变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 .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 缓解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13. 北面官是辽的最主要机构,下又分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南北枢密院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也称南北衙。这说明辽朝政治制度(   )
    A . 行政效率比较低下 B . 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C . 受到地理环境影响 D . 确保了军事实力强大
  • 14. 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人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争论的实质是(   )
    A . 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 . 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 . 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 . 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 15.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其母以“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为由,对陈尧咨加以责打。该记载反映出当时(   )
    A . 商业发展影响文学创作 B . 重文轻武逐渐被读书人所接受 C . 传统本末思想影响巨大 D . 忠君报国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明德,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在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犯罪外,一般都可以宽缓处理。西周统治者提倡“明德慎罚”,实际上,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模式。

    ——摘编自樊鸣《论“明德慎罚”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到汉武帝时期 ,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中央的权威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他们兼并土地,进行买卖,但是国家政策太过于软弱,对于社会出现的弊端无法解决,这时汉武帝决定转变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国家的新思想。汉武帝后来放弃战国以来所奉行的严刑峻法策略,改为“礼法并用”,以“德治”为主要手段。在借鉴西周德刑结合经验的基础上,董仲舒以阴阳五行理论和天人感应学说为指导,确立了“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据马作武《中国法律思想史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理念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汉武帝在治国思想上的变化,并简析这一治国模式的影响。
  • 17.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儒家尊“劳心”贱“劳力”,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孔子的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汉代,人们开始把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加以强化。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东汉经学家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与学生一起力行耕读相兼的生活,有“以耕学为业”之语。

    ——摘编自邵彦敏《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概括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唐入 宋城市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都市空间的扩展。空间的扩展增强了都市的吸纳力,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空间的扩展至少具有三维(向)性:一是外延的扩展,使都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即形成“大都市”(不以城墙为界限);二是城内封闭式的坊市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现为“打墙侵街”“接檐造舍”等,属于内涵的扩展;三是立体空间的扩展,即在占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楼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以增加商用和民用宅舍使用空间。

    ——摘编自宁欣《由唐入宋都城立体空间的扩展》

    材料二:唐宋时期, 政府出于迫切缓解财政拮据的现实需要,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并逐步认可商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社会分层的依据,以出身为标准的身份等级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唐末的战乱沉重打击了不断衰落的门阀士族,客观上促进了商人摆脱自身原有阶层的桎梏,一个新兴的富民阶层开始崛起。商人阶层自身也逐步认识到组织行会的重要意义,于是“行”代替“市”成为新兴的社会组织。城市市民开始寻求用联合抗争的方式表达本阶层的观点,为自己发声,市民意识开始觉醒,市民阶层由此萌发。

    ——摘编自冯兵《隋唐 五代城市社会等级与社会结构变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巾变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国 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与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辨”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

    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王志阳《中国通史》

    围绕“国家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材料中选一角度,确立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