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11月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2-12-12 浏览次数:4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
    A . 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 B . 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 . 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D . 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 2. 汉代的夫余文化遗存(在今吉林省)榆树老河深遗址中,出土了铁钁27件、铁凿4件、铁镭8件、铁镰13件,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在老河深大、中、小型墓中均有出土。经学者比对,这些铁制农具与汉代中原地区的农具完全相同。这表明汉代(   )
    A . 农耕生产区域的扩展 B . 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 C . 存在大地主田庄生产 D . 跨区域长途贸易兴盛
  • 3. 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皇帝登临泰山筑土建坛,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古代进行过泰山封禅的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这反映(   )
    A . 泰山封禅基于国家政治大一统 B . 君主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 C . 泰山封禅取决于帝王个人功业 D . 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域日益扩大
  • 4. 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 )
    A . 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 B . 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 C . 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D . 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
  • 5. 晚唐传奇小说《窦乂》讲述了商人窦乂致富的故事,书中写道......胡人米亮......谓乂曰:(长安)崇贤里有小宅出卖,直二百千文,大郎速买之。又西市柜坊,巢(意指存蓄)钱盈余,即依直出钱市之。以上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
    A . 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 .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 C . 已出现资财存储机构 D . 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 6. 某史书记载......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该史书(   )
    A . 代表了封建政府的价值立场 B . 表达了心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C . 客观评价了朱熹的学术成就 D . 阐发了明清进步思潮的价值理念
  • 7. 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   )
    A .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B .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C . 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 D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8. 王守仁在江西镇压农民起义以后,在赣州等地制立.乡约,推行保甲之法。同时,以.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在其所到之处兴建社学,延师教子。对此,下列王守仁的言论最能用于阐释上述做法的是(   )
    A . 四民异业而同道 B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C .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D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9. 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
    A . 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 B . 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 .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 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 10. 有学者统计了以下两表(表1和表2)。观察表1到表2的变化,最合适的论文主题可能是(   )

    表1  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举例

    夷、红毛、藩属、西洋

    诏敕、谕旨、表

    怀柔、贸易管制

    理藩院、礼部

    三跪九叩、朝贡、跪、接见

    比例(%)

    74.9%

    2%

    0.81%

    2.4%

    19.8%

    表2  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关系用语频率

    内容

    事件用语

    文书用语

    对外政策

    机构

    仪式用语

    举例

    夷、首、洋、道歉、致电、欧罗巴

    函、照会、国书、咨文

    通商、外交

    外务部

    跪、朝觐、握手

    比例(%)

    87.5%

    4.7%

    1.3%

    0.8%

    5.7%

    A . 《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 B .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 C . 《天朝上国观念的转变》 D .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11. 某时期,北京城内"凡卖洋货者均皆逃闭",人们纷纷将家里的洋货自行销毁,"各种煤油灯砸掷无数,家家户户尤恐弃之不及,致贻祸患"。时人记述,"城内商铺招牌·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作为直接证据,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英法联军攻人北京的民众反应 B . 清末农民运动的民族义愤情绪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残酷暴行 D . 反帝爱国运动中群众抵制洋货
  • 12. 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 )
    A . 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 . 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 C . 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 . 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 13. 欧战(一战)后,很多中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世界将进人一个全新的时代,故"新文明""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人"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思想运动推动观念更新 B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接受 C . 一战成为思想变革根源 D . 当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14. 下列为1926年《北华捷报》(上海租界内英文报纸)投书人的言论交锋,这反映了当时(   )

    "把洋人拉到和不受保护的中国人一样的境地,对可怜的人民丝毫没有用处!"

    ——署名"Ajax"的读者,1926年11月27日《北华捷报》

    "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是正义和平等的象征..那些压迫百姓的军阀并未骚扰享有特权地位的洋人。我以为,这将会使农民们更加憎恨洋人,而洋人显然是和这些军阀结为同盟的。"

    ——署名"F.D.Z."读者的回应,1926年12月4日《北华捷报》

    A . 反帝反军阀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 . 租界居民积极支持北伐战争 C . 农民成为当时革命战争的主力 D . 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 15. 某时期,中共强调在土地政策上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地主也同样分得一份土地。一时间粮食产量提高一二成,农民生活改善,能吃饱饭,踊跃参军支前。这一举措(   )
    A . 得益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合作 B .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群众基础 C . 彻底变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 . 有助于团结一切力量抗击日寇
  • 16. 1947年,西满地区(今辽宁锦州与河北山海关交界处)鼠疫流行,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制定防疫工作计划,培养防疫人员,注意在城市清理垃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在乡村开展卫生保健和卫生清扫运动。不久后即战胜鼠疫。这反映了当时东北解放区(   )
    A . 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得到完善 B . 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 . 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D .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尧帝时候,洪水滔天……舜举用了鲧的儿子禹来继续鲧的治水事业。禹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

    ——据韩兆琦主译文白对照版《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考古学证据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发生大规模的改道,气候重建表明约4000年前气候好转的开始阶段恰好对应于夏朝的始建时期,这证实夏朝建立前夕的大洪

    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益于4000年前的气候好转而并非人力之能所为。

    ——据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整理

    材料三:大禹信仰的产生基于其治水实践及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秦始皇是第一位祭祀大禹的帝王。北魏孝文帝在大禹治水之地龙门用最高祭祀礼仪祭祀禹庙。唐宋元君主多次重修、新修大禹庙宇,希望大禹护佑国祚绵长,家国安福。明清两朝对于大禹的信仰与册封达到鼎盛。这与黄河屡次冲决运河,阻碍国家漕运的现状密不可分。

    ——摘自郑民德《大禹治水:历史变化中的国家信仰与社会崇拜》

    1.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你认为可信的部分,并说明你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大禹信仰的历史原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

    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

    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

    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

    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的特点,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前后,督理台湾军务的沈葆桢向清廷提出了在台湾联外交、储人才、储利器、通信息的方略,得到清廷采纳。随后,在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等洋务派官员的主持和推动下,在台湾实行了加固城防、兴建炮台、增调舰船、整备军械、奖励移民、开山抚番、修建道路、开通电报、整顿吏治等措施。台湾也迈出了经济技术向近代化转轨的脚步,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条电信线路、第一所新式学校……成为中国各省中建设和发展成就较突出的地区之一。1885年,清政府下诏在台湾建省,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第20个行省。

    ——摘编自汪广仁、王雯妹《台湾近代早期技术发展略探》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清廷重视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后期台湾近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2年10月,抗战后方的《大刚报》举办了一次民意调查,探究国人对战争形势及国内外重要政治问题的意向,收到了主要来自湘、桂、粤、赣四个省区的民众回信。以下为该民调的部分材料:

    表1:《大刚报》1942年民意调查部分结果统计(有删节)

    序号

    问题及结果统计

    1

    你认为中国抗战,究竟能不能得到最后胜利?

    能:占99.5%

    未置可否:占0.5%

    2

    你主张联合国家,应该先以全力解决德国,还是先以全力解决日本?

    日本:占69.4%

    德国:占30.6%

    7

    在联合各国未以全力打击日本之先,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先行反攻?

    要:占50.8%

    不要:占48.2%

    未置可否:占1%

    表2:调查结果之分类统计(有删节)

    性别

    男:占94.6%

    女:占5.4%

    年龄

    20岁以下

    20—30岁

    30—40岁

    40岁以上

    占52.5%

    占26.8%

    占14.1%

    占6.6%

    职业

    学生

    公务员

    商人

    军人

    工人

    自由职业

    农民

    其他

    39.6%

    19.9%

    14.8%

    14.6%

    7.7%

    1.27%

    0.8%

    1.33%

    ——据杨天宏、宋仕宏《抗日战争转机与社会心理变化—以1942年(大刚报)民意调查为中心的探析》整理

    1. (1) 根据材料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刚报》民意调查反映的民众对抗战前途走向的认知,分析这种认知形成的原因o
    2. (2) 根据材料表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大刚报》调查结果的史料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