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素养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2-12-11 浏览次数:5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 .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 .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 2. 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A . 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 . 天道观持续衰落 C .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 . 儒家思想影响力扩大
  • 3.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 . 促进了政治统一 B . 有利于秦治下群众全面发展和治国人才培养 C . 冲击了贵族政治 D . 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 4.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分裂与分治如同后来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一样,只是中华统一国家中的内乱与分治时期,秦始皇只是在经历了战国近四百年的内战与分治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趋势 B . 西周分封制下已形成统一国家 C . 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君主 D . 秦王朝是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
  • 5. (2021·湖南) 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 .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 6. (2022·湖南) 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 . 体现以农为本 B . 服务于汉初战事 C . 意在藏富于民 D . 解决了财政危机
  • 7. (2021·湖南)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 .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 8. (2022·湖南) 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 . 世家大族没落 B . 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 . 门阀观念强化 D . 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 9.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唐中期,大臣刘晏改革盐法,在产盐区设官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区,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这反映了( )
    A . 官商勾结致使吏治败坏 B .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 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 D .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 10. (2022·湖南) 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 . 艺术水准下降 B . 绘画题材集中 C . 画家地位不高 D . 世俗文化兴盛
  • 11. (2021·湖南) 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

    A .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 .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 .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 .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 12. (2022·湖南) 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 . 君主的高度集权 B . 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 . 南书房地位提高 D .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 13. (2022·湖南) 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 . 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 . 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 . 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 . 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 14. “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其消息灵捷极矣。即如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由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于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这说明(   )
    A . 外交和军事合力收回伊犁 B . 电报在军事中的重要价值 C . 新疆问题加速了电报铺设 D . 电报铺设在中国各地受阻
  • 15. 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海关两)

    数量

    货值(海关两)

    113,441(担)

    264,503

    1,185,411(担)

    2,467,590

    33,502(担)

    582,146

    97,008(担)

    2,046,897

    火柴

    79,263(箩)

    71,384

    6,615,327(箩)

    1,638,931

    113,430(吨)

    992,649

    486,295(吨)

    3,221,343

    186,176(担)

    754,609

    1,823,890(担)

    9,507,153

    A .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 .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16. (2021·湖南)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 .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 17. (2021·湖南) 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 .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 18.  1909年底,主持川汉铁路工程技术工作的詹天佑指示:川汉铁路工程标准及设备选型均参照京张铁路,钢轨均向汉阳铁厂定购,水泥均向唐山商办启新公司定购,还要向国外定制专用的大马力机车。据此可知(   )

    ①铁路建设拓展了民族工业的市场空间

    ②近代铁路建设便利列强资本输出

    ③京张铁路的建成提高了詹天佑的威望

    ④詹天佑着力推动晚清铁路国有化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9. (2022·湖南)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 .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 .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 20. 下面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

    A .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 .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 . 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 21. 下表所列活动(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 . 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 . 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 . 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 . 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 22. 下图为1956年创(   )

    A . 大跃进运动提升了农民获得感 B . 农民的幸福生活基于合作生产 C . 农民通过承包经营养猪业致富 D . 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劳动积极性提高
  • 23. (2022·湖南) 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 . 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24. 梭伦改革后,雅典氏族社会末期萌发的私有制得以巩固并最后确立,“人们开始不以其氏族而以其财产来被估价”。这表明梭伦改革(   )
    A . 铲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 造就了新兴工商业者阶层 C . 有利于雅典国家形态的演进 D . 增强了雅典城邦的凝聚力
  • 25. (2022·湖南) 伯里克利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
    A . 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 . 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 .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 26. (2021·湖南) 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 .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 27. 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事件,政治哲学家或政治思想家通过“出海航行”,去寻找陌生的、未知的新世界,去征服“新大陆”,甚至是去征服自然,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 造成殖民扩张与掠夺 B . 引发欧洲“价格革命” C . 促进自然科学的研究 D . 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 28. (2019高三上·浙江开学考) 从17世纪初开始,荷、英、法等国家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全凭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说明大量白银输入欧洲(   )
    A . 促进了欧洲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B . 强化了东西方经济联系 C . 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至亚洲 D .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29. (2021·湖南) 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
    A . 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 . 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 . 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 . 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
  • 30. (2022·湖南) 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均确定了联邦制度。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
    A . 人民的自愿选择 B . 各州(邦)实力不同 C . 建国路径的差异 D .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31. 社会主要由“劳动者”和“游手好闲者”组成,未来的理想社会就应该由“劳动者”即实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无产者共同来创造。圣西门的上述思想(   )
    A . 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 B . 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道路 C . 对阶级结构的变化认识不够清晰 D .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 32. (2021·湖南) 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 . 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 .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 . 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 . 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 33. (2022·湖南) 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 . 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 .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 . 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 . 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 34. (2021·湖南)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 .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 35. (2019·沈阳模拟) 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
    A .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C .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 36.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 . 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B . 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C . 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D .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37. (2019高三上·浙江月考) 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欧看到了苏联的“虚弱”,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减弱。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据此推知,古巴导弹危机( )
    A . 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 B . 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 C . 加强了欧共体国家的政治联合 D . 导致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 38. (2022·湖南) 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 . 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 . 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 . 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 . 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 39. (2021·湖南)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
    A .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 B .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 D .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 40. 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影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   )
    A . 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 B . 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 C . 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 D . 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 42. 电报事业的发展是认识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围绕西人在华架建电报的较量

    一、“持议甚坚”:西人的请设

    列强软硬兼施请设电报

    二、“力为设法阻止”:清政府的因应

    “恐有洋人私设铜线等事,谨遵照条约所属(嘱),随时查阻”;

    “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一法”。

    三、“界限分明”:中西较量的结果

    经过严重对峙,双方皆让步,形成西人可在中国领海敷设海线、但线端不得上岸的格局。

    四、余论:历史的另面

    与对待列强向一些领域扩张的态度大异其趣,面对咄咄逼人的请设电线之势,清政府并未示弱,而是针锋相对。长期担任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称:“说者谓通商以来,能自保主权者,电事为最。”虽存溢美之处,但实属有因。

    ——据夏维奇《晚清电报建设与社会变迁——以有线电报为考察中心》整理

    材料二:近代中国面临西潮冲击,中国向何处去?很多读书人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说:“英国电报设于王家,商民欲通信者收其费,岁以所入济局用,往往致赢……昔普、法构兵,普人行军处遍设电线,而尽毁法人所设,遂以败法……盖兵贵神速,所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莫电线若矣……夫轮船、枪炮等物,中国仿行有年,损益犹或参半,电报则有益无损,何不一试之耶?”进一步考察其立论基础,其中“兵贵神速”语出《孙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语出《汉书》,皆为中国之历史智慧。

    一份1896年的报纸云:“乃近有匪徒造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此语传遍远近,乡愚皆信以为真。”事实上,即便是到了民国年间,乡民不知电报为何物者仍是常事。这一切提示出,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必将是一渐进的、缓慢的乃至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

    ——摘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的多种办法,解释“历史的另面”。
    2. (2) 阅读材料二,请选择作答:①以郑观应论电报为例,说明读书人在寻找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是“回头看与向外看并存”。②结合清末电报事业的发展,佐证现代文化在中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 4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成书于1939年凤冈及门弟子(凤冈书院乃梁士诒在籍设帐授徒之所)编纂的《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记载:“(1914年8月)先生于某夕,奉袁总统电话,趋府后,袁谓欧洲大战,祸及远东,目前所最紧要之事件,当从何着手?先生曰:“国库虚空、欧洲战起,外债绝不可靠。今日应称欧战、镑价起落、汇兑困难等种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储于中国之银行。在我国已宣言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我国趁今日日本为动兵之前,密与英国约,彼居其名,我居其实,即日与德使磋商,刚柔并施,一面派兵前往围守青岛,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若下,日本又何说进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倖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袁曰:“容吾思之。”此一夕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按以下要求作答:

    1. (1) 请评述梁士诒的主张。
    2. (2) 有学者质疑该记载的真实性,试分析其质疑的理由并提出鉴别对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