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更新时间:2022-12-27 浏览次数:4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伊瓦洛小镇位于芬兰北部(72°N附近),图为“伊瓦洛某度假酒店圆顶小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小屋的屋顶采用透明玻璃材质,主要是为了(   )
      A . 防寒保暖 B . 抵御强风 C . 欣赏极光 D . 便于排水
    2. (2) 小屋周边的植被,大部分为(   )
      A . 云杉 B . 苔原 C . 桦树 D . 樟树
    3. (3) 小镇最繁忙的时期出现在(   )
      A . 4月-6月 B . 7月-8月 C . 9月-11月 D . 12月-3月
  • 2. 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光能、采用特殊材料诸如晶硅板、逆变器等电子元件组成的发电体系。光伏电站是属于国家鼓励力度最大的绿色电力开发能源项目。光伏电站周边,往往建设水电站以实现“水光互补”发电。图为“我国某光伏电站瞬时输出功率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该光伏电站最可能位于(   )
      A . 帕米尔高原 B . 柴达木盆地 C . 黄土高原 D . 东北平原
    2. (2) 此时,正值(   )
      A . 芒种时节 B . 夏至日前后 C . 春秋分前后 D . 大寒节气
    3. (3) “水光互补”发电,说明光伏发电(   )
      A . 需水量大 B . 耗能较大 C . 易发火灾 D . 稳定性差
  • 3. 冰雹是一种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图为“冰雹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冰雹主要发生在(   )
      A . 对流层 B . 平流层 C . 臭氧层 D . 高层大气
    2. (2) 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主要是因为此阶段(   )
      A . 对流运动显著 B . 高压脊控制 C . 准静止锋过境 D . 反气旋强盛
    3. (3)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雹时间多集中在地方时(   )
      A . 6:00-8:00 B . 8:00-10:00 C . 14:00-16:00 D . 18:00-20:00
  • 4. “地盾”指地台中有大面积基底岩石出露的地区。地盾长期处于上隆,平面呈盾状。圭亚那地盾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广泛发育古元古代花岗岩类侵入体,独特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良好的金成矿床。图为“圭亚那地盾北部地质概况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圭亚那地盾中的花岗岩源自(   )
      A . 火山喷发 B . 外力沉积 C . 高温变质 D . 岩浆侵入
    2. (2) 图中主要的断裂构造带大致呈(   )
      A . 北西—南东向 B . 北东—南西向 C . 东西向 D . 南北向
    3. (3) 图中,主要金矿床的年龄最接近于(   )
      A . 古元古代高级变质岩 B . 古元古代花岗岩类杂岩体 C . 古元古代低级绿岩带 D . 古元古代罗雷马组沉积岩
  • 5. 黄河入海口有时会出现“黄蓝交汇”奇观,海面上一条黄蓝相间的飘带,把浑浊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分开,河黄海蓝、泾渭分明。图为“黄蓝交汇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图中的蓝色海域指(   )
      A . 渤海 B . 黄海 C . 东海 D . 南海
    2. (2) 观赏“黄蓝交汇”奇观,一般选择(   )
      A . 4月 B . 5月 C . 6月 D . 7月
    3. (3) “黄蓝交汇”区域的海岸带,多(   )
      A . 基岩型 B . 淤泥质 C . 砂砾质 D . 生物型
  • 6. 我国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五次(“五普”)、第六次(“六普”)、第七次(“七普”)全国人口普查。图为2000年~2020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省人口流入强度省际分布模式及其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五普”到“七普”,人口流入率变化幅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 内蒙古 B . C . D .
    2. (2) 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流入率的共同特点是(   )
      A . “五普”到“六普”时期,高于其他省份 B . “六普”到“七普”时期,增幅逐渐趋缓 C . “六普”时,均高于新疆 D . “七普”时,均高于5%
    3.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   )
      A . 向城市群集聚 B . 向中西部迁移 C . 沿长江带集聚 D . 分布更加均衡
  • 7.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最大支流。她汇聚着秦岭的清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一路奔涌,汇入黄河。图为“渭河流域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渭河的支流(   )
      A . 北岸含沙量较小 B . 北岸先进入汛期 C . 南岸无结冰期 D . 南岸源短流急
    2. (2) 渭河流域“夏收”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 . 水稻 B . 小麦 C . 甜菜 D . 大豆
  • 8. 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早在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就凿洞而居,窑洞逐渐成为繁衍生息的一种选择。图左为“我国窑洞分布区示意图”,图右为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我国的窑洞主要分布在(   )
      A . 干旱区 B . 中温带 C . 地势第二级阶梯 D . 地势第三级阶梯
    2. (2) 图示地区窑洞广布,主要是因为土壤(   )
      A . 湿度较大 B . 直立性强 C . 碱性较强 D . 呈浅黄色
    3. (3) 图右中,窑洞院坑上方与地面衔接处设置女儿墙的主要功能是(   )
      A . 传承古建筑风格 B . 方便参观 C . 降低强风沙侵蚀 D . 防洪防涝
二、综合题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隆河冰川位于罗讷河源头。图为“隆河冰川位置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为了研究冰川的运动,1874年9月,地理学者在隆河冰川部分区域打上系列木桩。原始位置的木桩按直线分布,并在地图上标注了木桩的位置。之后,每年定期对木桩移动的位置进行了跟踪观察并进行了记录。图为1874年、1878年和1882年“木桩及冰川前缘位置示意图”。

    1. (1) 分析罗纳河源头发育冰川的原因。
    2. (2) 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在图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出甲虚线框内两河源的分水岭;结合木桩位置的变化,描述隆河冰川木桩观察区域冰川的运动特征。
    3. (3) 概括19世纪末期,隆河冰川前缘的发展趋势,说明此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 1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浙江省地处我国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形复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山东省,泰山雄踞中部,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图为“浙江地形图”。

    材料二2021年,山东省和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分居全国第三、第四位。图为“2021年浙江省和山东省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 (1) 归纳浙江省的地形特征。
    2. (2) 在与山东省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3. (3) 为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为浙东北和浙西南提出合理建议。
  •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马铃薯又称土豆,属根茎类作物,喜光,耗水,喜冷凉,含大量的淀粉,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黑龙江省克山县地处小兴安岭南缘,松嫩平原北部,五大连池西南部,其地下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是东北马铃薯的知名产区,“克山土豆”享誉全国。下图为“克山县位置图”。

    材料二2018年,克山县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乡村出现了聚落空废、人口减少、农业撂荒、社会资源浪费等“空心化”现象。下图左为“克山县空心化率分布图”,下图右为“克山县耕地禀赋状况图”。

    1. (1) 分析克山县成为马铃薯知名产区的自然原因。
    2. (2) 简述人口空心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3. (3) 为实现克山县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空心化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