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2-11-29 浏览次数:9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三星堆遗址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从其出土器物来看,铜牌饰、铜铃、陶益、牙璧形器等与中原夏文化的典型器物相同;早期的陶盉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盉,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B . 四川地区与中原往来频繁 C . 古蜀先民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D . 中原器物因实用而广泛传播
  • 2. 下图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某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是(   )

    A . 淮河流域的芍陂 B . 关中地区的郑国渠 C . 岭南地区的灵渠 D . 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 3.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 . 等级森严 B . 皇权至上 C . 垂直管理 D . 分工明显
  • 4.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通向全国的驰道,驰道两旁每隔三丈种一棵松树。为此,“丁男不足,又发丁女”。据此可知,秦朝修建驰道(   )
    A . 改善了生态环境 B . 实现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 . 加剧了社会矛盾 D . 旨在推动各地经济交流
  • 5.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汉苑多鹿,就收集鹿皮作币材,“以鹿皮方尺,缘以藻缋(彩色的纹绣)为币,直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这一措施的实行(   )
    A . 导致市面上假币泛滥 B . 抑制工商业经济发展 C . 不利于地方经济交流 D . 有利于充实中央财政
  • 6. 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自称汉王,率先兵起反西晋。他为自己辩解说:“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今且可称汉,尊后主,以怀民望。”这反映出当时( )
    A . 少数民族对华夏的认同 B . 西晋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 C . 汉代和亲制度受到追捧 D . 皇位的宗法传承得到维护
  • 7. 唐朝时期,小麦在陇右、中原、山东和准北地区逐渐普及开来,关中平原也分布着大片的冬小麦地。此外,水稻种植区也向北扩展至黄河流域,“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岭、淮河,东至于海”。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 黄河流域更适用于水稻种植 B .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变革 C .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D . 太平盛世景象开始出现
  • 8. 家学在唐代童蒙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下表可知(   )

    人物

    相关记载

    刘知几

    其父授《左氏》,刘知几“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最后擢进士第

    牛僧孺

    “为母所训,遂习先业”,后登进士科,官至宰相

    元稹

    “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两经擢第”

    A . 家学教育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 B . 家学中母亲教诲子弟最为常见 C . 童蒙教育侧重实践而忽视经学 D . 童蒙教育不满足科举考试需要
  • 9. 佛教的传人为唐代文学在意境、文体和命意遣词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全唐诗》收录的有关佛教的诗约占十分之一,唐传奇深受佛教“轮回”“醒悟皈佛”等思想的影响,佛经和诗歌融合,在中唐时出现了“诗僧”这一特殊群体。这表明,唐代佛教(   )
    A . 成为主流思想 B . 构成了文学的主体内容 C . 实现了本土化 D . 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
  • 10. 公元1077年,北宋朝廷派遣京西、江南两路的工匠,前往熙州(甘肃临姚)指导当地汉蕃军民修筑渠堰,并“于熙州南关以南开渠堰引洮水,并山东直北通流下至北关,并自通远军熟羊寨导渭河至军溉田”。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推动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C . 维护了丝路贸易的畅通 D . 实现了民族关系的友好
  • 11. 有学者指出,不仅契丹族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参与治理,而且辽境的后方也有无数官吏、僧人、文人、工匠、优伶来自汉地。由此可见,当时辽朝(   )
    A . 蕃汉分治的影响深远 B . 疆域异常辽阔 C . 需要联合宋廷以抗金 D . 民族交融加强
  • 12. 元最初设立按察司巡视各地,主要监督官吏的行为,发现社会冤狱。后下诏“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这一举措有助于(   )
    A . 扩大地方行政机构权力 B .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 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D . 规范监察官员巡视行为
  • 13. 北宋建立以后,原来为管理市而设立的众多市官也随之撤销。此外,城郭以外的草市、墟市也发展起来了,有的成为固定的交易场所。这反映了宋代(   )
    A . 城市功能彻底转变 B . 对外贸易繁荣 C .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 摒弃抑商政策
  • 14. 下图所示是创作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的戏曲壁画《大行散乐中都秀在此作场》,该画现存于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内,画面绘有演员和伴奏人员7男4女,共11人。该壁画可用于说明元杂剧(   )

    A . 角色分工明显 B . 深受宋词影响 C . 取材固定呆板 D . 表演形式单一
  • 15.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一省民政、司法和军队。都、布、按并称三司。三司地位平等,但互不统属,分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明朝三司的设立(   )
    A . 使地方机构布局更加合理 B . 表明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 . 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 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 16. 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清廷颁布《钦定西藏章程》,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相等,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达赖、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必须在驻藏大臣的亲临监视下,集众喇嘛采取“金奔巴瓶”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一章程的颁布(   )
    A .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 . 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 C . 说明驻藏大臣地位最高 D . 消除了西藏地区的社会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经济恢复,国力强势。但边疆匈奴的威胁仍然严重,王国问题影响着中央集权,这些问题都严重困扰着年轻的汉武帝。如何根治新的社会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强国,成为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的治国目标。因而,刘安的《淮南子》宣讲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无法作为汉武帝时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的指导思想了。

    儒家思想地位逐渐上升,直至取代道家思想而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的作用不可忽视。董仲舒是“识时务的俊杰”,为儒学经学化、官学化、制度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董仲舒抓住汉武帝“策问古今治道”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新的治国指导思想,被汉武帝及之后的统治者所采纳、重用。汉武帝时代造就了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的治国策略也为汉武帝谋划了汉朝“大一统”的蓝图。

    ——摘编自朱冠艾、陶立明《两汉儒学经学化的历史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新治国思想实施的影响。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内容与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政治色彩浓厚的朝贡贸易,繁荣的外贸要求规范的管理。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在广州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职官——市舶使。市舶使也称“结好使”,其地位与作用类似于清朝的“海关监督”。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对外国船只征收的吨税),禁珍异,蕃商有以欺诈入牢狱者”。但“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自为交通。不得重加率税”。

    材料二:

    两宋时期,为了加强对日渐繁盛的对外贸易的管理,并增加外贸税收,宋朝开始制定专门的对外贸易法规。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制定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独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法规——《广州市舶条法》。该条法作为广州市舶司运行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包括提举市舶司的职责、贸易管理、外商保护等具体规定,已经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该条法虽然是针对广州市舶司制定的,但由于“令全国各口岸城市市舶司执行”,因此促进了宋代对外贸易管理法制的整体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腾伟《清朝广州十三行法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市舶使的职能并分析其设立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时期外贸管理的特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长城的修筑开始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到宣德十年(1435年)完工,总计67年之久……修筑长城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这一消极的防御思想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种城墙高耸以及壁垒森严的思想体现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其基本特征就是崇尚和平、知足、保守以及中庸。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为捍卫京师,熊廷弼以及孙承宗等人在辽西布置,一个以山海关为根本的防御体系由此初步形成。天启五年(1625年),袁崇焕把防线向东拓展,并在这些地区进行城堡的修筑,并派重兵驻守,使得宁远也有所屏障,在这一时期,后金的军队不敢跨越辽河大肆进犯。

    ——摘编自李永文《明长城的修筑与被动防御》

    材料二:

    面对“北虏”之患的加剧,长城的修筑体现了明朝试图通过长城来划分南北界限,明确“华夷”边界,保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延续性。长城实际上有两种作用:它不但防止外面的人进来,也阻止里面的人出去。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阻止少数民族自长城之外的攻击时,也十分努力地阻止汉族及其权益向长城以外发展。“华夷之辨”的思想在最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明朝现实政治的需要,长城由此“应时而生”,明王朝选择修筑长城来维系“华夷之辨”的政治格局,并始终坚守这一界限。

    ——摘编自李大伟《“应时顺势”:明长城建造的内在驱动力与作用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修建长城的活动。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

    邦国并立时期

    文明曙光初现

    第二阶段

    夏商西周

    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

    春秋战国

    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