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7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 1. (2022高二上·盐城期中) “朝觐”在夏商西周三代的国家政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周更是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期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
    A . 缓和贵族之间矛盾 B .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 优化官僚政治体系 D . 维系宗法分封秩序
  • 2. 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国家。以下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甲骨文中对周的记载既有商王可以“令周”,即周是商的属国,也有“伐周”,即周为商的敌国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官僚机构形成

    B

    《礼记》记载:“般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代统治者秉承民本思想,治理国家

    C

    湖北毛家嘴、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遗址都出土了青铜臿(掘土的农具),江苏破山口西周墓葬出土一件刃口锋利的青铜镰

    西周时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D

    周公平定殷商旧部叛乱后,把反周的商族遣民迁到今洛阳附近,并将王室子弟分封到这里,作为周的屏障

    周推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A . A B . B C . C D . D
  • 3. (2022高三上·沙坪坝月考)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赋税负担沉重 B . 法律制度严酷 C . 强化地方管理 D . 行政效率提高
  • 4. 以下关于明朝内阁地位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领百官 B . 专门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的政府部门 C .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咨询机构 D . 可以限制君权的宗室贵族议政会议
  • 5. 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书,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许孟容此时隶属于(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御史台
  • 6. 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    )
    A .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 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 C . 致力于加强皇权 D . 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 7. 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 城邦公民没有人身自由 B . 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C . 外邦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D . 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 8. (2022高二上·荆州月考) 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这一事件预示着(   )
    A . 罗马帝国的分裂 B . 西欧社会的统一 C . 教权王权的矛盾 D . 世俗力量的消亡
  • 9.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不流血政变,“公民国王”路易·菲利普被推上王位。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旨在按人口重新分配议会席位,赋予中产阶级纳税人投票权。上述现象反映出英法(    )
    A .   公民选举权扩大 B . 议会改革成效显著 C .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君主制度走向衰亡
  • 10.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出现了“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要私情”“人口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表明(    )
    A . 中共注重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B . 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 C . 边区政府注重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D .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 1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规定(    )
    A . 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批判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的政策 C . 推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D . 改变了国统区固有的政治体制
  • 12.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 . 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 . 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 . 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 . 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 13.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国君与庶人之间,分布着广大的中间阶层,有着明显的等级划分。而秦国国君之下卿大夫阶层不够强大,没有发展起可以和国君对抗的势力,这说明秦国变法成功主要得益于(   )
    A . 变法阻力的薄弱 B . 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 . 社会结构的优势 D . 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 14.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行“胡服骑射”。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却禁用胡服,改穿汉服,两次服饰改革的共同意图是(    )
    A . 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B . 打破华夷之辩 C . 发挥服饰的实用性 D . 巩固政权统治
  • 15. (2023高三上·漳州月考) 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    )
    A .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B . 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C . 减少政治决策失误 D . 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 16.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汉书·严助传》记载“旧法,专使丞奉计岁”,这些审计人员还可以由郡国长官推荐;《唐六典》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 行政效率提高 C . 官员管理的制度化 D . 官员腐败严重
  • 17.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说明(    )
    A . 英国考试制度为西方所借鉴 B . 西方照搬了中国的考试制度 C . 英国有世界最先进的选官制 D . 西方文官制与科举制有渊源
  • 18.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它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嫉妒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的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    )

    ①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    ②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9. (2022高二上·荆州月考) 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 . 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 . 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 . 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 . 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 20. 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
    A . 不符合启蒙精神内涵 B . 确保文官队伍优良素质 C . 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 D . 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 21. (2023高三上·漳州月考) 民国初期中华书局每出版一套教科书都有其丛书名丛书名皆以“新”取胜如《新中华教科书》《新中学教科书》《新教育教科书》等,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 迎合了国人救亡图存的诉求 C . 适应了政治文化变革的需要 D . 顺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 22. 从曹魏时期起,“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    )
    A . 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 B . 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 C . 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D . 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
  • 23. (2022高三上·华州月考) 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   )
    A . 注重宗法伦理 B . 刑罚制度严苛 C . 社会秩序混乱 D . 基层管理严密
  • 24. 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规定生员要熟读经史、律诰、礼仪等书。学校定期举行“养老之礼”、“视学之礼”等活动。这说明,当时(    )
    A .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 B . 社会教化备受政府重视 C . 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 .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 25. 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    )
    A . 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 B . 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 C . 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 D . 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26.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    )
    A . 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 . 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 C . 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D . 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
  • 27.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须偿付三百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由此可见,罗马法(    )
    A . 保护公民政治权利 B . 注重法律程序 C . 极力维护奴隶制度 D . 崇尚公平正义
  • 28. (2022高三上·靖远月考) 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很快被转录到小册子上。西塞罗曾说,直到公元前1世纪,学童还要把它们熟记于心。即便这些规则早就没有了任何实际效力,它们仍被重新发布和修订。这表明,古罗马(    )
    A . 司法实践注重形式 B . 法律适用范围扩大 C . 立法活动脱离实际 D . 法治精神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 29. (2022高二上·成武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钱穆在探讨中国古代制度时强调:

    (一)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则那些制度各各分裂,决不会存在,也不能推行。

    (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

    (三)任何一项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应根据实际利弊而判定。所谓利弊,则应根据当时实际影响而作出判断。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要求:明确写出观点,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 31. (2022高三上·安徽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拓跋氏入主中原后,以原始部落法和汉晋法律结合,“刑重网密”,以致执法官吏多以严刑酷法逼取供词。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两次修律,于太和十六年颁行,即为《太和律》。《太和律》一方面废除了鲜卑拓跋氏习惯法中的固有酷刑,另一方面又下诏“罢门房之诛”,废除了族刑连坐之法。《太和律》将不孝、不敬等入律,对李悝《法经》以来的法规律令重新洗牌,将“齐之以法”“示之以礼”结合起来。《太和律》还将原有的七刑简化为“死、流、徒、鞭、杖”五刑,并为后世北齐和隋唐所继承。《太和律》修订后,以“律、令、格”为体例,体系较于唐律相差无几。

    ——摘编自李书吉《论<太和律>及北朝法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和律》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太和律》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