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聊城市慧德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2-11-07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段材料说明(    )
    A . 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B .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 C .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D .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 2. 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对他们的了解是通过(    )
    A . 神话传说 B . 史料记载 C . 考古发现 D . 专家论证
  • 3.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已经是人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 . 他们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C .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D .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
  • 4. 他们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也有爱美意识,且会缝制衣服,“他们”指的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 5. (2022七上·高州月考) 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是为了防潮湿而建,下列居住干栏式房屋的是(    )
    A . 北京人 B . 河姆渡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 6. 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    )

    ①稻    ②粟    ③黍    ④玉米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7. 6000年前,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和带有彩色纹饰的陶器、主要种植粟的居民是(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 8. (2015七上·肇庆期末) 下列原始人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半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北京人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A . ②③①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③④① D . ④①②③
  • 9. 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人是(    )
    A . 黄帝和炎帝 B . 舜和禹 C . 禹和蚩尤 D . 尧和舜
  • 10. (2017·颍泉模拟) “炎联蚩败统天下,种养车行屋建藩。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该诗句歌颂了谁的主要功绩?(    )

    A . 炎帝 B . 黄帝 C . 蚩尤 D . 皇帝
  • 11.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制度是(    )
    A . 选举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禅让制
  • 12. 如果把元谋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炎黄联盟放在一个学习主题下,应该选择(    )
    A .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远古的传说 C .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D . 原始农耕生活
  • 13. 绘制历史知识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所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弱化了等级制 C . 扩大了地方权力 D . 稳定了政局
  • 14. (2022七上·高州月考) 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牧誓》中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语。这说明(    )
    A . 历史史料之间能够相互印证 B .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C . 历史史料经常难辨真假 D . 文献史料不能还原历史事实
  • 15.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 统治者没有领导才能 B . 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尖锐 C . 末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D . 奴隶爆发起义
  • 16. 他成功治理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奴隶制国家夏朝。这里的“他”是指(    )
    A . B . C . D .
  • 17.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种姓制
  • 18.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等文物资料。该小组关注的朝代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春秋
  • 19.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春秋时期
  • 20.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司母戊鼎 B . 四羊方尊 C . 毛公鼎 D . 青铜面具
  • 21.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春秋时期,使用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 B . 原始农耕时期,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以种植粟为主 C . 宋朝时期,引进占城稻,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D . 元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型和筒车
  • 22.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 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B . 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C . 粮食产量提高 D .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 23.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文物都可以用来研究(    )

    A . 贵族等级制度 B . 军事技术 C . 小农经济 D . 冶炼铸造
  • 24. 我国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 周王室中兴,推广分封制 B . 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C .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 . 变法改革,富国强兵
  • 25. (2016七上·苏州期中)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二、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0分)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

    材料三: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四: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1. (1) 在材料一所述险恶的环境下,原始人类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 (2) 材料二证明了北京人会使用什么?它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3. (3) 材料北京人遗址中火烧过的石块属于什么石器?
    4. (4) 观察上图,说说中国境内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具有哪些特点?
  •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半坡遗址的许多窑穴,房屋和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粟粒,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还有大量石斧、石凿、骨耜等工具。

    材料二:在河姆渡的墓葬里,随葬品少,而且没有多大差别。而在山东大汶口遗址中,发现墓葬120多座,其中10号墓随葬品最多,达170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绿松石等。而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等。

    材料三: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房屋样式图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半坡、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了什么样的经济生活?
    2. (2) 材料二中反映的随葬品多少,反映当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3. (3)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河姆渡和半坡居民两种房屋结构各有什么特点吗?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
    4. (4)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说一说从北京人到半坡居民石器制作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实施耕种。他年老时,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全身心的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了他。

    材料三:“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四:“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一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2. (2) 材料二中的“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3) 根据材料三,炎黄部落平定蚩尤乱以后逐渐形成为什么族?我们中国人又自称作什么?
    4. (4) 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1条即可)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郊,面对东部的广大民众,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三: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

    1.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家”发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从谁开始的?
    2. (2) 材料二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3) 列举春秋时期2位著名的霸主。
    4. (4) 结合材料三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