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复习专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更新时间:2022-10-30 浏览次数:49 类型:复习试卷
一、<b>单选题</b>
  • 1. 1958年一位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和碰到的情况有(  )

    ①我国农村“分田分地正忙”      

    ②我国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报刊上的新闻很夸张,不可信   

    ④中学生参加了火热的“文化大革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2. “文化大革命”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表明文革期间(  ) 
    A . 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B .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 . 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D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3. 中共中央提出并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是(  )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 调整、补充、发展、提高 C . 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D . 调整、巩固、充实、发展
  • 4. 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小丽在某些墙体上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停产闹革命”等标语口号。其体现的时代是(  ) 
    A . 三大改造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5. 创刊于1958年的《人民日报》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下面的报道反映的时代是(  )

    A . 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B . 共产主义社会提前实现 C . 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前进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6. 莫言在瑞典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讲:“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公共食堂”是在哪一事件期间应运而生的?(  ) 
    A . “大跃进”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文化大革命”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下图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曲折的探索历程,其时间应该是(  ) 

    A . 1956-1976 B . 1949-1956 C . 1956-1966 D . 1966-1976
  • 8. “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其中“大会”是指(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9. 1960年到1969年,河南林县县委带领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其中体现的精神,被概括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形成的历史时代是(  )
    A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C . 改革开放时期 D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 10. 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促成国民经济局面变化的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B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D . 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 11. 宣传画是颇具时代特色的一种绘画。下图宣传画反映了当时我国人民群众(  ) 

    A . 渴望进行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 .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的规律 C . 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强国的愿望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指出: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材料中的“这个期间”指的是(  ) 
    A . 1949年至1956年 B . 1956年至1966年 C . 1966年至1976年 D . 1976年至1992年
  • 13. 下面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 . 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C . 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D . 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 14. 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土地改革运动 C . “文化大革命”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下列人物事迹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①爱国主义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下列关于“文革”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②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③文化教育空前繁荣    ④人民蒙受深重灾难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7. 下图《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中运转》是一幅宣传画。这幅宣传画出现的时期和使用的时长,可能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期5年 B . 大跃进运动期间1年左右 C . 人民公社时代约25年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10年
  • 18. 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1765千克。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的错误的泛滥。“左”的错误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

    ②急于求成

    ③“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9. 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农村的生产关系已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 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所产生的严重弊端 C . 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表现形式 D . 农村富裕生活使人们普遍产生了非常懒惰的心理
  • 20.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  )
    A . 反对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走资派 B . 激发人民斗争热情 C . 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D . 提高群众斗争水平,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
  • 21. 图中C点到D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施“一五计划” B . 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调整国民经济 D . 发动“文化大革命”
  • 22.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到C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打土豪、分田地 B . 进行土地改革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3. “七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七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七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里,“低音”是指(  )
    A .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实施
  • 24. “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 
    A . 认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B . 必须正确估计形势变化 C .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D .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25.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发动了(  )
    A . 三大改造 B . 文化大革命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6.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 . 大跃进运动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27. 下图为《1966-1968 年我国经济状况统计图》,从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1966-1968年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B . 1966-1968 年我国经济下滑可能和“文化大革命”有关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D . “文化大革命”拉大了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 28.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江青一伙迫害致死。这一事实说明“文革”期间我国(  )
    A . 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 B .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 .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冲击 D . 人民私有财产受到侵害
  • 29.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话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成果 B . 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 .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 . “大跃进”时的浮夸
  • 30.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一1962年)刚刚开始,政府就急切投入到一场狂热的新运动中,以图使业已过热的经济加速增长。材料中“狂热的新运动”指的是(  ) 
    A . 拨乱反正 B . 三大改造 C . “文化大革命” D . “大跃进”运动
  • 31. 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 32.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为,公共食堂、公共浴室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这表明人民公社(  ) 
    A .   内部秩序混乱 B . 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 . 公有化程度高 D . 改变了经济落后状况
  • 33.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痛的教训”。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 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 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D . 要维护领袖的绝对权威
  • 34.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忽视了(  )
    A .   客观的经济规律 B . 经济建设的主观规律 C . 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D . 人的主观能动性
  • 35. “从1974年到1976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 .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B .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C . 科技文化事业损失惨重 D . 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 36. 《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指出:为了避免□□□□□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应是(  ) 
    A . 农业合作化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 D . “文化大革命”
  • 3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几个阶段,下图年代尺C处应该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38. 下图中人口死亡率最高点与自然增长率最低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B .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国民经济的调整 D . “文化大革命”爆发
  • 39. 读图,对1962-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前进 B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C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D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