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8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运用
  • 1. 《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A .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 .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 .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 2. 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 . 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 .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 3. 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理解有误的是(   )
    A . 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 . “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 .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 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
    A . 相安、和谐的意思; 一面铜镜 B . 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 C . 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
  • 5. 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1. (1) 飞流直下三千尺。
    2. (2) 白银盘里一青螺。
    3. (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6. 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 (1)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楚江”指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诗中的“西子”指的是春秋时代越国美女
    2.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头两句“潋滟空蒙”写出了西湖晴天波光闪动和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欲把,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景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相提并论。
    3. (3) 《望洞庭》的作者有“诗豪”之称。诗中用了很多比喻,如“白银盘里一青螺”中把洞庭湖的湖面比作,把(山的名称)比作青螺。
二、诗歌鉴赏
  • 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________

    天门________江开,

    碧水东________。

    两岸青山________,

    ________一片日边来。

    1. (1) 把古诗作者及内容补充完整。

      望天门山

      天门江开,

      碧水东

      两岸青山

      一片日边来。

    2. (2) 这首诗中,诗人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
      A . 断    开 B . 流    回 C . 出    来
    3. (3) 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
    4. (4) 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前两句的意思。
    5. (5) 试着画出天门山的奇景。(提示:回忆一下诗中都有哪些具体的景物)
    6. (6) 根据李白写山水的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古诗题目。

      A.《独坐敬亭山》    B.《早发白帝城》    C.《望庐山瀑布》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8. 课内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诗人既写了______,又写了______;既有______之景,又有______之韵。(    )
      A . 湖;山;春天;夏天 B . 湖光;山色;晴和;雨天 C . 湖光;山色;温暖;凉爽
    2. (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______,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______,而且______,情味隽永。(    )
      A . 西湖;生命;新奇别致 B . 美景;生命;新奇怪异 C . 晴天的西湖;活力;别有情趣
    3. (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把西湖比作______,两者的相似之处是______。这两句运用了______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______”相照应,”浓抹”与前面“______”相照应,“相宜”与“______”、“______”相照应。(    )
      A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潋滟;空蒙;好;奇 B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夸张;空蒙;潋滟;好;奇 C . 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比喻;空蒙;潋滟;好;奇
  • 9. 课内阅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1) 首句中的“和”,在诗中意思是( )
      A . 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B . 和气的意思。 C . 感觉很舒服。
    2. (2) 诗中对洞庭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它是_______。(    )
      A . 青螺 B . 白银盘 C . 白银
    3. (3) 这首诗中第一句表现湖面的_________,第二句表现夜晚湖面的________,第三句写远望湖中_______的君山,第四句再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
      A . 平静、开阔、翠绿 B . 开阔寥远、平静、翠绿 C . 开阔寥远、翠绿、平静
    4. (4) 对这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中“两相和”的“和”字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 . 诗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 . 诗人只用了一个视角,即遥望,就将洞庭山水的美景图描摹得很是生动、美丽了。
三、拓展题
  • 10. 附加题。

    指点迷津——猜谜语。

    1. (1)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物)
    2. (2) 小小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打一动物)
    3. (3) 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打一生活用品)
    4. (4) 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打一字)
    5. (5) 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打一生活用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