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202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2-10-27 浏览次数:108 类型:中考模拟
一、    (12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 (wu)    商酌    恹欲睡(yān)    众目睽睽 B . (xiá)    繁锁    轻怕重(zhān)    万惯家私 C . (jiè)    销魂    重峦叠(zhàng)    高官厚禄 D . 尬(gān)    愧怍    栩如生(xǔ)    不可名状
  • 2. (2017·武昌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能力有_____________,水平有_____________。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下,输赢都是正常的。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哉斯言。

    A . 大小   高低   怕不丢人   输才丢人 B . 高低   大小   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 C . 高低   大小   怕不丢人   输才丢人 D . 大小   高低   输不丢人   怕才丢人
  • 3.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朗读者》节目的创办宗旨是发挥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真实情感。 B . 《汉字英雄》让观众领略到中华汉字的无穷魅力,不仅夺得较高收视率,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C . 《开讲啦》每期节目都有一位知名人士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人生的感悟,给予青年人心灵的启迪。 D . 《中国新歌声》将延续前四季的模式,由导师分班、导师考核、终极考核和巅峰之夜四个部分组成。
  • 4.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 .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探讨中国美食的纪录片,通过美食,使人们认识古老的东方国度。总导演透露:“第三部在前两部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将世界美食与中国美食进行比照。 C . 《微讲堂》是一档“综合类”节目,话题丰富多样: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一种文化习俗、一幅古代作品、一个热点话题,由此引出主讲人的阅读世界,节目短小精悍,微言大义。 D . 《出彩中国人》以“出彩中国人,精彩中国梦”为口号,明快的口号道出了节目的宗旨;舞台上聚集了各色才艺,充满了多元性和趣味性;追梦者的梦想涌动着正能量的暖流,同时又不失梦想的庄重感。
二、     (50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学的使命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串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30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1. (1) 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古往今来,中国文学的使命。 B .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 C . 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D .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2. (2) 阅读第②③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就是由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因为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修养,正如古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 . 汉字中带有玉字偏旁的字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的字,这种现象可以证明《诗经》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理想人格。 C . “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言志者的自励。 D . 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在于作者自我砥砺节操。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因此典范人物高尚、坚定的人格都与文学的建构保持高度一致。
    3. (3) 阅读第④~⑥段,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体现在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 B . 正是凭借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的视死如归、百折不回的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C . 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美学精神。 D . 因为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所以文学在新世纪的建构使命是:文学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厄于陈、蔡 , 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说,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取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见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女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女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口服之。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陈、蔡:春秋时诸侯国名。②仲由:人名,即子路。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于陈、蔡    厄:穷困,灾难 B . 子贡以所货    赍:携带 C . 子贡自井望见之,不 , 以为窃食也    说:陈述,解说 D . 其未得也,弗得之    患:担忧,忧虑
    2. (2)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若回也,不改节乎    既得之,又乐 B . 子曰:“。”    小人则不 C . 子贡所见告孔子    是有终身之忧 D . 信回,非待今日也    君子修行也
    3. (3)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回在做饭的时候,见到灰尘落入饭中,便把带着灰尘的米粒捡出来吃了。 B . 子贡嫉妒颜回的贤能,便把颜回偷吃米饭的事报告给孔子,并讲了颜回的坏话。 C . 孔子不偏信子贡的一面之词,用巧妙的方法做了调查研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 D . 颜回实事求是地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对颜回更加信任,孔子的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敬佩。
    4.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

  • 7. 填空。
    1. (1) 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2) 一鼓作气,再而衰,。(《左传·曹刿论战》)
    3. (3) , 青山依旧在,儿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

    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多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枷锁,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有删改)

    【注释】①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②圭臬:准则,法度。

    1. (1) 文章第三至六段,面对“我”提出的同一问题,几乎每个人回答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却都是错误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2) 第八段中,“英雄所具有的精华”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 (3) 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回答作者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的目的是什么?
    4. (4) 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最后一段中“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的意思。
三、    (8分)
  • 9. 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复习备考已进入攻坚阶段了,为了让同学们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更加科学高效地学习,崇文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以“科学备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你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同学们在复习备考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请你列举两个不同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2. (2) 在学校的“备战30天,誓师会”上,作为学习委员的你被同学们推选介绍学习方法。你正准备撰写发言稿。下面的备选素材是否能用,请表述你的理由。(120字以内)

      【备选素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③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四、作文(50分)
  • 10. 我们该在生命的两万天里做些什么呢?在读完了《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一文后,你或许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的600字的文章。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请不要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