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部分校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

更新时间:2022-10-12 浏览次数:34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表为部分文献中关于儒的起源探讨,据此可知(    )
    内容 文献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论语》
    刘歆《别录》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乃供洒扫为仆役焉。 章太炎《诸子学略说》
    (1906年)
    《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 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1917年)
    A . 儒学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 B . 章太炎对刘歆的观点有继承和创新 C . 胡适与刘歆都否定儒学六经的存在 D . 胡适的观点与刘、章二人一脉相承
  • 2. 《汉书•窦田灌韩传•田蚣传》云:“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这说明当时(    )
    A . 君相之间的权力分配存在冲突 B . 中朝与外朝的矛盾尖锐 C . 丞相在选官除吏方面权力式微 D . 丞相不能参与政务决策
  • 3. 《唐律》第三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
    A . 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 B . 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 . 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 D . 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 4. 司马光在上书宋神宗的《论风俗札子》中写道:“今之举人,发口秉笔,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猎取名第。”这反映(    )
    A . 宋朝科举命题不以儒书为限 B . 宋朝并未严格限制应试者的资格 C . 儒学独尊地位重新得以恢复 D . 重文轻武导致宋朝实行文化专制
  • 5.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清代部分时期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A . 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 . 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 . 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 . 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 6.   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


    汉阳铁厂原料的运输路线

    A . 官场腐败阻碍洋务运动开展 B . 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 .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 . 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 7. 甲午战争后,越来越多民族企业的商业广告特地在其产品名称前加上“国货”二字,如“金叶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顶上国货,金马牌香烟“等。这种现象反映当时民族企业(    )
    A . 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B . 迎来了较快发展的黄金时代 C . 基于外部挑战进行应对 D . 响应政府号召倡导消费国货
  • 8.   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以金圆券1圆折合法币300万元或30万东北流通券的比率在12月20日前收兑完法币及东北流通券;同时以行政手段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上述做法反映国民政府(    )
    A . 国家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化 B . 加强对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 . 缓解通货膨胀的政策性努力 D . 致力于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 9.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以老舍作品《骆驼祥子》为原本创作的连环画的情节变化。这表明(    )

    创作时间

    情节变化

    20世纪40年代

    忠实地依据原著作品

    1951年

    增加了“祥子经曹先生介绍去了解放区”的情节

    1953年

    增加了“祥子因为偷鸡摸狗被关进监狱,狱中遇见无产阶级战士,深受感化”的情节

    1957年

    祥子的悲剧被改编为爱情故事,虎妞被改编得善良美丽,充满同情心

    A . 连环画成为文化普及的重要手段 B . 连环画集中继承了传统艺术风格 C . 特定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影响创作 D . 连环画的革命救亡色彩愈发浓厚
  • 10.   1978年以来的十年改革使农村经济和生产迎来了重大的发展,然而自1984年粮食、棉花总产量登上新台阶之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猪肉和部分工业原料虽有所发展,但波动较大,很不稳定。以上现象反映出(    )
    A . 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要 B . 农村经济形势深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 C . 用规模经营代替小生产成为急切需求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超出生产力水平
  • 11. 古罗马法中的裁判官告示——《乌尔比安告示》中“关于辱骂”有如下记载:“对于任何违背善良风俗进行聚众侮辱的人或者其所为之事导致违背善良风俗的侮辱,我将授予对抗他的诉权。"这一法律记载(    )
    A . 反映了宗教对法律的入侵  B . 体现了对法律程序的注重 C . 展示了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  D . 渗透了社会对秩序的轻视
  • 12. 马丁•路德在论及犹太人时说:犹太人在世界历史上并不是惟一的坏蛋,还不如说,他们是与那些异教徒以及有罪、虚假的基督徒处于同一阶梯上的。这三个集团,犹太人、异教徒和虚假的基督徒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蔑视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给予他们的正义,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来获取幸福,都想通过遵守自身的法律来建立他们的正义,并认为自己不是罪人。这表明其(    )
    A . 宗教改革具有强烈现实属性 B . 对宗教神权极其强烈地追求 C . 加深了犹太人与基督徒鸿沟 D . 鲜明的反犹主义的价值取向
  • 13. 17世纪,欧洲的地图测绘由政府性的职能机构与学术团体主导绘制,测绘成果往往成为外交谈判、国土勘界、调查与空间规划的重要历史依据。这说明(    )
    A . 欧洲民族国家的意识增强 B . 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建立 C . 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传播 D . 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 14. 一名学者在其论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796年,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者贵族子孙的,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据此推测,该学者的论文主题是(    )
    A . 近代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B . 英国代议制的发展完善 C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虚伪性 D . 英国与荷兰的殖民斗争
  • 15. 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 . 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 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 . 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 . 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 16. 下图展示了部分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2000-201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据此可知十亿(    )

    数据图表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A . 新兴市场国家中的跨国公司开始进入全球竞争舞台 B . 新兴市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得到了联合国支持 C . 新兴市场国家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 新兴市场国家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有利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汉书》中记载:“汉极盛矣,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然而到了三国时期,唐代杜佑写《通典》的时候,综合《三国志》裴松之的注释,以及晋代《帝王世纪》的数字,得出一个非常精确的人口数字:“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记载是4600多万,唐代建立时人口有1000万左右。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宋朝有户2000万(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万),大观四年(1110年)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

    主编《中国人口史》的葛剑雄先生论证说,东汉三国间的人口谷底应该是2300万左右,而不是767万。至北宋末年中国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南宋和金的经济恢复使13世纪初全国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过了1.4亿,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三个高峰。

    一编自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与西欧人口变化主要特点的异同,并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今人口统计数据”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才艮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渡过了八次大汛,此后治黄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从治标到治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材料二: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伴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长。黄河治理围绕除害兴利,水利建设进一步提速。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不断推进黄河治理的科学化及制度化。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世纪80年代,黄河大堤得到重新修缮。从1978年开始,国家陆续开始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设立水质监测站、加快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等工作。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黄河流域的治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此后,通过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缓解,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与新中国初期黄河治理的不同点及背景。
  • 19.   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内有过一段推心置腹的对话。

    毛泽东: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

    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由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到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根据以上对话的部分或整体,围绕“周期律”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2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类来说的生成过程。"……“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一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1. (1) 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世界历史”的含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形成的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