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厦门市厦外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

更新时间:2022-09-15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1·全国乙卷)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 .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 2. (2019高二下·福州月考) 黄老之学活跃于战国中后期,其奠基之作《黄帝四经》以“道生法”开宗明义,申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应符合大道的要求,并提出“刑德相养,逆顺乃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的主张。材料体现了黄老之学(   )
    A . 崇儒抑法的学术理念 B . 消极遁世的处世态度 C . 背离道家的哲理核心 D . 兼采百家的治国之道
  • 3.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 . 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 . 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 . 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 . 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 4. (2022高三上·齐齐哈尔开学考)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 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 . 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 . 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 5. 两汉时期,存在着以谏(议)大大为代表的大夫类谏官和以侍中为代表的侍从中类谏官。下表为两者的官秩变动情况。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谏(议)大夫

    侍中

    西汉

    八百石

    六百石

    东汉

    六百石

    比二千石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选官制度的演进 D . 儒学地位的上升
  • 6. 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
    A . 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 . 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 . 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 7. 汉末,王室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始终未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薨,汉献帝下诏退位,禅让皇位于曹丕,后者故作推辞,“三让”后方答应接受,是为魏文帝。得知曹丕即位,刘备亦自称皇帝,仍用汉的国号。这表明(    )
    A . 曹氏父子尊崇汉室 B . 禅让制取代世袭制 C . 曹魏实力强于蜀汉 D . 正统观念影响深刻
  • 8. 观察并分析以下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 . 主要为解决沿岸灌溉问题 B . 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 . 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 .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 9.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 . 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 . 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 . 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 D . 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 10. (2022·全国乙卷) 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 . 小篆 B . 楷书 C . 行书 D . 草书
  • 11. (2022·全国乙卷)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规范地方行政 B . 防止武人干政 C . 提升军事能力 D . 削弱州府权力
  • 12.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 . 夜市的经营实现常态化 B .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监管 D . “市”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 13. 明清时期,佃农向地主纳租的方式逐渐由分成租转向定额租。在分成租制下,地主往往干预监控生产过程;采用定额租制后,逐渐出现“田中事,田主一切不同,皆佃农任之”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农产品的商品化有所减弱 B . 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 佃农成为国家赋税的基础 D . 租佃制下地主的剥削加强
  • 14. 明朝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据此可知,明朝的朝贡贸易(    )
    A . 使中国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 . 主要看重其政治方面的效益 C . 不利于传教士的宗教活动 D . 有利于贵金属大量流入中国
  • 15. (2022·广东) 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 . 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 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 . 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 .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 16. 乾隆年间,在俄国生活了140多年的蒙古土尔扈特人回归祖国。为此俄罗斯向清政府提出追索并发出战争威胁,乾隆回应,决不允许在我界内追索,否则必战,并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安置。乾隆的做法(    )
    A . 开拓了中华帝国版图 B .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 . 阻滞了俄国对外扩张 D . 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典籍中的北宋相国寺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问当拜与不拜?(僧官)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现)在佛不拜过去佛。”太祖会心一笑。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太宗皇帝……命重建三门……亲填金字(匾)额,曰“大相国寺”。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无所不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本朝进士题名,皆刻石于相国、兴国两寺,盖效(唐)慈恩(寺)也。

    ——(宋)高似孙《纬略》

    天子……(按例)上元(节)幸集禧观、相国寺。

    ——(元)脱脱《宋史》

    国朝凡水旱灾异,有祈报(祈求和酬谢上天)之礼(于相国寺)。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辽国人使(使臣)于相国寺、集禧观拈香,不依旧例重行立(两列站立),其馆伴使副(宋接待官员)……不合依随(没有纠正)……罚金三十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帝)赐高丽使人(使臣)相国寺烧香。

    ——(宋)慕容彦逢《搞文堂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从相国寺看北宋”这一话题,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解读北宋的社会面相。(要求:可围绕一种或多种面相进行解读。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时,由于偏安于半壁江山,加之连年征战,政府不得不以扩大海外贸易来增加税入,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此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泉州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后,国内商人开始直接从泉州出海贸易,而外国商船亦可分别进入泉州或广州进行贸易。有证据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至元代已向西逐渐扩展到东非沿岸。明初,明成祖朱棣及其后继者出于“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等多重考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材料二:明朝中叶,东亚海洋形势发生了巨变,欧洲殖民者为贩运中国生丝和丝织品,在东亚海域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以澳门为基地的葡萄牙船队几乎垄断了中国生丝与丝织品在日本的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在1565年占据菲律宾后,开辟了自菲律宾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墨西哥银元载运到马尼拉,以换取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生丝和丝织品。海上丝绸之路至此已发生了新的变迁,在向西经东南亚到印度洋、非洲的基础上,增加了向东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然后再经墨西哥湾、大西洋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航线。此后荷兰等国的介入进一步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2. (2) 并分析明朝时发生变化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中叶以后西方国家介入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 19. (2022高三上·黄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文化得天独厚,其民族性格最为平正中和,最为可久可大,此则称之为中华文化之“同化力”。此一种同化力:

    第一,是先同化了此一地区内之各民族而成为一民族。

    第二,是文化向外,把四裔异民族尽化为同一文化,如韩国、越南与日本。

    第三,是异民族入侵而同化为中国民族,如汉后之五胡,如宋后之辽、金、蒙古、满洲。

    第四,是异文化传入同化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如印度之佛教。……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最少两例)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0. (2021·厦门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神宗上台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掀起了“熙宁兴学”改革运动,促进了北宋的教育改革。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就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教、养、取、任”四项纲领,为“熙宁兴学”奠定基础。神宗年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在皇帝亲自干预下,用“三舍法”取士取代科举取士,学行卓优者可直接做官,还颁布了新的官方考试、讲经标准。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设立经议局,并亲自主持撰修三经义,即《诗》《书》《周礼》。熙宁六年(1073年),在太医院的基础上,又设置专门的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灸科、肠科等项目,培养专门人才。“熙宁兴学”期间,中央政府还在地方设置学官负责地方各级教育,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干涉,普设学田,扩充地方学校经费来源,促进州县学的长远发展。

    ——摘编自师克谦《从“王安石变法”探寻北宋教育改革的轨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熙宁兴学”对北宋教育发展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