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年度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

更新时间:2022-09-01 浏览次数:9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1九上·襄州期末) “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爱的早餐。香浓扑鼻,让人闻香止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
    A .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 分子间有间隔 C .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 分子的质量很小
  • 2. (2021九上·开州期末) 生活中常常用到打火机,通过加压的方式把可燃性气体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打火机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珠,表现出了水的化学性质 B . 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体积变小了 C . 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质量减小了 D . 可燃性气体加压变为液体存储在打火机里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3. (2021九上·防城期末)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 .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的间隔变大 B .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燃烧--空气中的氧分子与氧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 . 在室内,同样表面积的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D . 食物变质--食物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 4. (2021九上·崇左期末) 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 .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 分子、原子、离子都能够构成物质 D . 分子、原子都不带电,是因为其中不含带电的微粒
  • 5. (2021九上·驿城期末) 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 桂花开放时香飘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 .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C .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 . 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 6. (2021九上·黄埔期末)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 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温度降低,分子不再运动 B . 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分子变大 C .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D .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7. (2021九上·通州期末) 如图进行实验。当观察到热水大面积变成红色时,冷水中只有品红周围变成红色。该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分子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C . 分子由原子构成 D . 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 8. (2021九上·武城期末) 下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诗词能用分子不断运动观点解释的是(   )
    A . 春:春江水暖鸭先知 B . 夏:过雨荷花满院香 C . 秋:月落乌啼霜满天 D . 冬:北风吹雁雪纷飞
  • 9. (2021九上·历下期末) 小颖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 浓氨水和酚酞都具有挥发性 C . 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D . 小烧杯B起参照对比作用
  • 10. (2021九上·房山期末)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浓氨水有挥发性 B . 滴有酚酞溶液的棉球变红 C . 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能证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二、填空题
  • 11. (2020九上·巩义期中) 用微观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 (1) 空气是混合物。
    2. (2) 水通电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不变的微粒是
    3. (3) 湿衣服会晒干
  • 12. (2020九上·华龙期中)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 (1) 水在夏天比在冬天蒸发得快。
    2. (2) 气体易被压缩,固体不易被压缩。
    3. (3)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4. (4) 液体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 13. (2020九上·江津月考) 有下列现象:①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比干冰体积大;②一氧化碳可以用作燃料,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灭火剂;③漫步在花园里可以闻到花香;④1个氢气分子质量为3.34×10﹣27kg.请把上述现象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 (1)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 (2) 微粒之间有空隙
    3. (3) 微粒的质量很小
    4. (4) 不同种物质的微粒性质不同
  • 14. (2020九上·惠济月考) 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下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

    1. (1) 在A,B,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字母)。
    2. (2) 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
  • 15. (2019九上·资中月考) 周末,小星妈妈做晚饭炒菜时突然来一电话,在接电话时,听到正在忙于中考复习的小星大喊:“妈妈,锅里糊了!”接完电话,妈妈问道:“你又没看到,是怎么知道的?”小星解释道:。(从微观角度分析)
三、简答题
  • 16. (2019九上·尤溪期中) 从微观视角看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 (1) “智能加热器”是液体蚊香的好搭档,可以定时加热,自动停止,减少蚊香液的浪费。从微观角度看,蚊香液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据此推测可能影响微粒运动快慢的因素是
    2. (2) 在保鲜袋中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 (3) 如图所示,分别压缩针筒中空气和水,装有空气的针筒容易被压缩,而装水的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 17.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简要说明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相似或差异的原因.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四、综合题
  • 18. (2021九上·旅顺口期中) 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场所常用75%酒精溶液消毒杀菌。
    1. (1) 75%酒精溶液在物质分类中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原因是(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同)。
    2. (2) 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与葡萄糖(化学式为 C6H12O6)含有相同的元素,二者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
    3. (3) 酒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分子,没有改变的粒子是
    4. (4) 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的原因是
五、实验探究题
  • 19. (2021九上·淮北期中) 结合下图中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 (1) 图A装置可用于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棉花的作用是
    2. (2) 图B和图C中都有一个相同现象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试写出图C装置较图B装置的优点:(写出一条即可)。
    3. (3) 已知相同条件下,分子质量越大,运动速率越慢。图D实验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挥发岀氯化氢气体,两种气体相遇会形成白烟。实验时发现长玻璃管的a处最先出现白烟,据此可知氨分子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氢分子的质量。
  • 20. (2021九上·惠山期中)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 (1) 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2. (2)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 (3)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发生装置选择后,需改进的是。能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4. (4) 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速率的问题,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图2、图3所示的无色透明塑料瓶中的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无色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5℃的热水中。

      资料:①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般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②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③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无色酚酞试液遇到氨水会变成红色。

      ①与图1方案相比,该方案的优点是

      ②实验过程中能观察到图2的现象是

      ③图2、图3对比,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