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嘉荫县乌云镇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24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抬头仰望,天空那么美丽,群星那么神秘,白云那么飘逸。历史的天空中,众星璀璨。他们的光芒照彻古今,他们的神cǎi依然如故。放眼未来,明天将因为我们的创造而更加斑lán。

    1. (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田字格内。

    2. (2) 给加点字注音。

                  照

       

    3. (3) 根据拼音补全词语。

      神cǎi              斑lán

  • 2.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中国不差钱,只要能激活民间资本让银行资本难以望其项背的灵活动作方式与潜能,“钱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B . 近来一些消费者向记者感慨:鱼龙混杂的进口红酒市场,已经乱到让他们真假难辨。 C . 传统的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D . 在离地球三百公里的太空课堂上,航天员一边做实验,一边娓娓而谈 , 为6000万中小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课。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那些事物能够经受住岁月淘洗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会留下不同凡响的价值。 B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C . 他的英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 .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古诗默写。
    1. (1)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 (2) 一封朝奏九重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3)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4. (4) ,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 (5)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6. (6)  ,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7. (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化用《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词句,对月亮寄予美好情思的句子是:
    8. (8) 每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常用《行路难》其一中的“ , ”来激励自己或别人不断努力,实现抱负。
  • 5. 名著导读。
    1. (1) 《艾青诗选》是我国现代诗人艾青所发表的诗词的选集。艾青原名 ,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使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2. (2) 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结合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

      他是 (人物),人物形象是 。

二、 口语交际级综合性学习(10分)
  • 6.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
    2. (2) 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励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她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3. (3)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
    4. (4) 如果让你搜集有关名人“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你将用哪些方法搜集。(列举三种)

三、阅读理解(36分)<b></b>
  • 7.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

  • 8.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太守归而宾客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3. (3) 《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 9. 阅读《抗疫“利器”:疫苗》,回答问题。

    抗疫“利器”:疫苗

    ①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需要接受10次以上的疫苗接种。这些疫苗通过让我们的机体产生免疫记忆的方式,来对抗下一次病毒和细菌等传染病病原体的感染,因此大大降低了常见传染病感染率和死亡率。新发传染病在大流行之时,疫苗是实现防控的有力武器。

    ②疫苗的出现与天花有关。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发的流行传染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杀伤力的病毒性传染病。天花在1.6万~6.8万年前即已在人类身上流行,并一直在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反复爆发,每次都造成人类的重大伤亡。即使到20世纪,全世界死于天花的总人数仍可能超过3亿。

    ③真正发明疫苗接种的人是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经过多年观察,琴纳发现几乎所有得过牛痘的挤奶女工都不会感染天花。他在1796年开始了大胆尝试,将牛痘患者手臂上的脓液接种到一位名叫詹姆斯·菲利普的8岁男孩手臂小切口处,随后这位男孩出现了一些发烧、小红疹等轻微症状,但是很快就好了。为了证实菲利普不会再感染天花,琴纳还大胆地给菲利普接种了天花患者的脓浆,结果菲利普也没有再感染天花。之后牛痘种推及全世界,因此琴纳被誉为“免疫学之父”。

    ④从免疫学角度来看,天花疫苗其实是个特例。一般情况下 , 一种病毒形成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只能用于对付同一种病毒,有时候同一种病毒稍微变异,疫苗的保护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只能从传染病患者身上分离出病毒,然后用这种病毒制成疫苗。科学家发明了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从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⑤减毒活疫苗是一种毒性减弱的活病原体,它不会致病,但是能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去对抗下一次感染。当我们将这种减毒活疫苗注射到体内或口服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健康人生病,但却能激起人体免疫反应,达到免疫效果。目前,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疹、风疹、黄热病、带状疱疹、腮腺炎、乙型脑炎和水痘等疫苗均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

    ⑥为了提升疫苗的安全性,科学家又发明了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需要用加热或化学方法将病毒灭活,使其不再具有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也不再能复活。目前鸡胚培养法成为世界上制备各种灭活疫苗最常用的方法并沿用至今。每年全世界要消耗约5亿枚鸡蛋来生产疫苗。90%的流感疫苗都是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流感、甲型肝炎和狂犬病等疫苗均以灭活疫苗为主,目前采用的一部分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属于灭活疫苗。

    1. (1) 本文的说明内容主要包括 和  两方面。
    2. (2) 文章第⑥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短语“一般情况下”能否删掉?为什么?
    4. (4) 我国在全球率先研制出新冠灭活疫苗,具有重大意义。有人对“灭活疫苗”还不了解,请你运用文中知识,做简单说明。
  • 10. 阅读《让勤俭节约精神代代相传》,回答问题。

    ①有这样一个“半截粉笔”的故事: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当校长时,从不用新粉笔,用的都是每天巡视校园捡来的粉笔头。有学生觉得他太“小气”,为什么要爱惜“没有多大用处”的半截粉笔?徐特立的回答是,积少成多,集小成大,也可以节省一点办公费用。”

    ②做这样的“算细人”,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不论公私,物件都宜珍惜爱护,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只有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才能用更小的成本办更多的事情,实现高效发展、绿色发展。更进一步讲,要让勤俭节约成为自觉行动,必须将其落细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青少年品德养成中。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处着手,重习惯养成,才能让勤俭节约精神永远散发光芒。

    在一档青少年倾诉心声的电视节目中,一些青少年“吐槽”长辈们较多的一件事,就是“太节俭”“太抠门”:爷爷为省电房间舍不得开灯,奶奶舍不得倒剩饭剩菜,爸爸经常“淘”出各种旧物件……然而,当长辈们现身说法,无一不是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养成勤俭节约生活习惯,意义绝不只在减少浪费,更重要的是夯实未来社会风气的基础、个人奋斗的基石。“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铺张浪费、奢靡挥霍,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侵蚀民族精神大厦,腐蚀社会风气。节约是美德,节约是财富,拒奢尚俭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支柱。

    ⑤有人这样说:“节约与勤勉是人类两个名医。”节俭惜物不仅是一种“待物之德”,也是一种惜物谨身、惕励自儆的精神修养之道。如果一个人自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就会懂得自我约束、知道感恩馈赠,就能在人格方面不断丰满,在精神层面不断强健,从而炼就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成为一个敢于直面任何困难、迎接任何挑战的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青少年自小树立“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理念,从思想认识上深化,在行为习惯中养成,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良好社会风尚形成,都大有裨益。

    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家之宝”,不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做到,在生活优渥的时候更加需要坚守。当节俭美德、节约行动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1.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3) 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中学生如何将勤俭节约精神发扬光大。
  • 11. 阅读《一夜能走多远》,回答问题。

    ①是读高中时的事了。

    ②那年秋天开学后,他没能交上学费,嗫嚅着问班主任,能不能再宽限两三天,家里会把钱送来的,班主任看了他一眼说,可以,到时你一定要交上,全班只有你自己没交了,学校一个劲催着要。

    ③吃午饭的间隙,他到学校的总务处去,用那里的电话打给父亲,家里没电话,是打给邻居的,邻居喊来父亲接电话。他告诉父亲一定要在两三天里把钱交上,全班只有他自己没交了,他已经向班主任保证过了。电话那头的父亲一连串地说行行行,这两三天里一定能给你凑到钱,到时给你送去,你别担心。

    ④要交的学费其实并不多,只是家里的日子近来很窘迫。父亲做买卖赔了本,钱没赚到,本钱也搭进去了。从亲戚家借的钱没还上,这次,又能从哪里凑到这笔钱呢?父亲听出了他的担忧,说:“没事,爹保准凑齐这钱,到时给你送去,耽误不了。”

    ⑤第一天,父亲没来。

    ⑥第二天,父亲依然没来。这天晚上,夜很深了,但他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给父亲打电话。若第三天再交不上,就没法向班主任交代了。终于到了清晨,舍友们都还没醒,他起床出了门,想到操场上走走。刚出宿舍楼的门,就看到门口一侧,有人背对着蹲在地上——灰白的发,老旧的衣服 , 他的心猛地颤了一下,那人慢慢转过头来,果然是父亲!

    ⑦“爹,你怎么这么早来了”,他问。父亲没答话,还是蹲在那里从鞋帮里着什么,他这才看到,父亲的鞋帮里面缝了一个包,从包里东西有些费力,最后终于出来了,是钱。

    ⑧父亲站起来把钱给他,说:“怕你着急,昨天晚上凑齐钱后,就赶来给你送钱了。”他有些不相信:“您昨天晚上就开始从家里走的?走着来的,走了一晚上?”父亲笑了笑,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⑨他气恼地说:“爹,就是再急,也不能走一晚上来这里啊,您就不会等到今天早晨,坐公交车来啊。”父亲搓着手看着别处说:“我今天恰巧也要从县城坐车,去外地打工,晚了就赶不上最早的那班车了,所以我就来了。反正在家也睡不着。”他这才注意到,父亲脚前是个蛇皮袋,里面鼓鼓囊囊的,是行李。

    ⑩他还是埋怨父亲居然走了一夜路进城,父亲不以为然,说:“这有啥,还没你的时候,我和你大伯经常晚上捕了野鱼,用袋子背着,走一晚上进城来卖鱼,新鲜的鱼卖得贵。”他抢白父亲:“你现在不年轻了,不比当年了。”父亲搔着头,有些不好意思了。

    ⑪带来的钱又是借来的。他不知道,父亲又是跑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钱。

    ⑫这次,父亲要到外地干建筑,偿还家里的债务。这是父亲第一次出门打工。

    ⑬父亲背着蛇皮袋离开的时候,他站在校门口目送,看着父亲渐行渐远。蛇皮袋似乎很沉,把父亲的背都压弯了。其实他知道,蛇皮袋很轻,里面只是一床很薄的被子——不是蛇皮袋沉,是困窘的日子太沉,把父亲的背压弯了。

    ⑭一个人一夜能走多远?他问自己。

    ⑮他给不了自己确切答案。他只知道,从家到城里的学校,有两道山岭、三条河,还有一片广阔的平原。

    1. (1) 阅读全文,说说文题“一夜能走多远”的作用。
    2. (2) 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第⑦段中的三个“掏”字的表达效果。
    3. (3)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子。
    4. (4) 生活中你的父亲或母亲做的哪件事让你铭记于心?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写作(50分)。
  • 12. 请从下面的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在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情包含着方方面面,如深厚父子情、融融师生情、纯真朋友情、亲密兄弟情、友好邻里情、温暖社会情、伟大爱国情……

    请以“            的情”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文题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⑴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⑵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