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5节 科学探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2-2023 学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1.5 科学...

更新时间:2022-08-12 浏览次数:9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七上·婺城期末) 小虹家有一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今年却开出了紫色的花,小虹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她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对此,小虹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 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 . 修改实验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C . 宣告失败,停止实验 D . 继续重复实验,直到与假设相符
  • 2. (2022七上·滨江期末) 为了解滨江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设计实验方案 D . 收集事实与证据
  • 3. (2021七上·温州期末)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 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 . 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 . 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 . 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 4. (2021七上·天台期末) 在智能手环中装上计步APP,只要把手环带在手上,就能显示出相应时间内运动的总步数。手环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可能是手环中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收集证据 D . 做出解释
  • 5. (2021七上·镇海期末) 面对一些突发流行性疾病,研发新药常常远水难救近火,老药新用成为更实际的操作。研究人员对多 种老药进行试验,将病毒株培养在不同药物稀释液里,观察随时间推移,病毒株的存活率。横线上的 句子所描述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
    A . 提出问题 B . 猜想与假设 C .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 . 得出结论
  • 6. (2021七上·椒江期中) 作出假设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就是作出假设 B . 若探究方法不够科学完善,可能会作出不正确的假设 C . 假设是凭已有知识或经验对问题作出的设想,故假设都是正确的 D . 按探究方案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 7. (2021七上·龙湾期中) 为了研究人的脚印长度与身高的关系,小海先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然后分析测量的数据并得出结论。其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了班内同学脚的长度和身高”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收集证据 D . 得出结论
  • 8. (2021七上·龙湾期中) 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 . 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 . 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 . 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 . 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 9. (2021七上·温州期中) 小华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 . 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 . 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 . 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 . 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不同材质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 10. (2021七上·宁波月考) 为了区别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这位同学的说法中“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中的(   )
    A . 猜想与假设 B . 收集证据 C . 设计实验 D . 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
  • 11. (2020七上·江北期中) 小明同学所用的计算器开关打开时,没有发现有数字显示出来,不能用了,请你提出两种可能的原因:①;②

    针对你提出的可能原因,请你分别说明应采取的解决办法:①;②

  • 12. (2020七上·下城期中) 以下是某同学开展探究活动的几个步骤,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明发现池水中有小白点在浮动,仔细看了很久。    ②他想这事什么生物呢?

    ③是取出一滴池水,做成破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  ④原来是草履虫。

    以上叙述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属于进行试验的是

  • 13. 阅读材料,将问题答案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A.暑假,甲和乙两位同学在海滩上玩耍,白天觉得沙子很烫而海水较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B.甲说,为什么中午海水比沙子凉,傍晚沙子却比海水凉?

    C.乙说,可能是海水和沙子吸(放)热的本领不一样。

    D.甲与乙分别取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移去加热器,分别记下相同时间内它们降低的温度。

    E.甲与乙在笔记本上写道:实验数据表明海水吸(放)热的本领比沙子强。

    以上叙述中:

    1. (1) 属于提出问题的是:
    2. (2) 属于建立假设的是:
    3. (3) 属于描述科学实验过程的是:  。
    4. (4) 属于得出结论的是:
  • 14. 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还需要不断地,用科学原理
  • 15. 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 问题;依据已有的 ,通过思考,建立 ;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 ;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 ,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三、实验探究题
  • 16. (2021七上·普陀期末) 为了探究温度对蟑螂呼吸快慢的影响,小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把一只健壮的蟑螂放入30℃的密闭容器内(如图甲),利用传感器测定10分钟内容器中温度值和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10分钟后,将冰袋放置在容器两侧,使容器内的温度逐渐降低,并测定随后20分钟内各个时间点的数据。多次重复实验。

    1. (1) 小明对该实验提出的假设:
    2. (2) 该实验通过反映蟑螂呼吸的快慢。
    3. (3) 根据乙图所得数据,小明得出了实验结论为:
  • 17. (2021七上·长兴期中) 今年3月以来,云南15头无故北迁的大象成了新晋“网红”,它们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造访云南普洱、红河、玉溪等地,向北走了500多公里,“行踪”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校园小记者小明也对此进行了调查,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的探究。
    1. (1)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网友甲认为“可能是首领象迷路了”

      市民乙认为“大象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

      学者丙认为“可能是大象生存的自然保护区遭到人为破坏”

      收集事实证据

      ①来自云南省林草局的统计显示,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1983 年的88.90%增至到2020年的97.02%,野生亚洲象从193头上升到300多头。

      ②为了“劝返”北迁的大象,防止大象进人人口密集区域,引导大象进人食物丰富的林区,云南省共出动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但这依然没有阻止大象继续向北的步伐。

    2. (2) 检验假设

      根据小明收集到的证据,有两个人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他们是 (填“甲”、“乙”、“丙”中的两个)。

    3. (3) 评价与交流

      小明同学认为:三个假设,我们已经排除了两个错误的,所以剩下的那个肯定是正确答案了。

      你有什么想对小明同学说的

  • 18. (2021七上·仙居月考)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的假设是
    2. (2) 本实验的变量是
    3. (3) 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4. (4)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四、解答题
  • 19. (2016七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形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 (1) 乙学者所提到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与甲学者所提到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 (2) 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有的理由是    

      A . 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 . 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 . 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 20. (2022七上·奉化期末) 镇海棘螈是浙江省宁波市独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它的数量只有350多尾,比大熊猫还稀少,已濒临灭绝。
    1. (1) 镇海棘螈在陆上产卵,卵孵化后,幼体再进入水中继续进行个体发育,成体则在陆上生活.它和大鲵同属于类动物.
    2. (2) 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是否与其产卵习性有关?科学家设计了如下试验:他们将收集到60颗镇海棘螈受精卵平均分成6组,在适宜温度下,分别将它们放在陆地上、池水下深1厘米、5厘米、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处,一段时间后,比较它们的孵化率.科学家设计的实验可以研究两个问题:

      ①受精卵在陆上与水中的孵化率是否有差异?

      ②受精卵子啊水中的孵化率是否与有关?

    3. (3) 镇海棘螈数量稀少、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可能于陆上产卵习性有关外,还可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有关,如气候异常、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