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鼓楼区2022年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更新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3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下列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 )
    A . B . C . D .
  • 2. “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燥炸”的是( )
    A . 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燥炸 B . 煤矿矿井发生瓦斯爆炸 C . 节日烟花在空中爆炸 D . 面粉加工厂发生粉尘爆炸
  • 3. 2022年5月14日,我国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C919大量使用了铝锂合金,有效减小了飞机自重。铝锂合金属于( )

    A . 合成材料 B . 复合材料 C . 金属材料 D . 天然材料
  • 4. 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
    A . 2O B . O2 C . 2O2 D . O2-
  • 5.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下列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
    A . 碳与氧气的反应 B .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C .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 . 镁与盐酸的反应
  •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出现白雾 B .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的硫酸钡沉淀 D . 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可观察到玻璃管里的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棕色
  • 7. 下列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 煤炉上放一壶水可预防CO中毒 B . 霉变的大米经过蒸煮后可食用 C . 烹调食物时,可用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替代食盐 D . 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热的方法封口
  • 8. 维生素是人类所需基本营养素之一,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夜盲症 B . 维生素C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 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D . 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9:1:12
  • 9. 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获取氧气等物质的过程,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过程中反应物有三种 B . 该过程中原子数目不变 C . 该过程中分子数目不变 D . 该过程中C、H、O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 10. 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 )
    A . B . C . D .
  • 11. 下列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检验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中氧气含量多少:在样品中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B . 鉴别尿素和硫酸铵固体: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后闻气味 C . 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HCl:加入过量Ca(OH)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 D . 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将等质量红磷和白磷同时加热至100℃,只有白磷燃烧
  • 12.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汞在加热条件下,只和氧气反应 B . 实验中可观察到玻璃钟罩中液面上升 C . 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D . 将曲颈甑中的汞换成木炭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13. 小亮整理化学笔记如下:

    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不一定是碱;

    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④碳的单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为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⑥洗涤剂和汽油除油污的原理不同。

    其中表述正确的有( )

    A . 2个 B . 3个 C . 4个 D . 5个
  • 14. 常温下,甲、乙、丙三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一步转化关系的是(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未标出)。( )


    Fe

    Cu

    Ag

    CuO

    CO2

    H2O

    H2SO4

    HCl

    H2CO3

    Ca(OH)2

    NaOH

    Cu(OH)2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5. 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反应中某时刻、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10 B . 乙可能是单质 C .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 甲和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1
二、综合题
  • 16.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利用表格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 (1)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填字母,下同);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最密切的是

      A.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原子核内的中子数

      C.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                    D.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 (2) 利用上表中给出的元素,写出含有氮元素的常见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各一个,并标出所写化学式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3. (3) 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请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27g铝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在答题纸上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 17. 水和溶液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水能参与很多反应,本身就是一种化学资源,初中学过得到水的化学反应有多种,请按要求各写出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②有水生成的分解反应:

    2. (2) 下图是水厂利用水库中的水生产自来水的主要流程:

      ①A池中通过(填操作名称)除去水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

      ②吸附池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其原因是活性炭具有的结构。

      ③检验自来水是软水还是硬水的操作是。将自来水煮沸,会产生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写出用盐酸去除水垢时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20℃时,按2:5的质量比分别取NaCl固体和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属于(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该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a℃时,分别将KNO3、NaCl固体溶于水,配成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若配制KNO3饱和溶液需要的水更少,则at(填“>”、“<”或“=”)。

  • 18. 某校同学就九年级化学课本上的相关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1. (1) I.实验活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同学们在校园里取少量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用pH试纸测澄清液体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是,由此得出,该土样pH>7,呈(填“酸性”或“碱性”)。

    2. (2) 同学们经查阅资料获知:校园内土壤的酸碱度可能受城市建筑石灰性充填物的影响。据《本草图经》中记载:“石灰,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①此烧青石为灰也。…②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文中的“青石”又名石灰石。请分别写出文中所述转化①和转化②的化学方程式:①
    3. (3) II.课外实验:自制汽水。

      下图是家庭自制汽水的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从气体溶解度的角度解释:步骤②中使用凉开水制汽水的原因:。步骤③中瓶盖旋紧后,为什么汽水中的气泡会由多变少直至不再冒出:

    4. (4) 为证明柠檬酸溶液中有H+ , 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填字母)进行验证。
      A . 酚酞溶液 B . 镁条 C . 铜片 D . 鸡蛋壳 E . 二氧化碳 F . 食盐
    5. (5) 请设计实验证明上述自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自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 19. 竖炉冶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 (1) 写出燃烧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冶炼出的铁水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还原反应室内炼铁的原理(写一个置换反应)
    3. (3) 甲烷可与高温尾气在催化反应室中生产合成气,请写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 图中A~I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是一种蓝色固体,G、H由同种元素组成,D、E属于单质。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 (1) C的化学式为
    2. (2) 写出A的一种用途
    3. (3) 写出F和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写出H→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1. (1) 【实验回顾】用图甲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
    3.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判断依据是
    4. (4) 【发现问题】小路同学为验证上述“判断依据”,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实验过程中偶然将两种金属触碰(如图乙),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经检验,产生的气体仍是氢气。

      【提出问题】图乙中哪种金属参与了反应?该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进行实验】在老师指导下,小路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另取纯锌片和纯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如图丙),观察现象;

      步骤2:用导线将纯锌片和纯铜片连接,并在两金属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如图丁),观察现象。

      步骤1观察到的现象是

    5. (5) 步骤2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可推知该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6. (6) 【分析解释】图戊为步骤2的微观原理示意图(提示:图中的e-表示电子)。

      氢气是由(填“锌片”或“铜片”)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

    7. (7) 请根据图示,从微观角度描述在铜片表面产生氢气的过程
    8. (8) 【反思拓展】

      若按图进行实验,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则石墨碳棒上(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9. (9) 若将图中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表指针也发生偏转。则(填“锌片”或“石墨碳棒”)上会出现红色固体。
    10. (10) 【延伸应用】一般情况下,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在潮湿的环境中接触时,活动性强的金属首先被腐蚀。造船工业为了避免轮船的钢铁外壳被腐蚀,通常在轮船外壳镶嵌的金属是____(填字母)。
      A . 银块 B . 铜块 C . 锡块 D . 锌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