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2021-2022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9 浏览次数:60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运用。
  • 1. 请你用楷书认真抄写下面这句话。注意书写正确、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 2. 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既正确又工整。

    pái  huái

    cán  bào

    jì  mò

    zé  rèn

  • 3.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涂    弄    模 B . 唬    恐    惊 C .     解    D . 面    搅    暖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论我们怎样设法补救,都无济于事 B .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 目光所及,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C . 我和冬冬来自五湖四海 , 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才坐在了一起。 D . 这位战士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安全而牺牲了,他死得其所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 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但是也不应该浪费。 B . 小弟弟语重心长的一番俏皮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C . 我们讨论并且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 D . 稻子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
  • 6.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锅中的粥还在有气无力地叹着气。 B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C . 像毕大妈这样给孩子洗澡,在我们大院是独一份。 D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7. 对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②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③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④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A . 列数字    举例子    分类别    打比方 B . 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C .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D . 列数字    下定义    举例子    打比方
  • 8. “ ”是汉字“勇”的甲骨文,从它的甲骨文写法上看,我猜“勇”最早的意思是(    )
    A . 用“戈”这种武器的人,英勇善战。 B . 清朝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不在平时编制之内的兵。 C . 姓。
  • 9. 忆一忆,填一填。

    看着宝贵的时间悄悄流逝,会想到《匆匆》中的语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会引用《长歌行》中的诗句“”来劝诫朋友惜时奋进。

  • 10. 综合实践活动
    1. (1) 毕业在即,班级要围绕“我的小学成长经历”策划几项活动,制作成长纪念册。

      ①给纪念册想一个好听的名字:

      ②在扉页上写一句“成长感言”

      ③你的纪念册计划选取哪些材料?(至少写出两个)

      a

      b

    2. (2) 师生在纪念册上互相写下毕业赠言。冬冬平时不爱读书,你可以用与他共勉;明明视你为知己,你可以用表达与他依惜别情;老师用,为我们送上寄语;我们也用表达对老师的赞美。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口语交际。
  • 11. 本学期,同学们共读了外国名著《鲁滨迅漂流记》。读后,班级开展一次读书辩论会。辩论的话题:鲁滨逊值得我们学习吗?

    正方:鲁滨逊勇敢顽强,值得我们学习。

    反方:鲁滨逊喜欢冒险,差点丧命,不值得我们学习。

    1. (1) 辩论前,需要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阅读下面的资料,你觉得哪个资料不能被引用?(    )
      A .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B . 名人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的感受及对鲁滨逊的评价。 C . 辩论的技巧与方法。 D .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 节。
    2. (2) 辩论时,请你作为正方写下你的观点和依据。

      正方:

      反方:我不同意正方观点,我认为鲁滨逊不值得学习。他非常鲁葬,三次背着父亲冒险出海,在荒岛上还差点儿丢了性命。

三、阅读感悟。
  • 12. 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1) 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时,应该读出(    )
      A . 反问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嘲笑孔子时的得意和机智可爱。 B . 疑惑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不理解,学识渊博的孔子居然不知道答案。 C . 骄傲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对孔子的讽刺。 D . 惊讶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感到很意外。
    2. (2) 根据文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赴汤蹈火:

    3. (3) 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人物

      观点

      理由

      一儿甲

      一儿乙

  • 13.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     可是没有月光     元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当空    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②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好快乐的目子。

    1. (1) 选文主要通过、放花炮、这三个习俗来写元宵节。其中详写了这一习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了
    2. (2) 选文①自然段画线句子的标点,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3. (3) 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我发现(    )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

      A . 加点字的意思相同,这样写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B . 加点字的意思相同,并且都能加重语气。 C . 加点字的意思不同,这样写能避免重复。 D . 加点字的意思相同,这样写体现语言的生动丰富。
    4. (4) 根据下面的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阅读链接:

      材料一: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祭祀,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材料二:传说,贴“福”字的习俗在周朝时就已经有了。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叶氏为穷神,并告知她不能去有“福”字的地方,于是人们为了防穷神,就会贴“福”字。贴春联也是过春节的习俗之一。春联又叫“喜贴”“门对”,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上联末尾的字应是“三声”或“四声”,下联末尾的字应是“一声”或“二声”,贴春联最好的时间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不同的地点应贴相对应内容的春联。

      ①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指的是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

      ②    传说,倒贴“福”字在周朝时已经出现了。(   )

      ③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贴对联、迎禧接福、祈求丰年、饮雄黄酒这些活动都在春节时期举行。(   )

      ④   传说,人们贴“福”字是为了防穷神。(   )

    5. (5) 下面这副春联上下联区分得对吗?为什么?

      上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下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观点:      理由:

    6. (6)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吃什么,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但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根据表格,选择寓意正确的一项(    )。

      ①年年长久    ②团团圆圆    ③更岁交子

      地域

      北方

      江苏、上海等地

      闽南

      风俗

      吃饺子

      吃汤圆

      吃面条

      寓意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A . ①③② B . ③①② C . ②①③ D . ③②①
  • 14. 课外阅读。

    爱如茉莉

    ①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我终于懂得了妈妈那意味深长的回答了。

    ②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忽然对在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问道:“妈,你说真爱像什么?”

    ③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④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样子,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⑤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归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⑥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⑦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⑧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⑨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⑪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⑫“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⑬“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⑭“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⑮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⑯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1. (1) 为了突出爸爸妈妈的相互关爱,文章精心写了几个生活细节,请你像给出的例子那样,再概括出三处细节,写在横线上。

      细节一:妈妈嘱咐我为爸爸买饺子。

      细节二:

      细节三:

      细节四:

    2. (2) 我推开病房的门,为什么怔住了?(    )
      A . 我被眼前温馨、美好的情景深深打动了。    B . 我被爸爸妈妈的举动吓了一跳。 C . 爸爸竟然伏在床沿上都能睡着。    D . 睡觉时,妈妈居然还在笑。
    3. (3) 下面关于⑦自然段情感表达方式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将情感融入人物描写中。    B .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C . 将情感融入生活的小事中。    D . 发出感叹,直接赞美了父母间平凡的真爱。
    4. (4) 第⑩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和描写,从中体会到
    5. (5) 借助资料,想一想文章为什么以“爱如茉莉”为题?(    )

      小资料:

          茉莉花原产于江南地区,可以用来泡茶和提取香料等。洁白的圆形小花,芬芳清雅,多在夜间开花,一般不结果。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月季的姹紫嫣红,没有郁金香的富贵喜气,有的只是平淡与素朴,默默付出。

      A . 茉莉花很漂亮,又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B . 体现了真爱如花,增添了文章的诗意。 C . 茉莉花洁白纯净、平淡无奇、默默奉献的特点是爸爸妈妈默默关爱对方的象征。 D . 文章围绕“茉莉花”来写的,先写妈妈喜欢茉莉花,再写爸爸送给妈妈茉莉花。
    6. (6)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特点,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四、习作表达。
  • 15. 时光荏苒,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数幅画面在我们脑海里闪过:第一次走进校园;热闹的运动会;去春游喽;有趣的劳动课……选择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45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